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工意识

增加 2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人工意识''',([[英语]]: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AC),是一个涉及人工智能和认知[[机器人学]]的领域,其目的是研究合成一个具有意识的人造物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神经科学的研究推测[[意识]]是由互相连结的脑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 <ref>[https://www.sohu.com/a/310961911_748358?sec=wd 关于意识,神经科学准备摊牌了 ],搜狐,2019-04-29 </ref> ,这些脑区被称为意识相关神经区(NCC)。然而也有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人工意识的支持者则认为电脑可以模拟这种尚未完全明了的意识交互行为。在最近的研究里,Steven Ericsson-Zenith认为目前还缺少新方法和新机制去解释神经元的[[行为]]如何产生意识。在人工智能[[哲学]]中关于[[心灵]]、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讨论中,人工意识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
==哲学观点==
查默斯的观点中最具争议的部分是,他认为[[精神]]特性是“结构不变的”。精神的属性分为两方面,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心理学属性,例如[[信仰]]和[[知觉]],是“由其因果关系定义的”。他根据Armstrong 1968 和 Lewis 1972 这两篇文章提出“具有同样因果拓扑结构的系统...会具有同样的[[心理学]]属性。”
现象学属性初看起来并不能够通过它们的因果关系结构来定义。要建立用因果关系结构来说明现象学属性的理论,需要经过证明 <ref>[http://www.cssn.cn/zhx/zx_kxjszx/201901/t20190118_4813163_1.shtml?COLLCC=2153136447 倪梁康:人类意识与人工意识],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1-18</ref> 。查默斯为此提出了 “跳舞的感质证明” :查默斯首先假设,拥有不同的因果结构的智能主体可以拥有不同的体验。然后他让读者想象将其中一个主题逐个更换零件(比如[[硅]]制成的神经元件),使它渐渐变成另一个主体,在过程中保留它的因果结构不变。根据原假设,在这个变换的过程中,主题的体验会发生变化,然而由于因果拓扑结构没有变化,主体无法从中“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哪一点发生了变化。
而人工意识的反对者们认为,查默斯的证明依赖于,默认所有的[[精神]]属性和外部链接都可以经过因果结构的[[抽象]]过程。
121,6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