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西彦

增加 9,48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简介==
'''[[王西彦]]'''(1914-1999.9.24)浙江义乌 人。原名[[正莹]],又名[[思善]],小名[[余庆]],浙江义乌青塘下村 人。著名作家、文学教授,中共党员,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37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历任福建永安《现代文学》月刊主编,桂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教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主要成就在文学评论和散文上,以小说家的创作甘苦丰富他的作家研究,评论[[鲁迅]]、[[茹志鹃]]作品颇多见道之言;又以小说家的细致、传神笔墨创作散文,长于刻画人物。《第一块基石》、《炼狱中的圣火》分别成为两者的代表作。 ==人物生平==1930年在义乌初中毕业后到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就读。1933年入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读书,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短篇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抗战初期,赴武汉参加战地服务团,到鲁南、苏北战地作民运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湖南《观察日报》和塘田讲学院从事编辑、教学工作。1940年到福建永安主编《现代文学》月刊。1942年后,先后担任桂林师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1946年写的短篇小说《人的世界》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抗战后期开始写长篇小说"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同时又写作"农村妇女三部曲":《村野的爱情》、《微贱的人》和《换来的灵魂》,但第3部未完成。1953年担任上海《文艺月报》编委。1955年后从事专业创作,发表了很多作品。长篇小说《春回地暖》以较大篇幅描写农村变革的急剧斗争,稍后又出版了描写知识分子寻找道路的长篇小说《在漫长的路上》(第1部)。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99年9月24日,王西彦逝世。王西彦从1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残梦》开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文学道路上整整跋涉了68个年头,创作了100多个短篇小说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100多万字的散文以及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章,选编成《王西彦选集》一套5卷。 ==家庭背景==1914年11月22日,王西彦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父亲王守伦是一位农村私塾教师。三个姐姐都在襁褓中"抱"给别人当童养媳,他和哥哥幸运地进了学堂。6岁,随哥哥上国民小学。学校设在一个名叫"西竺庵"的庙宇里,小小的西彦每天都和佛像作伴。 有一次,哥哥从父亲的小书柜里拿出有插图的《三国演义》和《封神榜》,王西彦也跟着废寝忘食地读起这些神奇的故事。课余时间,他常常听堂叔讲"赤壁之战"等故事,使他对关老爷和周仓的神像感到非常亲切,于是吐口水到毛笔上,从关帝爷身上蘸来颜料在纸上画起这些人物的形象来,还想长大后当一名画师。由于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逼真,因此在村里还得了一个"小画家"的美称。 不久,王西彦母亲病逝,王西彦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又不满国民小学私塾式的教育,要求去县城上学,父亲就把年仅12岁的他送到义乌最早的官办学校绣湖小学读书。到了县城,就像"一条田涧里的小泥鳅一下子闯入小溪"。走出农村步入县城的他,十分珍惜这个美好的时机,刻苦学习,两年后考进刚刚起办的县立初中,开始阅读鲁迅的《呐喊》、《仿惶》等作品,这使他看到了"三国"和"封神"以外的另一世界。 ==艰苦求学==1930年,考上了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由此,"一条小船驶进了大江",王西彦如鱼得水。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深深地吸引了王西彦,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场所,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书籍。 他不但读到了《水浒传》、《红楼梦》,读到了[[鲁迅]]和[[茅盾]],还读到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柯夫]]、[[高尔基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对《萌芽》、《拓荒者》等"左联"刊物,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扑到了书本上。 他嗜书如命,学习大师们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甚至把[[鲁迅]]和[[契柯夫]]的一些作品抄在笔记本里,加深理解。那年,他翻译了契柯夫的短篇小说《询问》。通过对进步文学刊物和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接触,使王西彦对文学有了进-步的认识,画师梦换成了作家梦。 ==开始创作==1931年,王西彦在南京《橄榄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残梦》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杭州读书的三年,王西彦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开始透过文学表面的东西,思考隐蔽在文学深层的真正内涵。"既然接受了火种,就得用来发光发热",毕业前夕,短篇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的写成,宣告了他对生活与艺术的探求的开始。 1933年暑假,王西彦放弃回义乌当首任民众教育馆馆长的机会,只身到北平。得到了私立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吴承仁]]先生的帮助,进入该校读书,使他得以住在浙江会馆那间小房子里提笔学习创作。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更加激发了王西彦投身文学的浓厚兴趣,王西彦先后在《作家》、《国闻周报》等进步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又实现了自己当作家的梦想。 由于在《大公报》上发表作品,在一次内该刊编辑[[肖乾宴]]请青年作者的宴会上认识了[[沈从文]]先生,并随后到沈府拜访,受到了沈从文的热情款待。在写作上,受到了沈从文很多教益。 ==爱国活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后,经王西彦和谷牧等人协商,成立"北平文艺青年抗日救国协会",由王西彦负责宣传工作。这个时期,王西彦一面写作,一面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左联"的活动,成为北平左翼革命文艺运动中颇为活跃的青年作家。 1936年10月,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王西彦匆匆赶回义乌,在父亲病床前尽了-个作为儿子的责任,7天后,父亲病故。 不久,他重赴北平,继续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写作短篇小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所写的几乎都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乡村农民悲苦生活的写照,没有半点艺术虚构的成分。他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描写真实,描写自己最熟悉并为之激动的社会生活"。 ==抗战烽火==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时,王西彦刚从中国大学国学系毕业,就匆匆乘车离开了生活近五年的北平,南下浙江家乡,稍后到温州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在抗战的烽火中,王西彦迎来了自己创作的春天。1938年春,王西彦经南昌、九江、武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团",到鲁南、苏北战地做宣传工作。在战地,王西彦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狼狈溃退和古运河两岸贫苦农民的保重灾难,中国在侵略者的肆意践踏之下,人民流离失所。他把这些材料整理成文,写了许多反映民众困苦的短篇小说和战地报告,还经历了一场全国瞩目的"徐州大会战"。湖南"平江惨案"后被迫回到浙江金华。回家乡后的王西彦积极支持金华一批共产党文化工作者和进步人土创办《抗战论坛》、《浙江潮》、《东南战线》等抗日报刊并为它们撰稿。在这里,他看到了家乡父老们同样面临着同鲁南、苏北人民一样的深重灾难。这时,正好一位中共负责人要他到福建永安去筹备《现代文艺》月刊,他不假思索地去福建主编这个刊物。他把一路的见闻以及家乡人民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情景都写进了小说《眷恋土地的人》,原有那个"谁在抗战"的问题在他脑子里越来越清晰,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以及在《现代文艺》的编辑中,他都尽可能地加以体现。 ==更换笔名==1942年到1948年,王西彦辗转于广西桂林、平乐、南宁和福建永安、南平、福州等地,先后当过代课教师、讲师、师专副教授、教授,"文协"桂林分会候补理事、赣州分会理事、《改进》月刊编辑。在经历了一个普通的文艺作家所不容易经历到的人生时期。之后,王西彦完成了长篇小说《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村野的爱情》和《微贱的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文、杂文、评论文章。他用手中的笔把贫苦农民在国民党残酷剥削和日本侵略者凶暴屠杀下的惨状以及知识分子在动乱年代的彷徨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革命和战争的需要,王西彦曾不断地更换笔名,如"[[邵向阳]]"、"[[杨洪]]"、"[[施稔]]"、"[[细言]]"、"[[俞磬]]"、"[[忆律]]"、"[[斯远]]"、"[[南荒]]"等都曾在那时使用过。 ==建国之后==1949年,王西彦在湖南长沙迎来了祖国的解放,随即被聘为湖南大学教授。1950年3月,被选为长沙市文联副主席,6月,被选为湖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后以土改队队员的身份参加了湘东平江老苏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并写出一系列反映土改前后农村动态的报告和散文。1952年、1953年,王西彦两次跨过鸭绿江到朝鲜战地访问。从朝鲜战场回北京后,由张天翼、沙汀介绍,参加了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1954年4月,调任专业作家。 从1937年到1954年,王西彦虽然奔波不定,但在创作上却是-个辉煌时期。从反映家乡亲人的凄苦到战地实况的描写,继而转向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王西彦的作品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他在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定居上海==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