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
次編輯
變更
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总人口数为119639人
'''
=='''族称'''==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
过去,'''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双江傣族称之为“腊”,拉祜族称之为“卡帕”、“卡普”,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闷”,[[哈尼族]]称之为“阿博”或“阿别”,当地汉族及彝族称之为“蒲满”或“濮曼”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
=='''历史'''==
'''史学界一般认为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对百濮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提到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西南诸部落中就有濮人。史学界根据《华阳国志》记载,认为“哀牢”与濮人的关系密切,永昌(治所在今保山南部)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濮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其中操孟高棉语的一支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濮人在我国史籍中有过许多称呼,秦汉时称为“苞满”、“闽濮”,魏、晋、南北朝时称 “闽濮”,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称为“朴子蛮”,或“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元、明、清时期称为“蒲满”或“蒲人”等。
'''
'''民国时期''',布朗族'''人民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1940年前后,'''西双版纳西定的布朗族人民奋起反抗国民党军队的残暴统治,并在拉祜、哈尼等族人民的支援下击溃国民党政府派出镇压的军队'''。[[布朗族]]人民还不断反抗[[傣族]]土司和本民族当权头人的统治。1943年[[西定曼瓦寨]]的布朗族人民,进行了反抗头人征粮的斗争,群众拒绝交粮,最后将大小18个头人的反动统治全部推翻。
'''19世纪中叶以后,布朗族人民参加了各族人民共同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云南边疆的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布朗山和西双版纳西定的布朗族人民,曾经与汉、傣、哈尼、拉祜等各族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和暹罗军队对西双版纳的侵略,在捍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
=='''政治'''==
'''新中国成立前,布朗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地区'''。一类以居住在临沧地区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为代表,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发展较快的民族杂处,受其经济和文化影响较深,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保甲制度已遍布这些地区。除坟园、森林尚保留有村社公有的性质外,其余土地已经完全属于私有,地主经济早已确立。地主富农通过高利贷、典当、买卖、抵押和凭借政治特权,霸占良田沃土。在这种体制下,各阶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已显示出十分的不平衡。例如双江县邦驮乡的一个布朗寨中占总户数6%地主占有了全寨水田总数的30%以上。广大贫苦农民不仅深受本民族地主、富农压榨,还遭受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主、富农的盘剥与掠夺。国民党政府与当地地主恶霸勾结在一起,横征暴敛,拉丁派款,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难。
'''1985年12月30日,云南省成立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成为自治县的自治民族之一'''。此外,还在布朗族较为集中的勐海县巴达、勐满和勐岗,临沧地区的云县、耿马及保山地区的施甸等地相继建立了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民族乡。布朗族不仅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而且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所在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布朗族还选举出本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大力培养选拔布朗族干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坚强保障。据统计,2005年,云南省布朗族干部约1700人,约占全省干部总数的0.2%。
'''
=='''分布'''==
2'''000年,布朗族总人口为91882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
'''其中''',约有3万多人较为集中的'''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打洛、勐满、勐岗等乡镇,约有5万多人散居于双江、保山、施甸、昌宁、云县、镇康、永德、耿马、澜沧、墨江等市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是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此外,南涧、景东、景谷、思茅、景洪、勐腊等市县的山区亦有少量分布。'''
主要聚居区的布朗族长期以来和哈尼、拉祜、佤族相邻,散居的布朗族与汉、傣、哈尼、拉祜等族人民亲密相处。
=='''信仰'''==
'''布朗族除了信仰上座部佛教外,还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
'''人们普遍信鬼神,崇拜祖先'''。布朗族认为,他们之所以崇拜不计其数的鬼神,是因为所有的鬼神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专司职能,大小及地位高低不同,或利或害,善恶不一。尽管如此,布朗族都一律加以敬奉崇拜。因为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其灵都有欲望,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恶者变得更恶,善者则不愿行善;所以,对所有鬼灵的崇拜,除了迎合和讨好鬼神外,同时也是为了换取鬼神满足崇拜者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各种各样的需求。为此,在一年四季当中,布朗族祭祀鬼神的活动十分频繁。由于鬼神大都依附于森林之中,布朗族对森林极为敬畏,很早就划定并维护着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龙山森林和坟山森林。西双版纳布朗族崇信的鬼神以管水的“苦拉”为最大,传说为一人头蛇身的怪物,凡遇洪水猛涨或山崩地坍时,它就会出现,如果人见了便会死去,因而人们必须在每年的关门节和开门节祭祀苦拉神,才会化凶为吉。
'''各地布朗族皆在村寨附近划定一片树林作为龙林''',极目远眺,龙山森林郁郁葱葱,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凡龙山森林范围内的一草一木都被视为神圣,任何人不得砍伐或攀折。除了可在龙山森林祭祀神灵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圣地进行其他活动,否则将遭致厄运。由于神灵主宰着全寨男女老少的旦夕祸福,所以,每年都要进行祭祀。人们通过祭献神灵,乞求除灾得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服饰'''==
