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黃鼠耳蝠

增加 17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金黃00.jpg|400px|缩略图|右|金黃鼠耳蝠[https://www.google.com/ 照片來自]]]
==關於 ''' 金黃鼠耳蝠=='''Myotis formosus(Hodgson, 1835)分佈在 [[ 阿富汗 ]] [[ 巴基斯坦 ]] [[ 西藏 ]] [[ 印度 ]] [[ 尼泊爾 ]] [[ 越南 ]] 、中國和台灣等地區。本種模式標本產於尼泊爾,所分佈地區中,又以台灣所發現的數量及地點最多,在台灣,Myotis formosus 最早由R. Swinhoe 於1862年在高雄發現,牠也是台灣最早被命名的蝙蝠之一。近期資料顯示,台灣的族群是一個有效的亞種,亞種名為flavus。
本種目前在雲嘉南地區台1線至台17線之間的平原區闊葉樹林較常被發現,其他縣市僅零星發現。本種於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繁殖育幼族群是在雲林水林,當地居民在1900-1920年代因其倒吊習性而稱牠們為「倒吊蓮」,而後又因體表金黃亮麗可招來蝠氣而稱之為「黃金蝙蝠」,近年來因其大量聚集時間在農曆3月底,很像是要來跟媽祖祝壽般而稱牠們為「媽祖蝠」。金黃鼠耳蝠是哺乳綱、翼手目、陽蝠亞目(Yangochiroptera)、蝙蝠科、鼠耳蝠屬的蝙蝠。過去曾與赤黑鼠耳蝠(渡瀨氏鼠耳蝠)被視為同種,近來年已明確分為兩種。金黃鼠耳蝠的體毛為亮黃色(亞種名flavus之意),相當漂亮(種名formosus之意),指間膜雙色。
金黃鼠耳蝠絕大多數個體身體末端部位(耳殼邊緣、尾末端、姆指、腳趾及鼻孔)並未如赤黑鼠耳蝠鑲有黑邊。以體型而言雌性略大於雄性,體重約14.4g,體長約5.8cm,前臂長約5.0cm,翼展長約32.3cm。牠的鼻部單純,耳殼橢圓形,耳珠長而尖細。齒式為2/3,1/1,3/3,3/3=38,第三顆前臼齒很小,由側面觀之並不明顯。染色體數2n = 44。金黃鼠耳蝠是一種遷徙性的蝙蝠,主要覓食環境以無燈光之農田、短草地和水域之飛蟲為食,牠也會飛進草叢中捕食。
==關於金黃鼠耳蝠==金黃鼠耳蝠絕大多數個體身體末端部位(耳殼邊緣、尾末端、姆指、腳趾及鼻孔)並未如赤黑鼠耳蝠鑲有黑邊。以體型而言雌性略大於雄性,體重約14.4g,體長約5.8cm,前臂長約5.0cm,翼展長約32.3cm。牠的鼻部單純,耳殼橢圓形,耳珠長而尖細。齒式為2/3,1/1,3/3,3/3=38,第三顆前臼齒很小,由側面觀之並不明顯。染色體數2n = 44。金黃鼠耳蝠是一種遷徙性的[[蝙蝠]],主要覓食環境以無燈光之農田、短草地和水域之飛蟲為食,牠也會飛進[[草叢]]中捕食。 取食的對象以鞘翅目(例如:金花蟲)、雙翅目(例如:家蚊)和鱗翅目(例如:斜紋夜盜蛾)等 [[ 昆蟲 ]] 為主,偶爾也會食用半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蟲和 [[ 蜘蛛 ]] 。剛遷徙到的季節,牠比較像是機會主義者,主要以環境中大量出現的雙翅目為食,而後進入育幼期,鱗翅目的食用比例逐漸提高,很可能是與育幼所需的鈣質補充有關。牠們食用鞘翅目(例如:金花蟲)的比例在4~10月都是最高的。金黃鼠耳蝠夏季會利用樹葉或住宅作為繁殖棲所,冬天則僅在中高海拔山區有零星紀錄,冬眠期由11月至隔年3月。
金黃鼠耳蝠繁殖棲所的群集個體轉換通常侷限在100公尺以內的小範圍,甚少有遠地不同群集間之個體交流,因而欲藉由移地保育之成功性較低。棲所轉換時個體間有主動聚集或分散的現象,亦即金黃鼠耳蝠是屬於聚散型(fission-fusion)的社會結構。近20年來的觀察資料顯示其數量正在減少,其減少的原因研判可能與棲地破壞、農藥汙染、棲樹砍伐、光害和地景改變等有關。根據本館提供的族群數量監控資料,IUCN於2020年7月15日接受本館人員的建議,認定全球的金黃鼠耳蝠族群有下降的趨勢,將之列為「近危(Near Threatened, NT)」等級;而台灣,金黃鼠耳蝠雖已列名「2017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的「國家易危」等級,但仍非保育類,受到棲地破壞等各式人為威脅仍缺乏強而有力的法律可作為保護後盾。<ref>[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introduction 關於金黃鼠耳蝠,台灣永續聯盟 &黃金蝙蝠生態館]</ref>
 
