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澄中

增加 9,993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号雷田,又号渔村、怡堂,晚号“秋水老人”、“艮斋老人”。山东诸城箭口镇辛庄子村人…”
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号雷田,又号渔村、怡堂,晚号“秋水老人”、“艮斋老人”。山东诸城箭口镇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诸城无忌李氏十世祖。康熙版《东武李氏族谱》主修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年七十二岁。清初著名文人、史学家、诗人、藏书家。一生著作颇丰。其诗、赋墨迹部分珍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李澄0生于明末诸城李氏书香之家。祖父李旦,万历丙子科举人,官至山西蔚州知州、平凉府同知;父李凤郊,字兆文,18岁为秀才,恩赠翰林院检讨;母邱氏,明吏部尚书邱橓孙女;兄李敬中,1679年进士;李述中及弟李用中为秀才。家族先后出仕为官者众多。
  少年时期
  澄中少颖异,7岁入学,10岁时能背诵六百多首古诗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14岁在诸城普庆张氏“放鹤园”就读私塾,16岁应童子试,19岁为生员。20岁时始学诗。23岁那年,其父李凤郊(凤郊有4个儿子,惟澄中步入仕途。)宴请诸城名士丁野鹤(丁耀亢,号野鹤),丁耀亢读了李澄中的诗兴奋地说:“异日当成名”。(李澄中与丁耀亢是同乡,而且两家还有三世通家好的交情。丁耀亢对小自己30岁的李澄中很是看重,对其性格及文学才华相当赏识和信赖。丁耀亢早年和李澄中、丘石常(邱石常,号海石)等五人修“鸡豚社”,丁耀亢辞官归隐后,和李澄中关系尤其密切,丁耀亢诗集《听山亭草》有许多作品记载了两人的忘年之交。)李凤郊鼓励澄中努力为之,将为他刊印诗集。
  23岁乡试中副卷,27岁学作赋,博览群书,潜心研修,经知县吴西滠考试,得生员第一名,后经督学戴岵瞻、知县陈汉星、督学施愚山等人多次考核,逢试必冠。深得诸城名流的称赞,本地文士都称李澄中为奇才。
  科举不第使澄中益厌科举,专心于学诗,他以魏、唐诗为宗,诗艺大长。澄中与海上名士刘子羽(刘翼明,字子羽)结为忘年交,时常以诗相切磋;后又与来放鹤园的诸多名士,像乐安李象先、寿光安致远、益都杨涵等人相友善。同时,他还与海内南北文士相唱和,诗学更进一步。此时,澄中与诸子弟游沂山、冶源、穆陵关等名胜,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诗意更为广阔。后来,澄中又转学赋,其赋更为人赏识,名冠诸城。
  1661年,青州兵备副使周亮工闻其名,写信诚招澄中去青州府任职,澄中不赴。这年周亮工游历诸城,亲自拜访澄中,并索其诗《海鸥》和《鹩(冥鸟)》。读后,周亮工仰天拍案道“有诗与赋如此,而不名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咎哉”。周亮工回青州后,立即请乐安李焕章、寿光安致远、安丘张贞和澄中到青州,讲业于真意亭,李焕章、安致远、张贞专攻古文,而澄中则诗、赋俱精,周亮工深为叹服,此四人,世成“真意亭四君子”。自此,澄中的诗、赋流传于大江南北。
  1671年同乡诸文士赵清、徐田、张衍和张侗兄弟等,幕澄中大名,邀请其入卧象山(九仙山),探石屋,放浪山水间,隐居于龙湫之侧白云居(白云居--李澄中别业,在卧象山西南山)。
  仕途期间
  1679年,50岁的李澄中得到山东巡抚的推荐,去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三月初一御试体仁阁,李澄中奏“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二十韵,拔贡一等,特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清乾隆《诸城县志》载:“戊午(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拔贡李澄中、原任西宁知县王钺应举。己未(康熙十八年)春三月丙申御试博学鸿儒。李澄中取二等十六名,授检讨。”诸城科举史上,仅明清两代,进士及第者达125人之多,而举博学鸿儒者山东惟李澄中一人。
