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885
次編輯
變更
台湾民报
,無編輯摘要
[[File: 台湾民报.jpg|320px|缩略图|右|<big> </big>[http://www.huaxia.com/zt/pl/05-087/images/yy180958151.jpg 原图链接][http://www.huaxia.com/zt/pl/05-087/601922.html 来自 华夏 的图片]]]
《 ''' 台湾民报 ''' 》,是台湾日治时期中台湾人所创办影响力最大的 [[ 报纸 ]] 。前身为《台湾青年》月刊(1920年创办)、《台湾》月刊。
==历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创刊于日本 [[ 东京 ]] ,全部为汉文版(在此之前的《台湾青年》 [[ 杂志 ]] 、《台湾》杂志为汉、日文各半),号称“台湾人唯一的言论机构”。《台湾民报》原先是半月刊,10月15日改为旬刊(每十天发行一次),并并入日文版。1925年(大正14年)7月12日起再改为周刊(每周日发行),增设台北支社,社长为王敏川。
在《台湾民报》发刊前,就有不少人主张将发行地迁回台湾,但由于 [[ 台湾总督府 ]] 的关系,该计划一直不能实行。直到第三任文官总督 [[ 伊泽多喜男 ]] 上任后,迁台之事才有了转机。1927年(昭和2年)8月1日,《台湾民报》以增加日文版的条件下迁入 [[ 台湾 ]] ,仍以周刊形式出现。1930年(昭和5年)3月增资改组,并易名为《台湾新民报》。1932年(昭和7年)4月15日,正式获准发行日刊。广受台湾民众喜爱。而为了使台湾民众能避开日本警察的骚扰, [[ 台湾文化协会 ]] 也在各地成立读报社,方便民众阅读。
==内容=
《台湾民报》横跨1920至30年代,可说是台湾各种社会运动的机关报,同时也是研究1920至30年代台湾不可或缺的史料。《台湾民报》对自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以来的 [[ 政治 ]] 、 [[ 社会运动 ]] 均热烈支持,积极鼓吹农民、劳工、妇女争取权益,亦支持 [[ 学生运动 ]] 、文化启蒙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也呼应要求台湾自治及抨击台湾总督府。而对新文艺鼓吹及提倡白话文也有不少贡献,更是台湾新文学的重要园地。此外还引进对新知识、新思想的介绍,也经常报导中国政情及世界新知,诸如中国 [[ 军阀混战 ]] 、蒋汪对立等。发行量更突破一万份,足以与日人创立的《台湾日日新报》相提并论。在编辑群方面,更是高手如云,如新文学旗手张我军、医生兼 [[ 小说家 ]] 赖和、文学家杨云萍、台湾第一位 [[ 医学 ]][[ 博士 ]] 杜聪明等人。而对总督府施政的批评与讽刺也使《台湾民报》在新闻检查方面遭到百般刁难,最久一次还被扣押了44天。
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在台中醉月楼召开第一次全岛代表大会,通过议程第14点“《台湾民报》拒买同盟之组织”之后,《南瀛新报》亦出现许多批判《台湾新民报》的言论,如〈台湾新民报马脚露现 批评大讲演会将开催 定旧历五月十三日夜于大众讲座 〉 及〈暴露欺骗民众的台湾新民报告亲爱同胞檄〉(《南瀛新报》1932年6月17日24版)。《南瀛新报》1932年6月25日14版、1932年7月9日13、14版、1932年7月16日13版、1932年7月23日13版、1932年9月10日13版、1933年6月17日23版,均曾出现批判《台湾新民报》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