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莆仙语

增加 10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莆仙语 ''' ,又称兴化语、兴化话或莆仙话,是福建兴化民系(莆仙民系)的母语,属 [[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闽语支,通行于中国福建东部沿海的莆仙地区(又称兴化地区),包括今日 [[ 莆田市 ]] 辖区、仙游县两地,以及其附近 [[ 福州市 ]] 下辖的福清市、 [[ 永泰县 ]] 部分地区,和泉州市泉港区的部分地区。使用 [[ 人口 ]] 约500万。
兴化是莆仙地区旧地名,故莆仙语又称为兴化语, [[ 南洋 ]] 的莆仙移民仍使用兴化语这种称谓。在 [[ 中国大陆 ]] ,官方将莆仙语定义为一种汉语方言,因此又被称作兴化方言或莆仙方言。
==名称==
兴化话得名于 [[ 兴化军 ]] 、兴化府,这个名字曾经广泛被兴化民系使用,现在只有南洋的兴化府移民继续使用这个名称。今日,中国官方及学术界一般称兴化语为莆仙方言。民间一般称莆田的兴化语为莆田话,仙游的兴化语为 [[ 仙游话 ]] 。亦有自称为本地话。
==历史==
莆仙语是由古代中原 [[ 汉语 ]] 分化而来的,其起源可上溯至西汉年间。汉武帝征讨闽越时,有一部分江南籍的汉朝士兵定居于今日莆仙之地。这些士兵是定居莆仙的第一批汉人,他们讲的是 [[ 闽语 ]] 的原祖-古吴语(即江东话)以及古楚语。晋朝永嘉之乱之后,大批华北、中原汉人迁入福建,带来了3世纪时的中原口音,福建汉人的语言开始发生大变化。 [[ 五代十国 ]] 时期,又有大批中原人来到福建避难,为日后的莆仙语形成奠下基础。
莆仙语与其邻近的闽南语和闽东语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学者 [[ 李如龙 ]] [[ 陈章太 ]] 在其所著的论文《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一文中,列出214条莆仙语的词汇,其中,与 [[ 闽南语 ]][[ 泉州话 ]] 相同的占约62%,与闽东语 [[ 福州话 ]] 相同的约占39%,并据此推断莆仙语和闽南语同源。979年,宋太宗在今日仙游县北部的游洋镇设立兴化县,建兴化军,翌年划泉州的莆田县和 [[ 仙游县 ]] 归兴化军隶属。此举使莆仙语和闽南语分化,对莆仙语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因距离省城福州不远,开始吸收一些闽东语的词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莆仙语不少词汇兼有其在闽南语、 [[ 闽东语 ]] 的两种意思,故此同义词非常丰富。
近代以来,莆田的城里腔、江口腔原有的鼻化韵全部脱落,并且此趋势一直向南,至今 [[ 湄洲湾 ]] 沿岸的灵川镇东部、忠门镇北部以及月塘镇的鼻化韵亦全数脱落。在兴化平话字出现以前部分阴入白读字已舒化,而兴化平话字显示当时莆田城里腔调的阳入白读字尚未舒化,而今部分阳入白读字或已舒化,或已呈半舒化状态。
莆仙语既不属于闽南语又不属于闽东语,自成一系,颇具特点。但在早期, [[ 语言学 ]] 界将闽语简单地划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两种方言,莆田话和仙游话被归为“闽南方言”的一种。不过莆田话与仙游话与泉漳一带的闽南语根本无法互通,且兴化民系对闽南普遍没有族群认同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在进行方言普查之后,语言学家对莆仙语方言进行研究,提出将莆仙地区的方言划出单独设区的主张。最终大陆学界将闽语重新拆分为五大片区,原“闽南方言”被拆分为 [[ 闽南语 ]] [[ 闽中语 ]] 和莆仙语并沿用至今。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采用这种分区法。
45,4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