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燕国历代君王

增加 3,140 位元組, 5 年前
燕后桓公
==[[燕后桓公]]==
(?─前362 燕后桓公,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五任君主。 燕后桓公(前370年——前360 年),是中国战国时代燕国的君主,因燕国共有二位桓公(一说有三位),故称后桓公,继燕简公之位,在位八年卒,由燕后文公即位。  前任: 燕后简公  前369年—前362年  继任: 燕后文公 ==='''史籍记载'''=== 简公十二年卒,献公立。晋赵鞅围范、中行於朝歌。献公十二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献公卒,孝公立<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2/yanhouhuangong.html 燕后桓公],博雅人物网</ref>。 ==='''简史'''=== '''古燕国''' 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周燕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公奭手燕,建立了臣属 于周的诸侯国燕,又称北燕。其都城遗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村。约公元前7世纪,燕国并蓟国,并以蓟城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蓟城。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汉封国'''西汉时期,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今北京地区曾五度建为燕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卢绾逃降匈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 (前181)刘建死,无后国除,改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蓟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元凤元民(前180),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魏封国'''魏太和五年(231)、明帝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燕郡为燕国,都蓟城,咸熙二年(265)魏亡,国除。 '''晋封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封其弟司马机为燕王,都蓟城,“八王之乱”时国废为郡。 '''前燕(大燕)''' 东晋永和六年(350)、燕王鲜卑族慕容侨占领蓟城。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徒都之。前燕元玺元年(352),慕容侨即皇帝位。国号大燕,史称前燕。元寿元年(357),迁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建熙11年(370)前燕为前秦所灭。 '''五代燕''' 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895年—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911年—913年仅二年;后梁干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后梁干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后被擒,至此,燕国灭亡。
==[[燕后文公]]==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