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魏国历代君王

增加 1,201 位元組, 5 年前
魏武侯
[[魏国]]的周边国家中,各有各的特产。[[秦国]]的[[家畜]]、[[皮革]]、[[玉石]],[[赵国]]的[[布帛]]、[[枣栗]]、[[家畜]]、[[皮革]],[[楚国]]的[[鸟兽]]、[[橘柚]]、[[茅竹]]、[[丝绸]]在当时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励[[魏国]]百姓从商,参与各国土特产贸易,[[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商业税,国库充实了。
==''' [[ 魏武侯]]'''==
[[File:魏武侯.jpg|缩略图|左|魏武侯|[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888772204&di=501d0e3ab69a9576ad092992d5a13199&imgtype=0&src=http%3A%2F%2Flishi.zhuixue.net%2Fuploads%2Fallimg%2F151220%2F1-1512201220349A.jpg 原图链接][http://l.zhuixue.net/view.php?aid=32904 来自追学网的图片]]]
''' [[ 魏武侯 ]] (?—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 [[ 安邑 ]] (今 [[ 山西夏县 ]] )人, [[ 魏文侯 ]] 之子,战国初期 [[ 魏国 ]] 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 [[ 史记 ]] 》、《 [[ 资治通鉴 ]] 》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 [[ 魏武侯 ]] 元年。据《 [[ 竹书纪年 ]] 》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 [[ 魏国 ]] 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 [[ 魏国 ]] 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早年经历'''===
[[ 魏击 ]] 是晋国魏氏大宗的宗子,也就是 [[ 魏文侯 ]] 的继承人。魏氏本是晋国六卿之一,魏氏的先辈们在残酷的卿族斗争中,深刻体会到继承人的重要性。 [[ 魏文侯 ]] 也不例外,希望子孙有能力继承自己的伟业。作为 [[ 魏文侯 ]] 的嫡长子, [[ 魏击 ]] 自然成了 [[ 魏文侯 ]] 的重点关注对象。
大约在小魏击还没有成年时,就安排 [[ 田子方 ]] [[ 儒家 ]] 名流做他的老师,教育他如何理家、治国、平天下。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与栽培下, [[ 魏击 ]] 逐渐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礼、颇有才干的政坛新人。
年轻的 [[ 魏击 ]] 很快成为了父亲争衡天下的得力助手。前412年( [[ 魏文 侯34 侯]]34 年), [[ 魏击 ]] 受命率军攻打 [[ ]] [[ ]] 二地(约在今 [[ 陕西韩城 ]] 东南),将当地百姓迁入 [[ 魏国 ]] 境内。这是史料中所发现的 [[ 魏击 ]] 最早的出征记录。这一年,魏击大约二十余岁。
前408年, [[ 魏文侯 ]] 谋图中山国。魏臣 [[ 翟璜 ]] 推荐 [[ 中山国 ]] [[ 乐羊 ]] [[ 魏文侯 ]] 马上启用 [[ 乐羊 ]] [[ 乐羊 ]] 成为魏军元帅,攻打 [[ 中山国 ]] 。可 [[ 乐羊 ]] 毕竟是 [[ 中山国 ]] 人,而且 [[ ]] 羊之子 [[ 乐舒 ]] 还是 [[ 中山 ]][[ 武公 ]] 麾下的大将。再派遣一个宿将前去,反而显得 [[ 魏文侯 ]] 用人疑神疑鬼,颇伤士人之心。于是 [[ 魏文侯 ]] 决定派儿子 [[ 魏击 ]] 随军出征。
