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珠玑巷

增加 12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26.26春.jpg|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2/02feb0e0f92d4b659e693dcc980f1ddf.jpeg 原图链接]]]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城北部偏东,地处[[梅岭]]与[[南雄]]县城之间,始建于[[南宋]],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东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巷古道之一。 <ref>[http://mini.eastday.com/a/180504184740079.html 广东南雄珠玑巷有什么历史地位?为何被称为广府人的精神家园?] </ref>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巷道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古建筑遗址、湖水、池塘、小河等文物古迹。
1982年,珠玑巷被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珠玑巷
珠玑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巷道用[][鹅卵石]]和[[花岗石]]砌成,路面宽4至5米。巷内的古楼、古塔、古桥、古祠、古榕、古建筑遗址犹存。巷内曾经是五户一楼,十户一阁,两旁的酒肆饭馆、店铺[[客栈]]鳞次栉比。
==历史沿革==
驷马桥,又称沙水桥,座落在珠玑古巷南门楼约百余米处,该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南门楼===
南门楼位于珠玑古巷南端入口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人重新修葺南门楼时,在楼门上方嵌镶两块石刻,一日“珠玑古巷”,二日“祖宗故居”。南门楼基为麻石所砌,红朱柱,双层古建筑楼顶,上盖绿色琉璃瓦。通高9.5米,门宽3.25米,门进深3.26米,拱门高4.85米。
===贵妃塔===
珠玑巷石塔,又称贵妃塔,位于古巷钟氏宗祠大门南侧。据清代简朝亮编纂的《粤东简氏大同谱》载:“珠玑巷在今南雄府北三十里沙水村,路旁有铁舍利一座。”该塔始建于宋末,被兵毁。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置放在一古井之上。
===沙水古寺===
珠玑巷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当今数千万广府人及海外华侨的发祥地和祖居地,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当年,珠玑巷的住户又再南迁到珠三角地区乃至港澳及海外,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一百八十三个,其后裔繁衍约八千多万人,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同时也开创了灿烂的岭南文化,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
在移民历史中,珠玑巷被誉为广府人的故乡,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是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以地界五岭南北,位于大庾岭南麓的珠玑巷为始祖居地,可以认为是广府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加以定位,即是中原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岭南人”而存在。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 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
珠玑巷170多个姓氏数十万人的南迁,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中,本没有亲族关系的各家各户之间却形成了“异姓一家,同舟共济”的手足之情,并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使岭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宋代以后迅速赶上了中原地区。他们在各地定居,开枝散叶,与当地土著人逐步融合,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他们在艰苦动荡的迁徙中,为当地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为岭南地区乃至港澳海外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珠玑巷成为了岭南地区接受与传承中原文化的起点,促使岭南文化源源不断接受中原文化辐射,对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文化==
唐、宋末年,中原(河南一带)内地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这些先民在兵荒马乱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他们不熟悉岭南各种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人向南迁移的史事从唐朝开始,但重要的迁移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大规模的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的有一百多次。根据众多的岭南姓氏族谱记载,从珠玑古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然后又迁徙到港澳和海外的共有150多姓。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曾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 个乡(镇)、村。居上述地区,包括该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侨胞,人口达数千万人。
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分布情况如下:
此外,还有恩平圣堂的梁族、司徒族,广宁江谷的洗族,清远潖江的朱族,宝安的何、黄、陈族,阳江的司徒族,增城的刘族,香港新界乐挂角山的邓族,罗定生江的李氏。
以上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从北宋的熙宁、崇宁、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绍兴、淳熙、开禧、绍定、端平、嘉熙、咸淳、祥兴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从珠玑巷南迁。
==保护措施==
1982年,珠玑巷被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南雄市珠玑古巷·梅关古道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旅游信息==
9,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