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淤泥

增加 7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淤泥 ''' (Silt),又称沉泥或粉土,是泥土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 地质学 ]] 中,淤泥是介于 [[ 沙土 ]] [[ 黏土 ]] 之间,长约2到62微米、 [[ 径4 径]]4 到9微米的一种颗粒状物料,主要由 [[ 石英 ]] [[ 长石 ]] 这两种矿物组成。淤泥可能以土壤的成分或悬浊水体内的沉积物两种形式出现。当 [[ 河道 ]] 泛滥,又或被山崩时的泥石流带动,淤泥会在流动时随同水体在沿途沉积成为土壤。由于淤泥的比表面积属中度,非黏粘,有好像塑胶那样带弹性。当完全干燥时,淤泥会变回粉尘般的幼细,但潮湿后立即又变回黏滑。在手持的放大镜下,淤泥清晰可见,往往带有尖锐的外表。当以牙齿咬或以舌头触摸时,这种棱角亦能 [[ 感觉 ]] 到,而这亦是分辨水中的淤泥或黏土的一种方法。
==来源==
淤泥是通过对其原石施以各种 [[ 物理 ]] 过程而产生。这些物理过程能够通过利用原石内沙粒大小的 [[ 石英晶体 ]] 中的缺陷,将这些石英沙粒再细分。这些物理过程包括有:岩石表岩屑的风化作用、霜冻作用和卤虫成形术。当中主要的过程是岩石在被水体运输时造成的磨损作用,例如:河流粉碎、风成磨损和冰川研磨。在半干旱环境中,产生了大量的淤泥。干燥后的淤泥又名粉砂,特别是由 [[ 冰川作用 ]] 形成的淤泥。 [[ 矿物学 ]] 上,淤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主要由淤泥组成的沉积岩被称为粉砂岩。强烈地震造成的液化是悬浮在水中的淤泥,水流动力从地下开始向上推。
==粒径大小的条件==
按巫登–温特瓦分级(Udden–Wentworth scale),淤泥的粒径属于粉砂级的3.9至62.5 µm之间,比黏土大,但比沙粒小。 [[ 国际标准化组织 ]] 的ISO 14688将淤泥的粒径定为2 µm-6 µm 到 20 µm-63 µm,然后再分为幼粒、中等和粗粒三等。实际上,淤泥在化学上的成分与黏土完全不同;此外淤泥的粒径在各个方向都大致相同,这一点亦是与黏土不同。再者,淤泥的尺寸往往重叠,即有多种不同粒径的粉砂混合在一起。反而黏土由通过 [[ 静电力 ]] 保持在一起的薄板状颗粒形成,因此具有内聚力;相反淤泥并没有这种 [[ 内聚力 ]] 。根据 [[ 美国农业部 ]] (USDA)的土壤质地分类系统(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沙土和淤泥以0.05 mm的颗粒为分野。这套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的系统后来亦为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FAO)所采纳。
112,6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