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涅槃

增加 924 位元組, 3 年前
定義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平時我們所以為的生滅,是以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邊生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事實只是依著五受陰因緣相互影響而不斷再改變,只是改變並未滅去。只有隨五受陰因緣滅盡,才是滅,而"滅"無因緣可記說。生命的升起,是依種種因緣條件才有的現象,隨著五受陰因緣和依無明和貪愛驅使之條件的變異,而不斷變化生命型態。</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只有隨著無明和貪愛的滅除,驅使五受陰增長的因緣消除,無依此因緣影響的未來生命現象升起,是為滅。依因緣滅而滅,不能說去哪裡或在哪裡,只是無生命升起的因緣。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有什麼。純粹是探討因緣的流轉影響變異,並非有什麼存在,也不是一切虛假,真真實實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變而變,依因緣滅盡而滅,滅盡不起,無因緣可記說。</p>
</div>
===分別說部詮釋===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分別說部這個名稱來自第三次結集前阿育王和帝須尊者之間的問答:“王複更問。大德。佛法雲何。答言。佛分別說也。” ,這個部派的現代承繼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涅槃被稱為出世間,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證得。它是道與果的所緣,被稱為涅槃是因為它離去渴愛這一個糾纏物。在詞源學方面,巴厘文Nibbāna 是源自動詞 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因此它是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嗔、癡之火。諸巴厘論師較喜歡解釋它為渴愛的糾纏(vāna)的不存在或(nikkhantatta)。只要人們還受到渴愛的糾纏,他們還被綁在生死輪回裡(saṃsāra);但在滅盡一切渴愛時,人們即會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p>
</div>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