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61
次編輯
變更
漆线雕
,無編輯摘要
[[File:漆线雕.jpeg|有框|右|<big>漆线雕</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7/ef5e14aa82d646bbb08650ebcda18ccb.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29679737_41654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制作==
制作漆线雕有以下几道工序:
*备料:漆线雕的材料采用天然大漆、砖粉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砖粉经与天然漆等 [[ 材料 ]] 混合后,经过几个小时的捶打,就形成像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可搓、可塑的漆线团料。
*搓线:为了表现各种图纹、形状,用特别的搓板,由手工搓成各种粗细不同的柔软而且有弹性的漆线。
*盘绕形体:以连绵不断的线紧密地盘绕,做出层次丰富而繁复的纹样,并且重重叠叠,在 [[ 光 ]] 照下极为立体,以线条极尽精微地表现出卷云、柔水、繁花、缠草,令人叹为观止。 *表层贴金:将 [[ 金箔 ]] 贴在已绕出的纹样的漆线上<ref>[http://news.sina.com.cn/o/2007-05-31/151611933085s.shtml 漆线雕是“雕”出来的? ],新浪,2007-5-31</ref>。
==漆线雕工艺的历史演变==
明清时期, [[ 宗教 ]] 雕塑多趋于程式化,世俗雕塑多趋于装饰化和 [[ 工艺 ]] 化。福建是一个民间信仰特别发达的地区。自古以来,人们为了祈福消灾,筑起香案供奉神灵,神像几乎家家必备。这期间,神像的造像形式和装饰风格的变化为居家供奉需要和方便,发展为小型化和重装饰的工艺特点。漆线雕 [[ 艺术 ]] 的出现是闽南特殊的文化背景的必然产物。漆线雕在中国闽南地区流传了数百年,其表现力丰富,工艺甚为精湛。在中国古代宗教 [[ 雕塑 ]] 历史中,漆线雕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优于诸如堆漆、沥粉的工艺经久不衰。它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品类深受闽台人民、东南亚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所喜爱。
*1、漆线雕的起源和发展阶段(明代中晚期)
漆线雕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就有用堆漆和沥粉雕手法来装饰神像。至 [[ 明代 ]] ,还有少量应用 [[ 堆漆 ]] 的表现手法,明代早期,使用精细的漆线做装饰还不多见。直到明中晚期,漆线雕工艺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漆线雕主要还是以平面局部造型为主。
*2、漆线雕的成熟阶段(明末清初期)
由明末至清初,漆线雕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基本形成规模,并广泛应用于神像衣饰中。漆线雕在原来平面局部造型的基础上扩展为全身的装饰,并采用漆线及堆漆并用的手法,从而达到[[浅浮雕]]的效果。 *3、漆线雕的鼎盛阶段(清 [[ 乾隆 ]] 、嘉庆、道光时期)
清中期,漆线雕艺术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宽,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技法更为纯熟,粗细线条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4、漆线雕的下滑期(晚清至民国时期)
清朝末年,随着战争动乱,漆线雕工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工艺水平还是漆线 [[ 质量 ]] 都不能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民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事频发,漆线雕水平更为低落,好的作品不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由于当时“破除迷信”的政治原因,已没有漆线雕神像作品继续制作。例外的是,由于出口的需要,仅在 [[ 厦门 ]] 还有政府允许某些厂家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