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律·登庐山

增加 11,141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七律·登庐山1.jpg|缩略图|七律·登庐山[http://img.itc.cn/photo/jlPy41WOqPc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
[[File:七律·登庐山1.jpg|缩略图|七律·登庐山[http://img.itc.cn/photo/jlPy41WOqPc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6%DF%C2%C9%A1%A4%B5%C7%C2%AE%C9%B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律·登庐山'''《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作品名称''' :《七律·登庐山》
*'''外文名称''' :《Qilu, climb Mount Lu》
[[File:七律·登庐山2.jpg|缩略图|七律·登庐山[http://t9.baidu.com/it/u=2337971880,159646436&fm=193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6%DF%C2%C9%A1%A4%B5%C7%C2%AE%C9%B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创作年代''' :1959年
*'''作品出处''' :《[[毛泽东诗词集]]》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 者''' :毛泽东
==作品原文==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61067/0dbbcLhOV1xrelQkkFdwzm-jbCQTRpwsvqSQRWlidFyVxMuofCchZTtRTfXlK48hDkRhmzuIQqW5rvh4SHgh8Vli8fm-6MMfnzhV3QSLgOMYQTlLHixx6dskk44gR1Aw 毛泽东纪念馆,引用日期2014-06-29] </ref>
==创作背景==
[[File:七律·登庐山3.jpg|缩略图|左|七律·登庐山[http://img5.imgtn.bdimg.com/it/u=2401205616,4084704387&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6%DF%C2%C9%A1%A4%B5%C7%C2%AE%C9%B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ref>[《[[毛主席诗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换新天]]》战斗队编1969年5月出版]</ref>
==古诗简介==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File:七律·登庐山4.jpg|缩略图|七律·登庐山[http://wx1.sinaimg.cn/large/bf82c535ly4gf2jua60msj20m80f0ju6.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6%DF%C2%C9%A1%A4%B5%C7%C2%AE%C9%B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ref>{{ cite web | url=http://www.gushicimingju.com/gushi/shi/1294.html | title=七律·登庐山 | author=古诗词名句网 | date=2019--01-02 | language= | accessdate=2020-06-27 }}</ref>
==注释==
⑴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⑵九派、三吴: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File:七律·登庐山5.jpg|缩略图|左|七律·登庐山[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26/dbe9f9be1fcb4bfbbc2607c21c7c20c0.jpe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6%DF%C2%C9%A1%A4%B5%C7%C2%AE%C9%B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⑶江天:江和天。

⑷浪下:江水流下。

⑸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⑸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ref>{{ cite web | url=http://www.gushicimingju.com/gushi/shi/1294.html | title=七律·登庐山 | author=古诗词名句网 | date=2019--01-02 | language= | accessdate=2020-06-27 }}</ref>
==赏析==
诗开篇一“飞”字灵动异常,一“跃”字威风八面。庐山九十九座山峰蜿蜒连绵,气势雄伟,诗人却能让其“飞峙大江边”,不仅化静为动,而且化山石为生命。奇瑰的笔墨让原本雄伟的庐山瞬间又拥有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然而正是这奇崛雄伟、郁郁葱葱的高山,诗人却能一“跃”而过“[[四百旋]]”的山弯立于高巅,[[俯视江湖]]山川、纵览人间风云,大有成竹在胸、跃跃欲试、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这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File:七律·登庐山6.jpg|缩略图|七律·登庐山[http://t9.baidu.com/it/u=3253915087,1245138056&fm=193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6%DF%C2%C9%A1%A4%B5%C7%C2%AE%C9%B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登上山顶,立于山巅,万千气象,都来眼底。成竹在胸的诗人面对眼前诡谲苍茫的云雾之海,想到的是“小小[[寰球]]”舞台上正演绎着的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与背叛,不觉以[[大鹏]]蔑视蓬间雀般的眼神报之以一瞥。其时的中国,先有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孤立与封锁,近有[[苏联]]单方面宣布与中国签订的核协议无效的信义背叛(1959年6月),诗人领导下的国家处境艰难。然而,这样的“世界风雨”在诗人眼中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闹剧。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业,人间真正的希望在这里。诗人之所以有“冷眼向洋”的豪迈与自信,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国家近十年的迅速发展,三是眼下神州劲吹的人民公社“热风”。政治家的魄力、诗人的激情、个人的禀性让立于庐山云雾之上、峻岭之巅的毛泽东不可能不发出此等声音。

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但一代大诗家毛泽东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

此诗起句中的一个“飞”字,用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一山飞峙大江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 ,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而为一齐漾读者心间。诗人一起笔就与过往诗人不同,一来就以独有的大气魄烘托庐山凌空欲飞的英姿。
[[File:七律·登庐山7.jpg|缩略图|七律·登庐山[http://img2.imgtn.bdimg.com/it/u=3209542642,4286784967&fm=214&gp=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6%DF%C2%C9%A1%A4%B5%C7%C2%AE%C9%B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着从正面写出脱颖而出,另写进山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气回肠,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送爽的夏日,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高山之巅冷漠而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人之一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

“热风吹雨洒江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江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巨大情怀。这股巨大的“热风”已从这里,从诗人屹立的庐山之巅洒向祖国[[万里江天]]。诗人的巨大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大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而且诗人也对这二句比较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给胡乔木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一些。同时还谈到写诗之难,“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ref>{{ cite web | url=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121224eb7db3.aspx | title=七律·登庐山 | author=古诗文网, | date=2019-03-02 | language= | accessdate=2020-06-27 }}</ref>
==视频==
{{#iDisplay:m0521rjt3tm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42,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