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宣王

增加 1,653 位元組, 5 年前
生平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ref name="太平御览">《[[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ref>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 (民族)|姜戎]],[[南国 (古代地名)|南国]](今[[长江]]与[[汉江 (中国)|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 人物 生平''' ==
=== '''继位''' ===
[[ 周宣王 ]] [[ 周厉王 ]] 之子。 [[ 周厉王 ]] 在位时,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 [[ 周厉王 ]] 于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 [[ 厉王 ]] 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 周厉王 ]] 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 [[ 厉王 ]] 即位三十年,好利,近 [[ 荣夷公 ]] [[ 厉王 ]] 不听,卒以 [[ 荣公 ]] 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ref>
前841年,因不满 [[ 周厉王 ]] 的暴政,[[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 [[ 周厉王 ]] [[ 周厉王 ]] 逃离 [[ 镐京 ]] ,沿[[渭水]]一直逃到 [[ ]] (今[[山西省]][[霍州市]])才停下。<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 [[ 厉王 ]] [[ 厉王 ]] 出奔于 [[ ]] 。</ref>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 [[ 周厉王 ]] ,转而寻找 [[ 太子静 ]] 。[[召穆公]]将 [[ 太子 ]] 藏了起来,国人围住 [[ 召穆公 ]] 家,要 [[ 召穆公 ]] 交出太子, [[ 召穆公 ]] 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 [[ 太子 ]] ,国人杀 [[ 召穆公 ]] 之子, [[ 太子 ]] 得以幸免遇难。<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 [[ 厉王 ]][[ 太子静 ]] [[ 召公 ]] 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 [[ 召公 ]] 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 [[ 太子 ]] ,王其以我为仇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仇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 [[ 太子 ]] [[ 太子竟 ]] 得脱。</ref>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共伯和]]代行 [[ 天子 ]] 职务,史称[[共和行政]]。{{NoteTag|一说由 [[ 召穆公 ]] [[ 周定公 ]] 共同主持政务,称 [[ 周召共和 ]] 。<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 [[ 召公 ]] [[ 周公 ]] 二相行政,号曰“ [[ 共和 ]] ”。</ref>}}<ref name="共和行政"/>前828年, [[ 周厉王 ]] 死于 [[ ]] [[ 共伯和 ]] [[ 召穆公 ]] 、[[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 [[ 太子静 ]] 继位,即 [[ 周宣王 ]] 。<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 [[ 共和 ]] 十四年, [[ 厉王 ]] 死于 [[ ]] [[ 太子静 ]] 长于 [[ 召公 ]] 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 [[ 宣王 ]] 。</ref><ref name="共和行政"/>
=== ''' [[ 宣王 ]][[ 中兴]]''' ===