==金黃鼠耳蝠的生活史==
母蝠主要的繁殖育幼時期是在 5 月下旬至 7 月份,每胎僅生1隻,且約僅一半的母蝠會生殖。殖育幼群的數量因幼蝠的逐漸加入而漸次升到高峰,而後又因向周遭移動而逐漸下降。這個時間點比較能夠見到雄蝠隨伺在旁。金黃鼠耳蝠的幼蝠在第三周就會開始練習直線飛行,到第四、五週時已能上下左右繞飛且已有能力抓飛蟲,第六周大時體型和體重已可達母蝠的 9 成。
金黃鼠耳蝠繁殖育幼群大致會在 8 至 10 月之間陸續離開原本的棲所,此階段的早期,雄蝠會陸續混入母蝠群中交配。冬季牠們會出現在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且有冬眠的記錄。Copyright © 2020 台灣永續聯盟 & 黃金蝙蝠生態館 版權所有http<ref>[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lifeintroduction 關於金黃鼠耳蝠,台灣永續聯盟 &黃金蝙蝠生態館]</ref> 
==金黃鼠耳蝠的棲所==
蝙蝠通常棲息在 [[ 洞穴 ]] 、建築物或是樹木上,蝙蝠選擇適宜的棲所,對維持生存與適應環境扮演著重要的因素,咸認可降低被掠食的機會、減輕惡劣 [[ 氣候 ]] 的威脅及維持社會的互動等。
金黃鼠耳蝠夏季出現在 [[ 樹林 ]] 或建築物棲所中繁殖,冬季則在中高海拔的洞穴棲所冬眠。在 3-10 月期間,由於金黃鼠耳蝠的繁殖育幼棲所緊鄰人居,很容易就會受到人為干擾。若因不當開發、破壞或無限制的觀光人潮,可預期將減少牠們的棲所適應與降低牠們的豐度和歧異度。因此,如何減少人為干擾對金黃鼠耳蝠及其棲地之衝擊,已成為本館保育金黃鼠耳蝠努力的方向。
===樹棲的金黃鼠耳蝠===
在夏季,金黃鼠耳蝠有繁殖育幼的需求,需要尋找一處可以安身立命及懷孕和照顧幼蝠的樹棲所。在雲嘉南地區的金黃鼠耳蝠大致都出現在海拔50m以下的 [[ 闊葉樹林 ]] ,這些樹棲所大都位於學校或公園內。這些地方通常有較多鑲嵌式分佈的樹木,周圍有大面積的農田或水域地景,夜間也較無光害。
牠棲息的樹木通常較高大,棲息在較高大的樹木或許比較安全,可藉此降低來自地面掠食動物的威脅。較高大的樹木,可能也有利於夜晚返回棲所時的定位,可節省飛行時間過長所造成的體能消耗。我們曾在大約60種樹木上發現牠的芳蹤,而且幾乎都是闊葉類樹種,例如: [[ 黃槿 ]] 、榕樹、水黃皮、白玉蘭、 [[ 欖仁 ]] [[ 柚木 ]] 和龍眼等樹種。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金黃01.jpg|缩略图|棲息在榕樹葉叢的金黃鼠耳蝠[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habitat 照片來自]
File:金黃05.jpg|缩略图|獨棲在孟加拉榕的金黃鼠耳蝠[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habitat 照片來自]
File:金黃06.jpg|缩略图|棲息在桃花心木的繁殖育幼群[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habitat 照片來自]
 
