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燕昭襄王

增加 7,668 位元組, 5 年前
生平
'''[[燕昭襄王]]'''{{BD|?||前279年||}},'''姬'''姓,名'''职''',中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君主。[[燕王哙]]之子。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为燕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及朝鲜<ref>[http://lywsw.cn/article/lsxp/200811/20081121144044.Html 邱华东]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09032651/http://www.lywsw.cn/article/lsxp/200811/20081121144044.Html |date=2010-12-09 }}</ref>、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济西之战|攻齐]],佔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国|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 ='''人物 生平 '''===[[燕王哙]][[禅让]]给相国[[子之]],[[太子平]]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及太子平死,以徇。[[齐宣王]]起兵[[齐破燕之战|攻破燕国]],王哙被杀,子之亦死,后碍于[[三晋]]、[[楚]]、[[秦]]等[[诸侯]]反对声浪,又有燕人叛乱的状况下,迫使齐军不得不撤退。时[[赵国]]从[[韩国 (战国)|韩国]]接回公子职,派[[乐池]]护送公子职回国,燕人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
'''内乱即位'''  前318年,[[燕 哙]]将君 “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子之]]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但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 在[[子 ]]为王的第三年(前314年),[[燕国]]国内大乱 决心 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齐宣王]]派使者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将 整治君臣上下的名义,显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齐国虽然不大,但愿意听候太子你的号 。” 不久[[齐宣王]]发兵,攻破[[燕国]] 强大 故四处寻找治 [[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醢其身)。 后来,[[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 当人质 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人 ,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 因礼待老臣 '''招贤纳士''' [[ 郭隗燕昭王]] 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 筑宫而敬以为师 风传天下 结果 各国 群贤聚集 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 燕国 ]]。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 史载“[[乐毅]] 从[[ 往、国]]来……真是人才济济。[[邹衍]] 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 往、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 剧辛魏惠王]] 跑到郊外去迎接;到[[ 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 士争趋 毕恭毕敬。[[ 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 唐代诗人入坐时[[ 昭王]]主动坐在弟 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 有诗: 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 南登 碣石 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昭王]]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昭王]]大开国门 遥望黄金台 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惟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 丘陵 乔木 数收留下来,并给与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破齐。聚集于燕都辅助[[赵王]]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 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 昭王 ]]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毅]]颇受感动,决意留 哉!”即是形容 [[ 国]],[[ 昭王 ]]随即任其为[[亚卿]],委 国政和兵权。 '''改革内政''' [[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 金聘 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 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廓清 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 苏秦|苏秦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建议[[昭王]] 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 在军事上,[[ 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 斗力。