这次出征难度较大, [[ 中山国 ]] 虽不属于主流强国,但也民风彪悍,军事强大。而且魏氏(这个时候三家尚未分晋)的封地与 [[ 中山国 ]] 相隔千里,中间夹着盟友赵氏的封地。远征必然要劳师动众,也就没有什么突袭可言。这可是对 [[ 魏击 ]] 的艰巨考验。
这次出兵耗时两年之久,于前407年,魏军攻占 [[ 中山国 ]] 国都 [[ 顾城]](今 [[ 河北定县]]),吞并 [[ 中山国 ]] 全境,在赵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据地。 [[ 乐羊 ]] 因战功封于 [[ 灵寿]](今 [[ 河北灵寿 ]] 西北),而太子 [[ 魏击 ]] 被封为 [[ 中山君 ]] ,由 [[ 赵仓唐 ]] 辅佐,则坐镇中山,独当一面。
==='''南征北战'''===
前393年(武侯3年), [[ 魏国 ]] 两线作战,同时攻打 [[ 郑国 ]] [[ 秦国 ]] ,并在 [[ 酸枣]](今 [[ 河南延津 ]] 西南)筑城,扼制 [[ 郑国 ]] 。名将 [[ 吴起 ]] 大败秦军于 [[ 注城]](今 [[ 河南临汝县 ]] 西)。
前391年( [[ 侯5 侯]]5 年), [[ 魏武侯 ]] 号召 [[ 韩国 ]] [[ 赵国 ]] ,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 [[ 大梁]](今 [[ 河南开封]])、 [[ 榆关]](今 [[ 河南中牟 ]] 西南)。三晋攻占 [[ 楚国 ]] 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 [[ 襄陵]](今 [[ 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 [[ 楚国 ]] 腹地挺进。 [[ 楚国 ]] 朝堂一片震恐, [[ 楚悼王 ]] 派遣使臣向 [[ 三晋 ]] 求和, [[ 三晋 ]] 拒不退兵。 [[ 楚悼王 ]] 无奈,一面派人带着财物、珍宝赴秦,贿赂 [[ 秦惠公 ]] ,请求 [[ 秦国 ]] 出面与 [[ 三晋 ]] 谋和。 [[ 秦惠公 ]] 收下贿赂,并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 [[ 韩国 ]] ,攻取 [[ 宜阳]](今 [[ 河南宜阳 ]] 西)六座城池。 [[ 三晋 ]] 迫于 [[ 秦国 ]] 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 [[ 楚国 ]] 紧逼。另一面 [[ 楚悼王 ]] 派使臣入 [[ 齐国 ]] ,希望 [[ 齐国 ]] 能够插手 [[ 中原 ]] 战事,协助 [[ 楚国 ]] 共谋 [[ 三晋 ]] ,减轻自己的正面压力。
前390年( [[ 侯6 侯]]6 年), [[ 魏武侯 ]] 见到后院失火,便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 [[ 武城]](今 [[ 陕西华县 ]] 东),不分胜负。 [[ 吴起 ]] 设置 [[ 陕县]](今 [[ 河南三门峡 ]] 西旧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在 [[ 三晋 ]] [[ 楚国 ]] 争斗进入尾声时, [[ 齐国 ]][[ 陈和 ]] 率军攻打 [[ 驻襄陵 ]] 的魏军,并乘机占领 [[ 襄陵城 ]]