'''布朗族的服饰文化别具一格'''。生活于群山和森林之中的布朗族,以其独特的方式装扮自己,注意突出个性。由于偏爱黑色,'''他们的服色往往以黑色和青色为主。
'''
从各地布朗族男子的着装来看,差别不大。男子上身着黑色或青色无领或圆领长袖对襟短衫,下着黑色宽裆裤,裤腿短而肥大,头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头。男子有佩带手镯的习惯。青年男子头缠黑色或青色包头巾,老年男子喜欢蓄长发,将发辫盘于头顶,用白色头巾包头。'''而今除了老年人穿大裆裤外,中青年男子一般都改穿汉装。
'''
=='''文身'''==
'''文身是布朗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老习俗。布朗族男子在十四五岁时就要施行纹身,在四肢、胸、腰、腹部和背部刺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文身图案颇多,大致可分为鳞刺、字刺、形刺和蕨刺等4种。鳞刺形若鱼鳞又不全似鱼鳞;字刺即将傣文字母按所谓“咒语”或巫术需要排列成表格,刺在身上;形刺大多是动物图形,常见的有龙、虎、狮、象等;蕨刺其形若嫩蕨之尖叶。不论刺哪一种,都按“咒语”、巫术的需要构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文身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
=='''饮食'''==
'''布朗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粮,以玉米、豆类为辅。布朗族人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凉、生为主,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烧、烤、腌、生食等8种,虽然烹制技术简单,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布朗族不仅喜食酸鱼、酸菜、酸笋,而且喜欢饮用一种独具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饮料——酸茶。酸茶制法是:先将新鲜茶叶煮熟放在阴凉处,待茶叶变酸后置于竹筒中,塞紧,再用竹笋叶将竹筒包好埋进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成酸茶。'''
=='''习俗'''==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恢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ref>[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6/111865.html | 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风俗习惯大揭秘] </ref>
=='''节日'''==
'''布朗族的节日与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双版纳、澜沧、双江等地区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节日尤其繁多,如“考瓦沙”(关门节)、“奥瓦沙”(开门节)、桑堪比迈(新年)、尝新节和以“赕”为中心的各种节日活动。施甸布朗族与汉、彝两个民族杂居,节庆多受汉、彝民族的影响,节日绝大多数与汉族相同,只有少数节庆还保留本民族固有的特点,'''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音乐'''==
'''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按其音调布朗族民歌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这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凡节庆婚礼等皆离不开歌舞。
'''
=='''视频'''==
{{#iDisplay:b056270i1qr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9 中國民族史]]
'''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总人口数为119639人
'''
=='''族称'''==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
过去,'''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双江傣族称之为“腊”,拉祜族称之为“卡帕”、“卡普”,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闷”,[[哈尼族]]称之为“阿博”或“阿别”,当地汉族及彝族称之为“蒲满”或“濮曼”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
=='''历史'''==
'''史学界一般认为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对百濮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提到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西南诸部落中就有濮人。史学界根据《华阳国志》记载,认为“哀牢”与濮人的关系密切,永昌(治所在今保山南部)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濮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其中操孟高棉语的一支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濮人在我国史籍中有过许多称呼,秦汉时称为“苞满”、“闽濮”,魏、晋、南北朝时称 “闽濮”,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称为“朴子蛮”,或“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元、明、清时期称为“蒲满”或“蒲人”等。
'''
'''民国时期''',布朗族'''人民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1940年前后,'''西双版纳西定的布朗族人民奋起反抗国民党军队的残暴统治,并在拉祜、哈尼等族人民的支援下击溃国民党政府派出镇压的军队'''。[[布朗族]]人民还不断反抗[[傣族]]土司和本民族当权头人的统治。1943年[[西定曼瓦寨]]的布朗族人民,进行了反抗头人征粮的斗争,群众拒绝交粮,最后将大小18个头人的反动统治全部推翻。
'''19世纪中叶以后,布朗族人民参加了各族人民共同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云南边疆的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布朗山和西双版纳西定的布朗族人民,曾经与汉、傣、哈尼、拉祜等各族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和暹罗军队对西双版纳的侵略,在捍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
=='''政治'''==
'''新中国成立前,布朗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地区'''。一类以居住在临沧地区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为代表,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发展较快的民族杂处,受其经济和文化影响较深,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保甲制度已遍布这些地区。除坟园、森林尚保留有村社公有的性质外,其余土地已经完全属于私有,地主经济早已确立。地主富农通过高利贷、典当、买卖、抵押和凭借政治特权,霸占良田沃土。在这种体制下,各阶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已显示出十分的不平衡。例如双江县邦驮乡的一个布朗寨中占总户数6%地主占有了全寨水田总数的30%以上。广大贫苦农民不仅深受本民族地主、富农压榨,还遭受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主、富农的盘剥与掠夺。国民党政府与当地地主恶霸勾结在一起,横征暴敛,拉丁派款,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难。
