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82
次編輯
變更
石犀行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石犀行》 | 圖像 = File:杜甫头4.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
{{Infobox person
| 姓名 =[[《石犀行》 ]]
| 圖像 = [[ File:杜甫头4.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525957970&di=7af5cfeaddac38a6134afafd54442be9&imgtype=0&src=http%3A%2F%2Fwww.gongkaonet.com%2Fuploads%2Fallimg%2F200212%2F000TU0a-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ongkaonet.com/a/gushidaquan/2020/0212/248.html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吟咏古迹,号召以人力治水患,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呼唤良相出现。全诗忧愤深广,语意沉郁,构思精到,意境浑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不管思想还是艺术都有较高的成就。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天,成都附近发生水灾,[[杜甫]]借人们治水过程中崇尚迷信的现象,写了这首诗。战国时秦人李冰作蜀太守时曾在成都南三十五里刻立五头石犀镇压水精,防止洪溢。蜀人以为无忧。但上元二年秋季,洪水泛溢,灌口(灌县西北)一带民遭灭顶。杜甫作此诗以破除人们对石犀的迷信。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石犀行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题材;咏物诗
==作品原文==
《石犀行》<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119520.html 《石犀行》 ] 诗词文句网</ref>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白话译文==
蜀郡太守李冰兴修水利时,曾经刻五头石犀牛以镇江水。
虽然有一物镇服一物说法,但是江水还是顺势向东而流。
当地人总夸耀石犀能治水,洪水泛滥也淹不了张仪楼上。
当年灌口发洪水淹没人家,此事恐镇水之神也感到羞耻。
防洪靠众人出力修筑堤防,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筑堤。
大禹治水是顺势疏导河流,哪能靠诡话邪怪来治水患呢。
五头石犀镇水能起何作用,失踪的石犀只能顺水而消逝。
只有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才可以免除洪水带来的祸患。
假若谁能掌握天地的纲纪,洪水不会成灾石犀急速奔亡。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当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于上,人睹于旁,明明可见,不关犀牛之事。何得相传尔许神怪,诬民视听?真可痛恨也("终借堤防"四句下)!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就正道中,又有本末。……总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清代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方纲按:此篇凡三换韵,前六韵十二句,中二韵四句,末二韵二句,似乎多寡参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绝非参差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斥不经之谈,归之正道,笔力杰奡,不落言筌,视《石笋行》尤为擅胜。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石笋》以无实擅名立论,《石犀》以厌胜不正立论。……"石笋"、"石犀",亦复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此诗特咏古迹。旧注谓托讽时事,殊可不必。结处亦伤庙堂无燮理阴阳之人也。一笑("自古虽有"二句下)。探原之论,更进一层("但见元气"二句下)。
==作品鉴赏==
此诗为咏物寓言,号召以人力治水患,作者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呼唤良相出现。
秦朝[[秦昭王]]末年,李冰担任蜀太守。蜀地自古以迷信方法治水,[[李冰]]刻五头石犀牛来镇压江水。这种"压胜法"古来就有,但杜甫对这一迷信说法是不相信的,它从来不能阻止"江水"东流。杜甫借上元二年秋天灌县发生的水灾幽默地嘲笑道:"今年濯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他认为要战胜水灾必须"终藉提防出众力",而"诡怪何得参人谋?"洪水泛滥,"神"不能起作用,只有靠人们的力量抗御灾害,这才是妙法"正道"。
全诗表现了杜甫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本思想,同时也折射了诗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表现手法上构思精到,意境浑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堪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是杜甫毕竟是一名文人,他所描述的情况,仅仅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治水实践中的一个现象,从大禹到李冰父子,再到如今治理黄河的伟大实践,哪朝哪代劳动人民信奉"压胜法"的同时,丝毫也不敢松懈对人力治水人定胜天的崇尚。
殊不知恰恰当时的蜀太守李冰不仅知天文地理,而且是一位战国时期的水利家,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闻名,对蜀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危害人民的氓江水惑被彻底根治,从此,蜀地"平则引水浸润,而则蔡水门,故水早从人,不知饥,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李冰为蜀地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当年杜甫不会不知李冰父子的丰功伟业。诗人只是撷此一角,展开佳作,转换一种方式为李冰父子歌功颂德罢了。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杜甫这种不信"诡怪",只信"人谋"和"众力"的思想是远远高出同时代的人的。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落后的封建社会里,在"举世皆昏"的时代而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是不无原因的,首先他是一个十足的儒者,继承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优良传统;其次他一辈子穷愁潦倒,颠沛流离,生活在社会底层,与村氓庶民为伍作友,有时还亲自耕作、觅食,对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故而成就了他超时代的、高于同时期同仁的认识水平。
