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惠山泥人

增加 13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惠山泥人 ''' [[ 江苏省 ]][[ 无锡市 ]] 的一项民间艺术,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与天津泥人张、大吴泥塑齐名为中国三大泥塑,2006年被列为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
惠山泥人有确切 [[ 文字 ]] 记载的历史始于明代,明季文人 [[ 王思任 ]] 在《游慧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 [[ 张岱 ]] 所著的《 [[ 陶庵梦忆 ]] 》卷七愚公谷篇中也曾记述:“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釭、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在旧时,无锡惠山畔汇集了众多祠堂(即今日之国家文保单位惠山古祠堂群),看守祠堂的祠丁为补贴家用,便取惠山泥制作旧时称为耍货的泥人贩卖给过往之人,此即惠山泥人之最初由来。
清代,惠山泥人已声名籍甚,乾隆帝下江南、入住惠山寄畅园时,曾见泥塑艺人王春林制作的惠山泥人,赞赏不已,特地定做了数盘泥孩儿带回北京,放置在颐和园佛香阁,惟庚子之乱时,遭西人携去。据传光绪年间, [[ 慈禧 ]] 太后作寿,无锡官府还曾订制过手捏戏文《八仙》(一说《蟠桃大会》)一堂,用作寿礼,至宣统2年(1910年),更曾获得南洋劝业会银奖。
晚清以降,惠山泥人得到充分发展,据工艺美术理论家张道一先生考证,从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间,惠山街上尚只有胡万成作坊、凤阿自耍货店和周坤发耍货店几家专门生产经营泥人的店铺,到“咸丰年间就有蒋万盛、钱万丰、周坤记、胡万成、 [[ 章乃丰 ]] 等多家规模较大的专业作坊”,泥人名家数十位。随着竞争的激烈、作品的丰富,作坊之间的纷争偶有发生,为了维护行业秩序,光绪16年(1890年)“耍货公所”成立,规范了本业祖师 [[ 祭祀 ]][[ 仪式 ]] 、新店入行条件、收徒拜师规矩、作品剽窃问题等。
民国10年(1921年),在上海普益平民习艺所学习过天津泥人和西洋雕塑技法的高标(1902-1983)把天津泥人张的捏塑手法、西洋石膏翻模技术和惠山泥人技艺结合,提高了惠山泥人的生产效率且更为创新,此时,西风渐兴,进口现代玩具日益受到追捧,然而在振兴国货的号召下,惠山泥人这种传统玩具得到主流舆论的支持,如《上海影坛》刊登的《周曼华喜欢大阿福》就是利用明星周曼华的花边新闻来影响大众消费;《申报·国货周刊》刊登的《大阿福和洋囝囝》从 [[ 儿童 ]] 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孩子选择中西两种玩具的过程,最后大阿福以材质的安全性获胜的 [[ 故事 ]] ;甚至还有有识之士张孟昭在《申报》刊登针对惠山泥人的营销分析《从进口玩具想到惠山泥人》,前瞻性地对惠山泥人在玩具市场中的竞争力提出建议。惠山泥人业也因此繁荣一时,据1935年出版的《无锡概览》记载,当年惠山脚下的泥人店铺作坊共46家,每家雇工3、5人不等,从业人员共200有余,资本13000余元,年产值10万元以上,产品还远销东北、西南各省,且有洋人采购出口,直至抗战爆发、 [[ 社会 ]] 动荡,不可避免地使惠山泥人业遭到重创。
1949年以后,据《无锡市泥人石膏品业工商登记调研资料》的统计显示,在1950年至1951年间,惠山泥人业办理工商登记的单位有269户,其中店铺市区15户、惠山46户、作场208户。在此基础上,无锡市于1954 年成立了“无锡市泥人石膏工艺供销合作社”,统一管理泥塑艺人,同时在 [[中共中央华东局| 中共华东局 ]] 文化部负责人的夏衍的亲自批示下,江苏省亦成立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由美术教育家王木东担任首任所长。1958年合作社改制升级为惠山泥人厂。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惠山泥人业遭到严重破坏,众多历史作品、模具被砸毁,直至1978年5月复又设立了无锡市泥人研究所。
2011年9月,无锡市在原惠山泥人厂的厂址上,建立起了中国泥人博物馆,该馆为 [[ 日本 ]][[ 建筑师 ]] 隈研吾设计,收藏有 [[ 北京 ]] [[ 天津 ]] [[ 河北 ]] [[ 山西 ]] [[ 广东 ]] 以及无锡等中国多个流派的泥塑作品。这也是中国目前规格最高、展品最多的泥塑主题博物馆。
2011年9月,无锡市在原惠山泥人厂旧址上,建立起了 [[ 中国泥人博物馆 ]]
==知名艺人==
惠山泥人问世以后,有据可考的第一位著名艺人即 [[ 王春林 ]] ,此后有胡万盛、冯阿自、周坤发、周阿生、丁阿金等,民国时期惠山泥人著名艺人有 [[ 冯福金 ]] 、蒋金奎、胡大房、龚源茂、朱阿顺、陈东泉、胡荣标、陈毓秀、王锡康、蒋子贤、高标、傅顺(润)泉、秦仁金、陈阿荣、鲍富贵等40余人,1988-1996年,无锡惠山泥人行业柳家奎、王木东、喻湘涟、柳成荫、王南仙5位艺人先后被授予“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称号;2007年6月,喻湘涟、王南仙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然而,由于从艺学成期长,加之天然惠山泥的日益枯竭,惠山泥人与其他中国非物质遗产一样,正面临传承难题。
111,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