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波特莱尔

增加 2,0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21-1867), )是[[ 法国 ]]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 十九世纪最 著名 具影响力 现代派 集之一。从1843年起 象征派 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 诗歌 先驱 代表 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 有《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ref>[http://www.ewen.com.cn/books/zuozhejj.aspx?authorname=(%27w04594%27) 夏尔·波德莱尔],易文网</ref>
中文名称: [[ 尔·皮埃 尔·波德莱尔]]
外文名称:Charles Baudelaire
国籍 别称 法国夏尔·波德莱尔
国籍: [[法国]] 出生地:法国 [[ 巴黎]]
出生日期:1821年
代表作品:《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
==人物 生平简介==
[[ File:84d9250ee7494203ab7363029e8ea4e7.jpg|缩略图|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src=srp&correct=%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ancestor=list&cmsid=3901ed4280b266a8874401823eddaef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adstar=0&clw=245#id=39c7954f1bbeac793f9390994e3b09ad&currsn=0&ps=39&pc=39 原圖鏈接][https://m.sohu.com/?spm=smwp.404.0.0.1591663874015RgaqOUm 来自搜狐]]]  
波德莱尔生于 [[ 巴黎 ]] ,是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晚年与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颇有才能,其在波德莱尔幼年时代就给予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波德莱尔六岁那年,父亲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亲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复辟后,波德莱尔的继父上校奥皮克调职至里昂,波德莱尔进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其十五岁时转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学习。在这个时期,波德莱尔开始显示出其在诗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诗作却不为导师所认同,得到的评价是在这些诗作中显示了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1839年,由于波德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学校开除。
1840年,十九岁的波德莱尔自由的生活在拉丁区,结识文学界的朋友,为一家报纸供稿。次年,被其放荡的生活惹怒的奥皮克将继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并希望艰苦的航行能够改造波德莱尔。1842年2月,波德莱尔于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这次通往东方的旅程令波德莱尔产生无数的幻想,并成为其后来一些作品的创作源泉。4月,波德莱尔继承了先父的遗产,开始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琼浆佳肴、华服美女以及 [[ 鸦片 ]] 迷药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画出了一抹奇异的苍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莱尔开始写作后来收录在< [[ 恶之花]]>中部分的诗歌。由于他不节制的挥霍,他的家人于1844年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波德莱尔的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莱尔企图自杀。1846年,波德莱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歌于1857年首次结集为《恶之花》出版。令波德莱尔最初闻名于巴黎文坛的并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文学评论:《一八四五年的沙龙》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龙》。1848年,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莱尔在期间十分积极,并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这份刊物仅维持了两天,6月23日,波德莱尔参与了六月起义的巷战。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是 [[ 爱伦·坡 ]] ,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间,波德莱尔坚持翻译坡的作品。
《恶之花》出版后不久,因为"有伤风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处以波德莱尔三百法郎的罚款,并勒令从诗集中删除六首主要的诗,当时的法国文坛对此事件的看法一分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莱尔一边,伟大文豪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赞扬《恶之花》。1861年,《恶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诗外,并加入新诗35首。同年12月,波德莱尔被提名为法兰西院士候选人,波德莱尔于次年2月拒绝。
1862年,诗人首次发病,三年后病情恶化,1866年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翌年病逝,享年46岁。