前389年( [[ 侯7 侯]]7 年), [[ 秦国 ]] 进攻秦军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镇-- [[ 阴晋]](今 [[ 陕西华阴 ]] 东),秦军在 [[ 阴晋 ]] 城外排兵布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 魏武侯 ]] 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 [[ 吴起 ]] 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魏军作战勇猛,更兼有吴起为将,个个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于 [[ 阴晋 ]] 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史称" [[ 阴晋之战]]"。此战过后, [[ 吴起 ]] 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 [[ 关中平原 ]] ,横扫 [[ 河西 ]]
前387年(武侯9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仓促间集结的残余部队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向秦国腹地推进。魏武侯中公叔痤离间之计,疑吴起,导致吴起投楚。这一年,秦惠公死去,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其母亲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进一步沦落。
前386年( [[ 侯10 侯]]10 年), [[ 魏武侯 ]] 自认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 田和 ]] 欲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通过 [[ 魏武侯 ]] [[ 周安王 ]] 讨封, [[ 魏武侯 ]] [[ 周天子 ]] 施压, [[ 周天子 ]] 不得不册封于 [[ 田和 ]] [[ 齐侯 ]] ,史称" [[ 田氏代齐]]", [[ 田和 ]] 就是 [[ 田齐太公 ]] 。这一年, [[ 赵敬侯 ]] 迁都 [[ 邯郸 ]] [[ 赵武公 ]] 之子 [[ 赵朝 ]] 作乱,不服从 [[ 赵敬侯 ]] 调令,投奔 [[ 魏国 ]] [[ 魏武侯 ]] 阴谋操纵 [[ 赵国 ]] 朝政,竟然接纳 [[ 赵朝 ]] ,并帮助 [[ 赵朝 ]] 攻打 [[ 邯郸 ]] [[ 不克 ]] 。魏赵关系破裂。同年,秦公子师隰回国,出公被弑, [[ 师隰 ]] 成为了秦君,是为 [[ 秦献公 ]]
前383年( [[ 侯13 侯]]13 年), [[ 赵敬侯 ]] 涉足 [[ 中原 ]] ,攻打 [[ 魏国 ]] 的附属国-- [[ 卫国 ]] [[ 卫慎公 ]] 不能抵挡,急忙向 [[ 魏武侯 ]] 求救, [[ 魏武侯 ]] 出兵大败赵军于 [[ 兔台]](今 [[ 河南清丰 ]] 西南)。这是自 [[ 晋阳之战 ]] 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拚,标志着 [[ 三晋联盟 ]] 的瓦解。
前382年( [[ 侯14 侯]]14 年), [[ 赵敬侯 ]] 不满 [[ 魏武侯 ]] 插手 [[ 赵国 ]] [[ 卫国 ]] 的扩张,修筑 [[ 刚平城]](今 [[ 河南清丰县 ]] 西南),决定对 [[ 卫国 ]] 再次出手。 [[ 魏武侯 ]] 联合 [[ 齐侯 ]] 剡共同抵挡赵军, [[ 卫慎公 ]] 仗着有 [[ 魏国 ]] [[ 齐国 ]] 撑腰,甚至出兵攻取 [[ 赵国 ]] [[ 刚平 ]] ,一直打到 [[ 中牟]](今 [[ 河南鹤壁 ]] 西),夺取了 [[ 赵国 ]][[ 河东 ]] 的大片土地, [[ 赵国 ]] [[ 魏国 ]] [[ 齐国 ]] [[ 卫国 ]] 的矛盾升级。