此诗忧愤深广,语意沉郁,不袭汉魏之迹,而能得其神髓,不管思想还是艺术,都有较高的成就。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杜甫的诗66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p3.ssl.qhimgs1.com/sdr/400__/t01bc592697ceb34de3.jpg 原图链接][https://www.ys137.com/lvyou/1421129.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诗5559.jpg|缩略图|右|250px|[http://uploads.xuexila.com/allimg/1701/954-1F116142550-50.jpg 原图链接][http://www.xuexila.com/shufa/mingrenshufa/2437786.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诗5553.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yac8.com/upFiles/infoImg/2012080221120659.jpg 原图链接][http://www.yac8.com/news/7692_31.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字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99zihua.com/images/goods/20131031/626c482a7e07cc87.jpg 原图链接][http://www.99zihua.com/comment-7810-discuss-commentlist.html 图片来源]
</gallery>
==作者简介==
[[File:杜甫简介10001.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96398313&di=0d011904dfcec2a2c50b40528af425d5&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gtimg.com%2Frushidao%2Fpics%2Fhv1%2F77%2F252%2F1630%2F106055087.jpg 原图链接][https://rufodao.qq.com/a/20140620/035686.htm 图片来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515ea88d1858.aspx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f>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ref>[https://www.360kuai.com/pc/9dfcf37678db6972a?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杜甫特别开心的一首诗,行文潇洒,颔联为千古绝对,不愧为诗圣]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6-04 11:06</ref>
盛唐伟大的诗圣[[杜甫]]是大家都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很多诗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就表现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也表现了他的圣人情怀。<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569774082900800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f>
==视频==
<center> '''康震:诗圣杜甫(二) 杜甫为官之谜'''</center>
<center>
{{#iDisplay:page/z0513zm8t0y|780|460|qq}}
</center>
<center>'''千秋史话:诗圣杜甫'''</center>
<center>
{{#iDisplay:x0183lfyta7|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 姓名 =[[《石犀行》 ]]
| 圖像 = [[ File:杜甫头4.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525957970&di=7af5cfeaddac38a6134afafd54442be9&imgtype=0&src=http%3A%2F%2Fwww.gongkaonet.com%2Fuploads%2Fallimg%2F200212%2F000TU0a-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ongkaonet.com/a/gushidaquan/2020/0212/248.html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吟咏古迹,号召以人力治水患,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呼唤良相出现。全诗忧愤深广,语意沉郁,构思精到,意境浑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不管思想还是艺术都有较高的成就。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天,成都附近发生水灾,[[杜甫]]借人们治水过程中崇尚迷信的现象,写了这首诗。战国时秦人李冰作蜀太守时曾在成都南三十五里刻立五头石犀镇压水精,防止洪溢。蜀人以为无忧。但上元二年秋季,洪水泛溢,灌口(灌县西北)一带民遭灭顶。杜甫作此诗以破除人们对石犀的迷信。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石犀行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题材;咏物诗
==作品原文==
《石犀行》<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119520.html 《石犀行》 ] 诗词文句网</ref>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白话译文==
蜀郡太守李冰兴修水利时,曾经刻五头石犀牛以镇江水。
虽然有一物镇服一物说法,但是江水还是顺势向东而流。
当地人总夸耀石犀能治水,洪水泛滥也淹不了张仪楼上。
当年灌口发洪水淹没人家,此事恐镇水之神也感到羞耻。
防洪靠众人出力修筑堤防,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筑堤。
大禹治水是顺势疏导河流,哪能靠诡话邪怪来治水患呢。
五头石犀镇水能起何作用,失踪的石犀只能顺水而消逝。
只有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才可以免除洪水带来的祸患。
假若谁能掌握天地的纲纪,洪水不会成灾石犀急速奔亡。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当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于上,人睹于旁,明明可见,不关犀牛之事。何得相传尔许神怪,诬民视听?真可痛恨也("终借堤防"四句下)!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就正道中,又有本末。……总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清代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方纲按:此篇凡三换韵,前六韵十二句,中二韵四句,末二韵二句,似乎多寡参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绝非参差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斥不经之谈,归之正道,笔力杰奡,不落言筌,视《石笋行》尤为擅胜。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石笋》以无实擅名立论,《石犀》以厌胜不正立论。……"石笋"、"石犀",亦复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此诗特咏古迹。旧注谓托讽时事,殊可不必。结处亦伤庙堂无燮理阴阳之人也。一笑("自古虽有"二句下)。探原之论,更进一层("但见元气"二句下)。