</gallery>
牠們最早是在10月進入這些洞穴,倒吊在山洞岩壁的頂端,12月中至2月中比較寒冷時才進入深度蟄伏,其他時間則伴隨著短暫的甦醒與小距離移動,最晚則是在4月初離開。冬眠期間如果夠冷、水氣足夠,牠們身上會結上一層薄薄的霜,等到洞穴內逐漸回溫,身上的霜才會退去,甚至是甦醒。<ref>[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habitat 金黃鼠耳蝠,金黃鼠耳蝠的棲所-台灣永續聯盟 & 黃金蝙蝠生態館]</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金黃02.jpg|缩略图|居家的金黃鼠耳蝠[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habitat 照片來自]
File:金黃03.jpg|缩略图|洞穴中的金黃鼠耳蝠[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habitat 照片來自]
</gallery>
 
==黃金蝙蝠秘密多-不砍樹、無毒農田保育加分==
毛色偏黃的金黃鼠耳蝠,群聚在葉片中,閃閃發亮有如黃金。隨著氣候轉涼,8月逐漸從平地散去,站在牠們最喜愛的 [[ 大葉欖仁樹 ]] 下仔細搜索,仍不見蹤影。這時節,牠們都到哪裡去了呢?看似簡單的問題,仍然無解。顯示了我們對金黃鼠耳蝠以及台灣30多種蝙蝠,了解之有限,也吸引了研究人員投入解謎行列。
===平地上的黃金蝙蝠===
目前在中山大學持續博士後研究的何英毅,這幾年即專注於 [[ 哺乳類動物 ]] 研究,包括黃金鼠耳蝠分布及生活史研究。
金黃鼠耳蝠已知 [[ 夏天 ]] 到平地, [[ 冬天 ]] 從平地消失;雲林一帶3月零星陸續出現,5、6月達到高峰,5月出現懷孕個體,下旬到6月初,小蝙蝠出生。研究人員表示,春、夏兩季因食物足夠,小蝙蝠也在此時陸續誕生、快速長大,1個月內體重約以達成體80%,也可以飛了,7月族群就會逐漸散去,8月逐漸少見,只剩零星個體。
===蝙蝠的秘密遷移===
水林、北港一帶從事友善土地耕作的農民,為了保育蝙蝠,在農田周圍掛蝙蝠屋,何英毅說,台灣雖尚無蝙蝠與農業方面的研究,不過蝙蝠喜歡生活在農田邊活動,不使用農藥、化肥,對於蝙蝠一定是好的;而蝙蝠食蟲的習性,能抑制部分農田蟲害。
他曾觀察 [[ 北港糖廠 ]] 的蝙蝠,糖廠東、北方是住宅區,西、南方則為農田,一到傍晚,成群的蝙蝠都朝著西南方的農田飛去,不會往住宅飛去,顯示活動範圍主要以農田為主。目前不知蝙蝠吃那些蟲,也不知道吃了多少,因此很難證明對 [[ 農業 ]] 的幫助,但他閱讀過國外研究,農田白天有鳥吃蟲,晚上則有蝙蝠吃蟲,而蝙蝠吃的數量不下於鳥。
===尋訪黃金蝙蝠===
金黃鼠耳蝠族群數量下降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何英毅及台灣蝙蝠學會去(2013)年剛完成一項金黃鼠耳蝠分布調查,以嘉南平原為主,從 [[ 彰化 ]] [[ 雲林 ]] 、嘉義到台南,沿著台19線及台1線沿路錄音,只要蝙蝠活動,就可以錄到。
另外,研究團隊也到校園、公園觀察10幾種闊葉樹葉片間是否有蝙蝠,10幾種闊葉樹中,尤以欖仁樹、 [[ 龍眼樹 ]] 以及大葉 [[ 桃花心木 ]] 發現機率最高;研究團隊遍訪48個鄉鎮市區,除了觀察,也進行訪問,其中有37個鄉鎮記錄到金黃鼠耳蝠的蹤跡。
目前已知可能與棲地減少、農藥、水源污染、光害、道路開發以及人為干擾有關。另外,對於喜歡棲息於10公尺以上闊葉樹的蝙蝠,砍樹、修樹更造成棲息在葉片上的蝙蝠死亡。
=== 不砍樹 勤打掃===
例如嘉義市政府在颱風季來臨之前,聘請工人修剪樹冠,但台灣剪樹是剔平頭,不管上面棲息生物的死活;研究人員也曾於阿里山8號公路,看過因砍樹造成蝙蝠掉下來死亡。修樹讓10公尺以上的高樹越來越少,黃金蝙蝠找不到棲息、育幼的處所。
另外,有些地區則是不歡迎蝙蝠來訪。何英毅舉高頭蝠為例,牠們習慣群聚在 [[ 椰子樹 ]] 上,每次都是成千上百,牠們的糞便也就直接掉落樹下。蝙蝠糞便鹹分高,往往讓樹下的草皮死亡,讓居民無法接受,因此修樹不讓蝙蝠前來住宿。
生態紀錄片《黃金蝙蝠》出現的地點之一──雲林許宅古厝,每年聚集大批的黃金蝙蝠,排遺數量不少,但許宅的傳人認為是福氣,因此甘心每天打掃糞便;他們現在介意的不是糞便多,而是黃金蝙蝠一年比一年減少。<ref>[https://e-info.org.tw/node/97462 黃金蝙蝠秘密多 不砍樹、無毒農田保育加分,環境資訊中心]</ref>
 