前381年( [[ 侯15 侯]]15 年), [[ 赵国 ]] 出兵攻击侵略到本土的卫军, [[ 魏武侯 ]] 派军队大举攻打 [[ 赵国 ]] [[ 赵敬侯 ]] 遣使臣向 [[ 楚国 ]] 求救, [[ 楚悼王 ]] 派军协助赵军,攻打 [[ 魏国 ]] 后方,使 [[ 魏国 ]] 首尾难顾。 [[ 赵敬侯 ]] 乘机反攻,夺取 [[ 魏国 ]][[ 棘蒲邑]](今 [[ 河北魏县 ]] 南),不久又占领了 [[ 黄城]](今河南内黄西)。 [[ 魏武侯 ]] 鉴于多线作战的困乏, [[ ]] [[ ]] 等大国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 [[ 赵敬侯 ]] 求和,希望着重温 [[ 三晋同盟 ]] 的旧梦。 [[ 赵敬侯 ]] 也期望着能以和平的方式与强大的 [[ 魏国 ]] 瓜分战利品, [[ 三晋 ]] 再次联合。
前380年( [[ 侯16 侯]]16 年), [[ 陈侯剡 ]] 攻打 [[ 燕国 ]] ,攻占 [[ 桑丘]](今 [[ 河北徐水 ]] 西南)。 [[ 燕简公 ]] [[ 赵敬侯 ]] 求救, [[ 赵敬侯 ]] 立刻将军机要务告知 [[ 魏武侯 ]] [[ 韩文侯 ]] [[ 三晋 ]] 之君各自率领军队,兵合一处救 [[ 燕国 ]] ,大败齐军。
前378年( [[ 侯17 侯]]17 年), [[ 田齐 ]] 不服 [[ 三晋 ]] ,再次出兵攻打 [[ 燕国 ]] [[ 燕简公 ]] 依然像 [[ 赵国 ]] 求救, [[ 赵敬侯 ]] 率军攻打 [[ 齐国 ]] [[ 魏武侯 ]] [[ 韩文侯 ]] [[ 赵敬侯 ]] 的拉拢下,很快被卷入战争。 [[ 三晋 ]] 再次联合,大败齐军。齐军惧 [[ 三晋 ]] 之威,不断后撤, [[ 三晋 ]] 攻入田齐本土,直至兵临 [[ 灵丘]](今 [[ 山东高唐 ]] 南),方才退兵,中山复国。
前377年( [[ 侯18 侯]]18 年),与 [[ 中山桓公 ]] 战于 [[ 浍水 ]] ,大败。
前375年( [[ 侯20 侯]]20 年), [[ 魏武侯 ]] 决定先发制人,与楚军大战于 [[ 榆关 ]]
前373年( [[ 侯22 侯]]22 年), [[ 魏武侯 ]] 乘陈侯剡被弑, [[ 陈侯午]](即 [[ 齐桓公 ]][[ 田午]])初立,国势不稳,联合 [[ 燕国 ]] [[ 鲁国 ]] [[ 卫国 ]] 大举讨伐田齐。燕军败齐于 [[ 林狐]];鲁军攻齐至 [[ 阳关 ]] ,魏军伐齐至 [[ 博陵]](今 [[ 山东荏平 ]] 西北)。
前372年( [[ 侯23 侯]]23 年),由于 [[ 卫国 ]] [[ 卫慎公 ]] 薨逝, [[ 卫国 ]] 暂停了相应 [[ 魏武侯 ]] 的军事行动。这年 [[ 卫声公 ]] 即位,攻取 [[ 田齐 ]] [[ 薛陵]](今 [[ 山东阳谷 ]] 东北)。 [[ 赵成侯 ]] 窥视着 [[ 中原 ]] 诸侯的一举一动,盯着 [[ 魏国 ]] [[ 鲁国 ]] 都出兵攻齐,而临近自己的 [[ 卫国 ]] 也随之相应,国中空虚,急忙闪击卫国,连下 [[ 国73 国]][[73 ]] [[ 卫声公 ]] [[ 魏武侯 ]] 评理。 [[ 赵成侯 ]] 的行动点明了要与 [[ 魏国 ]] 为首的 [[ 中原 ]] 诸侯为敌, [[ 魏武侯 ]] 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 [[ ]](今 [[ 山西离石]])。
前370年( [[ 侯25 侯]]25 年), [[ 魏武侯 ]][[ 魏击 ]] 崩逝,二子 [[ 魏缓 ]] [[ 魏罃 ]] 争位, [[ 赵国 ]] [[ 韩国 ]] 都参与 [[ 魏国 ]] 废立之事。后 [[ 魏罃 ]] 击败 [[ 魏缓 ]] ,成为了 [[ 魏武侯 ]] 的继承人,是为 [[ 魏惠王 ]]
前403年, [[ 周威烈王 ]] 慑于 [[ 三晋联盟 ]] 的强势,不得不同意册封 [[ 魏斯 ]] [[ 赵籍 ]] [[ 韩虔 ]] 为诸侯, [[ ]][[ ]][[ ]] 三家瓜分 [[ 晋国 ]]
=='''魏惠王'''==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