==作品鉴赏==
此诗为咏物寓言,号召以人力治水患,作者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呼唤良相出现。
秦朝[[秦昭王]]末年,李冰担任蜀太守。蜀地自古以迷信方法治水,[[李冰]]刻五头石犀牛来镇压江水。这种"压胜法"古来就有,但杜甫对这一迷信说法是不相信的,它从来不能阻止"江水"东流。杜甫借上元二年秋天灌县发生的水灾幽默地嘲笑道:"今年濯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他认为要战胜水灾必须"终藉提防出众力",而"诡怪何得参人谋?"洪水泛滥,"神"不能起作用,只有靠人们的力量抗御灾害,这才是妙法"正道"。
全诗表现了杜甫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本思想,同时也折射了诗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表现手法上构思精到,意境浑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堪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是杜甫毕竟是一名文人,他所描述的情况,仅仅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治水实践中的一个现象,从大禹到李冰父子,再到如今治理黄河的伟大实践,哪朝哪代劳动人民信奉"压胜法"的同时,丝毫也不敢松懈对人力治水人定胜天的崇尚。
殊不知恰恰当时的蜀太守李冰不仅知天文地理,而且是一位战国时期的水利家,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闻名,对蜀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危害人民的氓江水惑被彻底根治,从此,蜀地"平则引水浸润,而则蔡水门,故水早从人,不知饥,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李冰为蜀地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当年杜甫不会不知李冰父子的丰功伟业。诗人只是撷此一角,展开佳作,转换一种方式为李冰父子歌功颂德罢了。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杜甫这种不信"诡怪",只信"人谋"和"众力"的思想是远远高出同时代的人的。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落后的封建社会里,在"举世皆昏"的时代而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是不无原因的,首先他是一个十足的儒者,继承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优良传统;其次他一辈子穷愁潦倒,颠沛流离,生活在社会底层,与村氓庶民为伍作友,有时还亲自耕作、觅食,对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故而成就了他超时代的、高于同时期同仁的认识水平。
此诗忧愤深广,语意沉郁,不袭汉魏之迹,而能得其神髓,不管思想还是艺术,都有较高的成就。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杜甫的诗66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p3.ssl.qhimgs1.com/sdr/400__/t01bc592697ceb34de3.jpg 原图链接][https://www.ys137.com/lvyou/1421129.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诗5559.jpg|缩略图|右|250px|[http://uploads.xuexila.com/allimg/1701/954-1F116142550-50.jpg 原图链接][http://www.xuexila.com/shufa/mingrenshufa/2437786.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的诗5553.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yac8.com/upFiles/infoImg/2012080221120659.jpg 原图链接][http://www.yac8.com/news/7692_31.html 图片来源]
File:杜甫字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99zihua.com/images/goods/20131031/626c482a7e07cc87.jpg 原图链接][http://www.99zihua.com/comment-7810-discuss-commentlist.html 图片来源]
</gallery>
==作者简介==
[[File:杜甫简介10001.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96398313&di=0d011904dfcec2a2c50b40528af425d5&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gtimg.com%2Frushidao%2Fpics%2Fhv1%2F77%2F252%2F1630%2F106055087.jpg 原图链接][https://rufodao.qq.com/a/20140620/035686.htm 图片来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515ea88d1858.aspx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f>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ref>[https://www.360kuai.com/pc/9dfcf37678db6972a?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杜甫特别开心的一首诗,行文潇洒,颔联为千古绝对,不愧为诗圣]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6-04 11:06</ref>
盛唐伟大的诗圣[[杜甫]]是大家都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很多诗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就表现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也表现了他的圣人情怀。<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569774082900800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f>
==视频==
<center> '''康震:诗圣杜甫(二) 杜甫为官之谜'''</center>
<center>
{{#iDisplay:page/z0513zm8t0y|780|460|qq}}
</center>
<center>'''千秋史话:诗圣杜甫'''</center>
<center>
{{#iDisplay:x0183lfyta7|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