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燕昭襄王

增加 400 位元組, 5 年前
公子职与燕昭王
因各方说法颇有道理,故[[燕昭王]]卒年乃从《[[史记·六国年表]]》及《[[燕世家]]》,在前279年;即位年从前313年说,则在位有35年。
== [[ 公子职 ]] [[ 燕昭王 ]] ==许多书都写着 [[ 燕昭王 ]] [[ 太子平 ]] ,但有一种说法是 [[ 太子平 ]] 与将军市被同在内乱中被杀,后来继位的 [[ 燕昭王 ]] 是原先在 [[ 赵国 ]] 的质子 [[ 公子职 ]] ,这在考古出土中可证实,应该已经没有疑问,「燕王职」即 [[ 公子职 ]] [[ 燕昭王 ]]
古代史籍中记载出现的矛盾,应该有两种来源:一是「 [[ 公子平 ]] 」(《 [[ 史记 ]] 》误改为「 [[ 太子平 ]] 」)出于《 [[ 战国策 ]] 》<ref>战国策一书虽然是西汉末刘向编定的,但材料皆出于战国纵横家所留记录,亦即儘管书是后人所编,但材料定然是先前已有之,故史记写作时应该也会以这些材料为依据,例如苏秦、张仪等事迹即是。</ref>,另一「公子职」的说法则出于《 [[ 竹书纪年 ]] 》。
在《 [[ 史记·燕召公世家 ]] 》「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 [[ 太子平 ]] ,是为 [[ 燕昭王 ]] 」,应是据《 [[ 战国策·燕一·燕王哙既立 ]] 》「二年,燕人立公子平……」。其后认同「 [[ 太子平 ]] [[ 燕昭王 ]] 」的各家说法,包含史记《 [[ 燕召公世家 ]] 》在内,应该都是源于这一则材料。但有些学者已经指出,战国策中的公子「平」,当为公子「职」之误,而史记抄录时,又将「 [[ 公子平 ]] 」误写成「 [[ 太子平 ]] 」,因此舛误更甚。《 [[ 史记集解 ]] 》、《 [[ 史记索隐 ]] 》也支持 [[ 燕昭王 ]] [[ 太子平 ]] 而否定 [[ 赵国 ]] [[ 公子职 ]] 回国继位的说法,但都只是很主观的推论,没有确实的证据。
而另一说法 [[ 燕昭王 ]] [[ 公子职 ]] ,应该是源出于《 [[ 竹书纪年 ]] 》。「 [[ 徐广 ]] 曰:《 [[ 纪年 ]] 》云立燕公子职。」(《 [[ 史记六国年表 ]] 》集解)。《 [[ 竹书纪年 ]] 》则说:「 [[ 子之 ]] [[ 公子平 ]] ,不克」。《史记六国年表》:「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赵世家》称武灵王十年,「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为 [[ 燕王 ]] ,使乐池送之。」
莫衷一是的说法,到了1950年代中国大陆挖出一些战国兵器后,才得到有实物证据支持的可靠说法。近世出土 [[ 燕国 ]] 兵器铜戈及宝剑,有「郾(燕)王职」,器多出燕下都,亦曾出于 [[ 山东 ]] [[ 益都 ]] [[ 临朐 ]] ,此「 [[ 郾王职 ]] 」即 [[ 公子职 ]] ,亦即 [[ 燕昭王 ]] ,兵器之出于山东,当为伐齐时所遗留。这些证据已经证实 [[ 燕昭王 ]] [[ 公子职 ]] 而不是 [[ 太子平 ]]
学者方诗铭在《 [[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 》的论述:《 [[ 史记·赵世家 ]] 》:「( [[ 赵武灵王 ]] )十年,……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十一年,王召 [[ 公子职 ]] 于韩,立以为 [[ 燕王 ]] ,使乐池送之。」集解:「 [[ 徐广 ]] 曰:『《 [[ 纪年 ]] 》亦云尔。』」索隐:「《 [[ 燕系家 ]] 》无其事,盖是疏也。今此云『使乐池送之』,必是凭旧史为说,且《 [[ 纪年 ]] 》之书,其说又同。」《 [[ 存真 ]] 》据此作「『赵召燕 [[ 公子职 ]] 于韩,立以为 [[ 燕王 ]] ,使乐池送之』」;《 [[ 辑校 ]] 》作「赵立燕 [[ 公子职 ]] 」。皆列于今王五年。《 [[ 国策‧燕策一 ]] 》:「 [[ 子之 ]] 三年, [[ 燕国 ]] 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 [[ 太子平 ]] 谋,将攻 [[ 子之 ]] 。……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 [[ 太子平 ]] 、将军市被死已殉国。……二年,燕人立 [[ 公子平 ]] ,是为 [[ 燕昭王 ]] 。」 [[ 杨宽 ]] 先生以「将军市被及」五字为衍文(《 [[ 战国史 ]] 》第103页),是《 [[ 史记‧燕世家 ]] 》集解、索隐引《 [[ 六国年表 ]] 》云:「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诗铭桉:今本刊去「太子」二字,误。)是《 [[ 纪年 ]] 》、《 [[ 国策 ]] 》、《 [[ 六国年表 ]] 》皆称 [[ 太子平 ]] 已死,其后被立为 [[ 昭王 ]] [[ 公子平 ]] ,自不得为 [[ 太子平 ]] 。《 [[ 国策 ]] 》简札讹舛,《 [[ 史记‧燕世家 ]] 》照录策文,又有窜改,以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实则市被本 [[ 太子平 ]] 之党,攻 [[ 子之 ]] 不克,百姓乃反攻 [[ 太子平 ]] 及将军市被,二人皆「死已(以)殉国」。《 [[ 燕策 ]] 》称所立者为「 [[ 公子平 ]] 」,称「公子」而不称「太子」,其误当在「平」字,《 [[ 燕世家 ]] 》则改「公子」为「太子」,益滋溷乱。(《 [[ 战国策 ]] 》鲍彪、吴师道校注本更据《 [[ 燕世家 ]] 》之文改「公子」为「太子」,误。) [[ 雷学淇 ]] [[ 竹书纪年义证 ]] 》卷40云:「《 [[ 燕策 ]] 》立 [[ 太子平 ]] 句,本是立 [[ 公子职 ]] 之误,《 [[ 燕世家 ]] 》又承其讹也。」是。
以前的众说纷纭,经学者反覆推敲不同史料间的逻辑性,加上地下文物的出土, [[ 燕昭王 ]] 名职,现在已成明确的定论。
== 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