金黃鼠耳蝠是一種長壽而低產的哺乳動物,在自然界中牠們子代補充族群的速率原本就較慢。在野外的觀察中,牠們夏季繁殖育幼的地方也緊鄰人為活動區,因而,會受到比較多的人為干擾。砍樹、不當修剪樹木、高頻噪音、光害、惡意攻擊或工程開發所造成的地景改變,都會影響牠們的生存和繁殖。
使用 [[ 農藥 ]] 也會傷害到食蟲性的金黃鼠耳蝠,這些有毒物質不但會汙染到牠喝水的 [[ 池塘 ]] [[ 河川 ]] ,更會透過生物累積、放大的作用,讓害蟲體內的有毒物質轉嫁到牠的體內,對牠們產生傷害。這對懷孕或遷徙中的蝙蝠傷害尤其深,因為此時牠們必須消耗大量脂肪,同時也將有毒物質溢出,蝙蝠於是掛點。
冬眠地的工程開發或不必要的冬眠洞探索,會讓牠們甦醒,再加上冬季昆蟲量甚少,不足以讓食蟲性蝙蝠獲得生存所需的食物,冬天干擾多就代表蝙蝠耗能更多,此舉將造成牠們無法度過漫長的寒冬,很容易造成死亡。
 
水林鄉許宅的金黃鼠耳蝠繁殖育幼群過去曾本種於世上已知數量最多處。在1994年時楊勝惠曾記錄約246隻,但是,2020年則近乎全數消失。北港糖廠在2002年時也曾擁有155隻,2018年則全數消失。雲嘉南地區也有22個中小型繁殖育幼群也有數量下降的趨勢。
 
金黃鼠耳蝠是台灣農村樹林中最美麗的生物之一,而農村地景的棲地保育是你我可以共同參與的方式。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預約幸蝠的活動,來喚起大眾對保育金黃鼠耳蝠的重視,期待您的加入與支持。<ref>[http://www.goldenbat.org.tw/myotis-formosus-flavus/habitat 金黃鼠耳蝠,金黃鼠耳蝠生存危機-台灣永續聯盟 & 黃金蝙蝠生態館]</ref>
==我們的保育作為==
「預約幸蝠」是張恒嘉老師於2007年起開始籌畫的金黃鼠耳蝠保育治理活動,2008年開始陸續與當地 [[ 社區 ]] 、學校、鄉公所和縣政府合作,希望透過產官學民的攜手,從 [[ 教育 ]] 、研究、立法和棲地保護等四大方向去著手進行金黃鼠耳蝠的保育。而後,在2009年,成立了黃金蝙蝠生態館。
===教育===
32,5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