== 作品简析=人物生平=[[ File:51EG1cQshwL. SY344 BO1,204,203,200 .jpg|缩略图|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src=srp&correct=%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ancestor=list&cmsid=3901ed4280b266a8874401823eddaef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adstar=0&clw=245#id=fb3f90124ec2488171db2c55b76057e2&currsn=0&ps=39&pc=39 原圖鏈接][https://www.amazon.cn/%E5%9B%BE%E4%B9%A6/dp/9868777976 来自亚马逊]]]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然而美的定义千差万别,波德莱尔认为,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两个世纪前,当波德莱尔将自己所创造的美展现给世人的时候,评论界惊恐的称呼他为"恶魔诗人"。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大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而在众人之外坚持培育那朵"恶之花"的波德莱尔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 1821年 夏尔·波德莱尔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
1827年 波德莱尔的父亲让-弗朗索瓦·波德莱尔去世
1864年 以<巴黎的忧郁>为题发表五首新写的散文诗。前往比利时。出版和赚钱计划落空。写《比利时讽刺集》
1865年 写《赤裸的心》。写《可怜的比利时》。病情恶化,回 [[ 巴黎]]
1866年 出版散诗集《漂流物》。参观 [[ 比利时 ]] 圣·卢教堂时突然跌倒。失语,半身不遂,送疗养院
1867年 去世。《恶之花》三版
==代表作品《恶之花》==
[[ File:51EG1cQshwL. SY344 BO1,204,203,200 .jpg|缩略图|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src=srp&correct=%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ancestor=list&cmsid=3901ed4280b266a8874401823eddaef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adstar=0&clw=245#id=fb3f90124ec2488171db2c55b76057e2&currsn=0&ps=39&pc=39 原圖鏈接][https://www.amazon.cn/%E5%9B%BE%E4%B9%A6/dp/9868777976 来自亚马逊]]]  [[ 恶之花 ]] 》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 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
民国以来,《恶之花》的中译本少说也有十来种。翻译过其作品的,如 [[ 周作人 ]] [[ 鲁迅 ]] [[ 徐志摩 ]] [[ 戴望舒 ]] [[ 梁宗岱 ]] [[ 卞之琳 ]] ……无一不是现代中国文坛大家。周作人在《小河》之后翻译了波氏的散文诗《窗》和《游子》,分别发表在1912年3月和6月的《小说月报》上。这是最早把波特莱尔的作品引进中国的,因此也不乏学者说“‘五四’新文学伊始,他就被介绍进 [[ 中国 ]] 文坛,但翻阅民国早期文艺杂志,他不仅出现在《香艳杂志》中,竟被形容是“专爱丑妇人之怪癖诗人”。
1857年6月25日,《恶之花》初版发行。诗集问世仅10天, [[ 法国 ]] 的官方报纸就刊登文章,攻击其“败坏社会道德”。8月20日,法国第六轻罪法庭开庭审理《恶之花》案,判处诗人和出版商支付罚金,还勒令从诗集中删去“有伤风化”的六首诗。
1866年2月,波德莱尔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吟余集》(Les Epaves),共收录23首诗,其中包括1857年被法院勒令删除的六首诗和大部分当时未发表的诗。直至1949年,法国最高法院才撤销原判,准许《恶之花》全文在法国境内出版,为波德莱尔恢复名誉。 <ref>[https://www.sohu.com/a/301696621_100288967 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恶之花》 ],搜狐网,2019-03-16 </ref>
 
==人物评价==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在诗歌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具有在声光和色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习以为常的具象中,展现人生的各个层面。诗人拒绝把生活空虚地理想化,拒绝浮面的欢娱自足,他要返回存在的本质层次,因而把社会病态诉诸笔端。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和波德莱尔同时期的“艺术家们”借以活动的形式则是书信体的小说、抒情性的日记、自传体小说或哲理戏剧,而在他,却是一本本诗集。不过,那不是一般性的只是若干首诗的汇集,而是一本书,一本有逻辑、有形式,与诗人的人生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书。这本《波德莱尔》就是在诗人的诗和人生间架起的桥梁,作者条分缕析地印证了《恶之花》的确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精心设计的结构使《恶之花》中的诗人不仅仅是一声叹息、一曲哀歌、一阵呻吟、一腔愤懑、一缕飘忽的情绪,而是一个形象,一个首尾贯通的形象、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的形象。他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行动;他有环境,有母亲,有情人,有路遇的过客;他有完整的一生,有血有泪,有快乐,有痛苦,有追求,有挫折……他是在一个具体的时空,具体的社会中活动的具体的人。自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ref>[http://www.ewen.com.cn/cache/books/229/bkview-228520-689117.htm 波德莱尔的“真自我”],易文网</ref>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 人物類]]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Category: 诗人]]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