[[ 周宣王 ]] 继位时,历经 [[ 周厉王 ]] 统治下的 [[ 西周 ]] 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 [[ 周宣王 ]] 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法[[周文王|文]]、[[周武王|武]]、[[周成王|成]]、[[周康王|康]]之遗风,并及时任用 [[ 召穆公 ]] [[ 尹吉甫 ]] [[ 仲山甫 ]] [[ 程伯休父 ]] [[ 虢文公 ]] [[ 申伯 ]] [[ 韩侯 ]] [[ 显父 ]] [[ 仍叔 ]] [[ 张仲 ]] 一帮贤臣辅佐朝政,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 [[ 周王室 ]] 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 [[ 宣王中兴 ]] ”。<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ref><ref name="太平御览"/>
==== '''征伐 [[ 猃狁]]''' ====
[[ 猃狁 ]] 是位于[[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部族,在 [[ 周厉王 ]] 时期就曾出动部队劫掠 [[ 镐京 ]] 周围的财物及人口,被大臣[[武公 ( [[ 西周 ]] 贵族)|武公]]派[[多友]]击退。前823年, [[ 猃狁 ]] 再次进攻 [[ 西周 ]] ,主力部队集中于[[焦获]](今 [[ 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前锋部队抵达[[泾阳]](今 [[ 陕西省 ]][[ 泾阳县 ]] 境内),直接威胁到 [[ 镐京 ]] 和[[旁京]]的安全, [[ 周宣王 ]] [[ 尹吉甫 ]] 率军反攻。 [[ 尹吉甫 ]] 以元戎十乘为先头部队,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 [[ 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击败 [[ 猃狁 ]] ,继而追击至[[太原 (古代地名)|太原]](今[[甘肃省]][[平凉市]]附近)。<ref>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ref> [[ 周宣王 ]] 又派 [[ 南仲 ]] 率兵至[[朔方]](北方边境地区)筑城设防,缓解了 [[ 猃狁 ]] 的威胁。<ref>《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ref>前816年, [[ 周宣王 ]] 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在[[洛水]]北岸大败 [[ 猃狁 ]] ,斩首500人,俘获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NoteTag|一说不其即 [[ 秦庄公 ]] ,见 [[ 杨宽 ]] 所着《 [[ 西周史 ]] 》第572页。
==== '''征讨 [[ 西戎]]''' ====
[[ 西戎 ]] 是对 [[ 中国 ]] 古代西部部族的统称,长期威胁 [[ 西周 ]] 王朝的西部边境。 [[ 周宣王 ]] 在位时,多次命诸侯征讨西戎。前824年, [[ 周宣王 ]] 任命[[秦仲]]为[[大夫 (官名)|大夫]],命其带兵征讨 [[ 西戎 ]] 。前822年, [[ 秦仲 ]] 战败身亡, [[ 周宣王 ]] 召见 [[ 秦仲 ]] 之子[[秦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7000兵卒,命令其讨伐 [[ 西戎 ]] [[ 秦庄公 ]] 击败 [[ 西戎 ]] [[ 周宣王 ]] [[ 秦庄公 ]] 为[[西垂]](又称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大夫,加封[[大骆]][[西犬丘]]的土地。<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ref><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ref>
此外,[[晋国]]也多次奉命征讨西戎。前805年,[[晋穆侯]]率军攻打[[条戎]](今 [[ 山西省]][[夏县]]西南)。前802年,在[[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市]]南)战胜当地的戎族。<ref>《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十年,伐千亩,有功。</ref>前790年,又在[[汾水]]、[[隰水]]击败[[北戎]]。<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ref>
==== ''' [[ 宣王 ]] 东征''' ====