'''1985年12月30日,云南省成立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成为自治县的自治民族之一'''。此外,还在布朗族较为集中的勐海县巴达、勐满和勐岗,临沧地区的云县、耿马及保山地区的施甸等地相继建立了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民族乡。布朗族不仅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而且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所在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布朗族还选举出本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大力培养选拔布朗族干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坚强保障。据统计,2005年,云南省布朗族干部约1700人,约占全省干部总数的0.2%。
'''
=='''分布'''==
2'''000年,布朗族总人口为91882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
'''其中''',约有3万多人较为集中的'''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打洛、勐满、勐岗等乡镇,约有5万多人散居于双江、保山、施甸、昌宁、云县、镇康、永德、耿马、澜沧、墨江等市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是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此外,南涧、景东、景谷、思茅、景洪、勐腊等市县的山区亦有少量分布。'''
主要聚居区的布朗族长期以来和哈尼、拉祜、佤族相邻,散居的布朗族与汉、傣、哈尼、拉祜等族人民亲密相处。
=='''信仰'''==
'''布朗族除了信仰上座部佛教外,还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
'''人们普遍信鬼神,崇拜祖先'''。布朗族认为,他们之所以崇拜不计其数的鬼神,是因为所有的鬼神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专司职能,大小及地位高低不同,或利或害,善恶不一。尽管如此,布朗族都一律加以敬奉崇拜。因为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其灵都有欲望,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恶者变得更恶,善者则不愿行善;所以,对所有鬼灵的崇拜,除了迎合和讨好鬼神外,同时也是为了换取鬼神满足崇拜者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各种各样的需求。为此,在一年四季当中,布朗族祭祀鬼神的活动十分频繁。由于鬼神大都依附于森林之中,布朗族对森林极为敬畏,很早就划定并维护着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龙山森林和坟山森林。西双版纳布朗族崇信的鬼神以管水的“苦拉”为最大,传说为一人头蛇身的怪物,凡遇洪水猛涨或山崩地坍时,它就会出现,如果人见了便会死去,因而人们必须在每年的关门节和开门节祭祀苦拉神,才会化凶为吉。
'''各地布朗族皆在村寨附近划定一片树林作为龙林''',极目远眺,龙山森林郁郁葱葱,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凡龙山森林范围内的一草一木都被视为神圣,任何人不得砍伐或攀折。除了可在龙山森林祭祀神灵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圣地进行其他活动,否则将遭致厄运。由于神灵主宰着全寨男女老少的旦夕祸福,所以,每年都要进行祭祀。人们通过祭献神灵,乞求除灾得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服饰'''==
'''布朗族的服饰文化别具一格'''。生活于群山和森林之中的布朗族,以其独特的方式装扮自己,注意突出个性。由于偏爱黑色,'''他们的服色往往以黑色和青色为主。
'''
从各地布朗族男子的着装来看,差别不大。男子上身着黑色或青色无领或圆领长袖对襟短衫,下着黑色宽裆裤,裤腿短而肥大,头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头。男子有佩带手镯的习惯。青年男子头缠黑色或青色包头巾,老年男子喜欢蓄长发,将发辫盘于头顶,用白色头巾包头。'''而今除了老年人穿大裆裤外,中青年男子一般都改穿汉装。
'''
=='''文身'''==
'''文身是布朗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老习俗。布朗族男子在十四五岁时就要施行纹身,在四肢、胸、腰、腹部和背部刺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文身图案颇多,大致可分为鳞刺、字刺、形刺和蕨刺等4种。鳞刺形若鱼鳞又不全似鱼鳞;字刺即将傣文字母按所谓“咒语”或巫术需要排列成表格,刺在身上;形刺大多是动物图形,常见的有龙、虎、狮、象等;蕨刺其形若嫩蕨之尖叶。不论刺哪一种,都按“咒语”、巫术的需要构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文身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
=='''饮食'''==
'''布朗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粮,以玉米、豆类为辅。布朗族人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凉、生为主,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烧、烤、腌、生食等8种,虽然烹制技术简单,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布朗族不仅喜食酸鱼、酸菜、酸笋,而且喜欢饮用一种独具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饮料——酸茶。酸茶制法是:先将新鲜茶叶煮熟放在阴凉处,待茶叶变酸后置于竹筒中,塞紧,再用竹笋叶将竹筒包好埋进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成酸茶。'''
=='''习俗'''==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恢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ref>[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6/111865.html | 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风俗习惯大揭秘] </ref>
=='''节日'''==
'''布朗族的节日与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双版纳、澜沧、双江等地区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节日尤其繁多,如“考瓦沙”(关门节)、“奥瓦沙”(开门节)、桑堪比迈(新年)、尝新节和以“赕”为中心的各种节日活动。施甸布朗族与汉、彝两个民族杂居,节庆多受汉、彝民族的影响,节日绝大多数与汉族相同,只有少数节庆还保留本民族固有的特点,'''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音乐'''==
'''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按其音调布朗族民歌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这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凡节庆婚礼等皆离不开歌舞。
'''
=='''视频'''==
{{#iDisplay:b056270i1qr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9 中國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