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窑路窑群遗址

增加 1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大窑路窑群遗址 ''' ,位于中国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 [[ 京杭古运河 ]] 无锡段东岸伯渎港河口一带。旧时,因此地产品“大窑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小窑货”而得名“大窑坊”,1932年定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在大窑路沿线,至今仍能看到的 [[ 古窑 ]] ,延绵达1.5公里之遥。据载,这里原有砖窑100座,现在残存42座,其中较完整的约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窑,少数为环窑。其数量之多、分布线之长、保存之完整,实属少见。
大窑路窑群遗址在2003年被列为 [[ 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被列为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
无锡大窑路窑业,因地处古运河畔,旧时 [[ 交通 ]] 便利,故而能繁荣。其兴于明代,盛则于清,清 [[ 康熙 ]] [[ 无锡县志 ]] 》载:“向自吴门而外,惟锡有砖窑……不远数百里,取给于此”。 [[ 嘉庆 ]] 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宫金砖之烧制。 [[ 咸丰 ]] 十年(1860年),太平军乱,窑业一度停火,但至 [[ 同治 ]] 年间,又“砖窑相望,络绎不绝”,故民间有“上塘(指南上塘,今南长街)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
[[ 民国 ]] 时,因机制砖瓦的发展,及军阀混战等原因,大窑路窑业被迫停顿,至1925年后,社会趋于安定,窑业又为好转。当时此地尚只口耳相称为南门“老窑头”或南门窑上。1930年起,因改进产品质量而具有独特优点,如其砖糯性好、不会风化剥蚀,便将产品称为“大窑货”,而将他地产品称为“小窑货”,以示区别。此后,“大窑货”曾数次在 [[ 青岛 ]] [[ 杭州 市|杭州]] 等地的博览会上展出,还远销 [[ 东南亚 ]] 。也正是从1930年代起,“老窑头”的地名被改为大窑坊。1932年,又将大窑坊改为大窑路,一直延用至今。其具体位置起自伯渎桥,经三阳弄,向前塘浜桥直达陆青桥、赵家湾止。
抗战时期,日军烧毁大窑路窑房达50余间,窑民生活困顿。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城乡各地被毁房屋,急需用砖,砖瓦业生意兴隆。当时大窑路上有窑101座,年产量可达5000万块砖。1950年, [[ 苏南 ]] 土特产交流会在锡召开,大窑展出的砖瓦产品都获好评。1956年无锡砖瓦生产 [[ 合作社 ]] 将大窑 [[ 青砖 ]] 与外地青砖再次比较,派黄锡祺师傅等数十人带望砖土坯l000块到嘉兴窑区试烧,结果是嘉兴砖符合理想要求,而大窑砖却中心夹生。于是又将嘉兴土坯带无锡试烧,结果是大窑砖符合要求,而嘉兴砖已经过火,砖形收缩率较大。再次证实无锡大窑 [[ 土坯 ]] 耐高温,粘性好,密度细,成为大窑青砖强度耐压的特点。
1949年后,大窑路窑群也渐由个体经营转向 [[ 集体化 ]] 生产。1958年无锡砖瓦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太湖耐火材料厂和利民瓷厂,产品方向转变,厂址迁出大窑路。不过仍由五丰农业社在大窑路生产过一段时期砖瓦,最终于1969年并入无锡利农砖瓦厂,旧式的砖瓦生产彻底结束,从此大窑路也成为了历史陈迹。
2009年,在原陈大窑、刘里窑、刘外窑三座古窑的基础上,建成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成为 [[ 清名桥 ]]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一个人文景点对游客开放。
125,6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