[[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 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举兵伐齐''' [[昭王]]在[[乐毅]] 》裡也记 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 他千金市马 ,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 故事 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 举兵伐齐的条件 天天趋于成熟。举兵伐齐旗开得胜。 正当[[昭王]]励精图治,[[燕国]]国势蒸蒸日上之 ,[[ 燕国 ]]的世敌[[齐国]]已达到了强盛的顶点。然而,[[齐国]]国君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认 报仇雪耻的时机已到,决意举兵伐齐。 '''分散齐国''' [[齐国]]毕竟是东方大国,单靠[[燕国]]的力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乐毅]]提出了 人才高 与天下共图之”的战略,得到了[[昭王]]的赞同。[[昭王]]与[[乐毅]]、[[邹衍]]仔细分析了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当时[[齐]]、[[秦]]、[[赵]]三强都在千方百计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宋国]]的[[定陶]]是[[中原]] 区最繁荣的商业大都市,[[齐]]、[[秦]]、[[赵]]三国均想染指。一旦[[齐国]]灭掉[[宋国]],就必然会加剧[[齐]]与[[秦]]、[[赵]]的矛盾,同时也会对[[韩]]、[[魏]]、[[楚]]诸国形成严重的威胁,引起这几国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略 [[ 国]]表面上臣服于[[齐]],使其对之放松戒备。其间两次派[[苏秦]]出使[[齐国]],进行离间,唆使[[齐王]]轻率地决定西向攻秦,南向灭宋,[[ 昭王 ]]则趁此良机,遣使与[[魏]]、[[楚]]联系,并派[[乐毅]]赴赵,促使[[昭王]]劝说[[秦国]]伐齐。[[秦国]]本于[[齐国]]相约东、西称王,共分天下;岂料齐竟毁约攻秦、灭宋,势力侵入[[中原]]地区。为了出这口恶气,欣然应允发齐。这样,就形成了各国从北、西、南三面对齐的包围之势。 '''联合抗齐''' [[周赧王]] 三十 年( 公元 前284年) ,[[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兵出征。此时,楚军已驻军于[[淮南]],准备夺取[[齐国]][[淮北]]之地;秦与赵、韩、魏也各派一名大将军率军向[[齐国]]进发。[[齐泯王]]开始并未料到[[ 燕国 ]]会 联合 诸国攻齐,及至发觉燕军已攻入[[齐 ]]时,才仓促应战。[[ 齐泯王]]尽起全国之兵,度过 水, 西 进拒敌。齐军因连年征战,士气低落,加 [[齐泯王]]对作 | 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坟、斩首级等残忍手段相威胁,更使齐兵寒心。联军发起进 ,齐军一触即溃,连连败北。齐军主力被歼后,[[ 泯王]] 率残部狼狈逃窜 退回国都[[临淄]]。[[昭王]]闻讯十分高兴,亲至[[济西]]战场劳军,后犒 士,封[[乐毅]]为[[昌国君]]。 [[ 乐毅 ]]厚赏[[秦]]、[[韩]]两国军队后遣其归国;然后命赵军进 河间,命魏军转向东南收取昔日[[宋国]]之地;自率燕军直捣[[齐都]]。燕军长驱直入,势如 竹,一气攻占了[[临淄]]。[[齐泯王]]被迫出逃,辗转之[[莒]](今[[山东莒县]])地固守,后被楚将[[淖齿]]所杀。[[乐毅]]志在灭齐,在占领[[临淄]]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措施。为了安抚齐民,[[乐毅]]在报请[[昭王]]同意后,着力整饬军纪,严禁燕军掳掠百姓。针对[[齐泯王]]的暴戾,[[乐毅]]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苛法,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临淄]]郊外隆重祭祀[[ 桓公]]和[[管仲]],把100多个[[燕 ]]的爵位赏赐给归顺的齐人 又在[[齐国]]分封了20多个享有[[燕国]]封邑的封君,笼络了[[齐国]]的统治阶级,基本稳定了对[[齐国]]的占 ,[[ 齐国 七十多 ]]上下都愿归顺[[燕国]]。在军事上,[[乐毅]]分兵5路继续攻占全国各地。于是,燕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接连攻夺[[齐国]]70余 ,均辟为郡县,仅剩下[[莒]]和[[即墨]] 今[[山东平度]]南)两城未被攻下。 [[乐毅]]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是与[[昭王]]对他的绝对信任、坚定支持分不开的。当[[乐毅]]在[[ 齐国 疆土只剰]]攻城略地时,[[昭王]]不加丝毫干预,让[[乐毅]]放手大干。当[[乐毅]]久克[[ 莒国| 莒]] [[即墨]] 不下,有人趁机进谗时。[[昭王]]一面痛斥其人,一面派使者对[[乐毅]]慰勉有加。[[昭王]]用贤不疑,换的部下赤诚相报。 '''跻身七雄''' 在伐齐战争取得决定胜利的同时,[[昭王]]派燕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燕还向南进军,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昭王]]终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步入黄金时代。 公元前279年 成就 [[昭王]]因病去世。 [[燕昭王]]把握 复兴[[ 燕国 最辉煌 ]]主要在于罗致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屈身礼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多年来孜孜以求 报仇雪耻愿望得以实现,使[[燕国]]发展到鼎盛 时期 ,他自己也跻身于战国七雄重要国君的行列
昭王任内(前283年)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东胡及朝鲜,「东胡却千馀里」、取朝鲜“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爲界”,结果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辽东及辽西地区成为燕国版图,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向东到达[[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ref>《[[史记]]·[[匈奴]]列传》:「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郄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ref><ref> Wu, Hung,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