  李澄中在翰林院任职13年,期间,曾被召赴瀛台,命赋白莲诗。澄中一挥而就,得到康熙帝的称赞,“赐于绸叠”。1685年澄中等人又御试保和殿,试必罢免数人,澄中仍留任。次年,以微员外转用,当时有人向皇上进谗言,幸得澄中好友刚正大臣徐立斋急表于皇上,才免去一难。这年秋,在相国梁玉立(梁清标)的推荐下,澄中升“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不久又授承德郎充“典训”纂修官。1687年再升侍讲,又转侍读。李澄中在京任翰林院纂修官时,也写了一些怀乡之作,如《东武吟》等。
  1690年,61岁的李澄中受命典云南乡试。清廉却贿。从京师到云南,澄中不以车马跋涉之劳为苦,以领略山川之秀为乐,兴致勃勃,诗情满怀,写下了5册《滇行日记》。李澄中典云南乡试,曾遇到行贿的麻烦。一天中午,澄中来到滇北县十里长亭,上来一些迎接钦差的秀才,抬上一个食盒。澄中认为是送来的饭菜,一边致谢,一边命人打开食盒。岂料盒中所装并非饭菜,而是雪白的银子,约有三千多两。澄中勃然大怒,责骂道:“敢以此污我也!”命人将行贿者绑缚当地县衙审理,气得午饭没吃,急急离开此县。
  李澄中来到云南督抚衙门,召开科考会议,制定科考规章,选拔监考人员,严明科考纪律,整治科考作弊风气,为国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当时翰林院检讨朱竹(朱彝尊)在京师晤秀水李约山曰:“君在谢敏公幕为云南督学者三年,其间高才生有几?吾将验渔村得人多寡焉。”李约山取列22人,李澄中选拔的人才中就有18人,皆清廉贤能。朱竹十分高兴,大摆宴席,祝贺李澄中秉公执法,慧眼识人。
  李澄中0完成典云南乡试的任务回到北京,潜心读书,发愤为文。“诗学盛唐,高者逼汉魏。”当朝太宰陈悦岩、司农王阮亭(王士祯,号阮亭)皆极称之。此时,李澄中深受皇恩得志。
  1691年,澄中列名北直(北京)学政,有嫉妒者向皇上恶意中伤,澄中又改调部曹,授以庶子补侍读,分管太子宫事。当时,大学士奉旨,以院缺任用澄中,劝澄中留任,澄中说“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寡廉鲜耻,贪而不止耳。弟虽不才,何至如逐臭之蝇,驱而不去乎?”遂不赴,拂衣而归。
  其时,澄中父母早逝,三个兄弟亦殁,长子李祐逝于京,膝下无人,不胜悲戚,又自知秉性方正刚直,不宜官场竞争,遂绝意仕进,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月辞官归里,时年66岁。至此,澄中在功名场中已15年。
  晚年生活
  回到故里,澄中居住在城西村舍中。期间处理了几件家事:一是为英年早逝的长兄李敬中和毅然殉节的烈妇胡氏嫂立嗣,以自己的次子李祁为继,割田300亩与之;二是出田120亩、宅1处,为已断嗣70余年的外祖父邱云肇(邱橓之嗣子)立嗣,使其香火相传,自己则布衣淡饭,家道中落;三是亲自纂修了康熙版《东武李氏族谱》,使族人从此有谱所循。
  游历八方
  澄中人虽年高,确不甘寂寞,出游四方达数月之久,结识名仕。第二年,又南下彭城(徐州)、扬州、金陵等地,浏览名胜,以诗会友,诗赋颇多。如《雨花台》、《青山拜李太白先生墓》等。
  1696年,年近70的澄中应邀去济南历下亭,为好友订正诗文,次年,又南下杭州游西湖,过富春江,入福州,再去扬州,并游白下(南京)到黄山等地。此次出游达十个月之久。遍访朋友,游览名胜名地。回家后,住其父老宅,该宅在潍水(潍河)之北,雷岭之南,茅屋数间,澄中在此辟一小园,广植树木,称为“渔村”。
  1699年,年已70的澄中绝迹闹市,在村东小河边又辟一园,广植荷、槐、柳、杏等,并建一楼,以观远处,建一亭,名“秋水亭”,故自称“秋水老人”。亭与茅屋相连。因其园及屋皆东向,故名“缘木园”。澄中广邀当地名仕高仲芝、李餐青、张蓬海等来园内相聚,相互唱和,置酒共饮,按节而歌。殊不知其老死将至。
  重情重义
  1699年冬,李澄中拜访年高病多的丁耀亢,丁耀亢欣喜万分,意识到自己辞世之日不久,将其《江干草》、《归山草》、《听山亭草》诸诗作托付给这位至友。《诸城县志·文苑》卷三十六载:“(丁)诗甚多,李澄中尝为选择,序曰:余取其言之昌明博大者,以与世相见云。”丁耀亢的许多著作都是李澄中搜集润色,亲自做序付梓。
  1700年,澄中不付友人之托,不遗余力,选了诸城名士王钟仙(王承箓)、丁野鹤(丁耀亢)、丘海石(邱石常)、刘子羽(刘翼明)四人诗,校订后,亲自作序,刊行于世。张侗《续三生传》记载:“庚辰夏六月,选同邑王钟仙、丁野鹤、丘海石、刘子羽四先生诗,成于二十二日,乃卒。”
  李澄中因长子李祐早殁于北京,次子李祁出嗣给其长兄李敬中,田地全部分给李祁和邱云肇之嗣子,导致病榻之上由长子媳杨氏照料,其生活异常拮据。杨氏苦志守节,割股奉亲。雍正元年奉旨建坊旌表,载《诸城县志·烈女传》,实为憾事。
  1700年6月22日,澄中病故,葬于化村西北原。殡葬时,本乡文士多人前来吊唁送行,并私谥为“文确先生”。寿光名士安致远撰祭文吊唁。
  [以上内容由"雾里清风"分享。]
2,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