[[ 淮夷 ]] 是[[淮河]]、汉江一带的[[东夷]]部族,又称 [[ 南淮夷 ]] [[ 淮南夷 ]] [[ 南夷 ]] ,自[[周穆王]]时期开始强盛,多次入侵[[伊水]]、 [[ 洛水 ]] 流域。 [[ 周厉王 ]] 时期,曾为 [[ 西周 ]] 南方屏障的[[鄂国]]国君[[鄂侯驭方]]联合 [[ 淮夷 ]] [[ 东夷 ]] 大举进攻 [[ 西周 ]] ,深入[[周朝]]腹地。 [[ 周厉王 ]] 调集[[西六师]]和[[殷八师]]派[[虢公长父]]征讨,未能取胜。多亏大臣武公派属下[[禹 (西周贵族)|禹]]调动兵车百辆、甲士200、徒兵千人参与作战,最终击退联军,俘获 [[ 鄂侯 ]] ,灭亡 [[ 鄂国 ]] 。<ref>《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ref> [[ 周厉王 ]] 随后又与 [[ 虢公 ]] 长父亲自率兵征讨 [[ 淮夷 ]] [[ ]] (今[[江苏省]][[淮阴市]]南)、 [[ ]] (今江苏省[[宝应县]]南)、 [[ ]] (今[[安徽省]][[桐城市]]北)、 [[ ]] (今 [[ 安徽省]][[霍邱县]]西南),终于平定了这次叛乱。战后 [[ 淮夷 ]] 震慑于 [[ 周朝 ]] 的武力,稍加臣服。前823年, [[ 周宣王 ]] [[ 尹吉甫 ]] [[ 淮夷 ]] 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并且颁布法令,规定 [[ 淮夷 ]] 在经商时,不得扰乱当地的治安和市场秩序。后因 [[ 淮夷 ]] 停止纳贡以及再次反叛, [[ 周宣王 ]] [[ 召穆公 ]] 率军征讨。<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ref><ref>《毛诗序·大雅·荡之什·江汉》:《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ref>据《[[师寰簋]]铭文》记载,此战[[师寰]]作为随军将领统帅齐、[[杞国|杞]]、[[莱国|莱]]等国军队,消灭了 [[ 淮夷 ]] [[ ]] [[ ]] [[ ]] [[ ]] 四位首领,获得俘虏、牲畜及财物,取得战功。此战过后, [[ 淮夷 ]] 彻底臣服于 [[ 西周 ]]
[[ 徐国 ]] [[ 西周 ]] 时期是 [[ 东夷 ]] 的强国,后在 [[ 周朝 ]] 的连续打击下, [[ 徐国 ]] 的一些部族南迁至 [[ 淮水 ]] 流域,逐渐发展成 [[ 淮夷 ]] 中最强的一支力量。 [[ 周宣王 ]] 在位时,命卿士 [[ 南仲 ]] 和[[太师]][[皇父]]在 [[ 太祖庙 ]] 整顿[[周六师]],然后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 [[ 程伯休父 ]] 前往征讨。大军沿 [[ 淮水 ]] 东行,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 [[ 徐国 ]] [[ 徐国 ]] 臣服后,四周各[[方国]]、部族皆臣服于周。<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ref><ref>《今本竹书纪年·周纪》:王帅师伐徐戎,(大师)皇父、(司马)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ref>前810年, [[ 南仲 ]] 派[[驹父]]、[[高父]]前往 [[ 淮夷 ]] ,各方国、部族都奉命迎接来使,进献财物。
==== '''讨伐 [[ 楚国]]''' ====
[[ 楚国 ]] 又称 [[ 荆蛮 ]] ,虽然被 [[ 周天子 ]] 封为[[子爵]],但 [[ 楚国 ]] 极少承担 [[ 周王室 ]] 的职贡义务,加之 [[ 周天子 ]] 抑制 [[ 楚国 ]] 发展的政策、对于 [[ 楚国 ]] 国君的歧视以及 [[ 楚国 ]] 君主僭越称王,因而 [[ 楚国 ]] 屡次招致 [[ 周王室 ]] 的讨伐。 [[ 周宣王 ]] 时期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车3000进攻 [[ 楚国 ]] ,大获全胜。<ref>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ref>据推算, [[ 周宣王 ]] 此次伐楚动用军队多达36000人。[[晋穆侯墓]]所出土的[[楚公逆编钟]],应在此战作为战利品被 [[ 周宣王 ]] 获得后转赠与 [[ 晋穆侯 ]] 。{{Cite book|author=段渝|title=《 [[ 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 ]] 》|location= [[ 成都市]]|publisher= [[ 四川 ]][[ 师范大学 ]][[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date=2004年|pages=|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NoteTag|关于此战 [[ 周宣王 ]] 是否真正对 [[ 楚国 ]] 用兵尚存争议, [[ 杨宽 ]] 认为 [[ 周宣王 ]] 只是利用 [[ 方叔 ]] 以征伐猃狁为名,出动大军恐吓 [[ 楚国 ]] 迫使其归降,见杨所着《 [[ 西周史 ]] 》第638页。经过以上一系列战争, [[ 西周 ]] 的疆域以及国家声望得到大幅扩大。<ref>《 [[ 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 ]] 》:于疆于理,至于 [[ 南海 ]] 。</ref>
==== '''分封诸侯''' ====
[[ 周宣王 ]] 时期延续了 [[ 西周 ]] 的分封政策, [[ 楚国 ]] 降服后, [[ 周宣王 ]] [[ 召穆公 ]] 在谢(今[[河南省]][[南阳市]])建造住宅、宫室、宗庙及都邑,开辟土田,命[[傅御]]将 [[ 王舅申伯 ]] 的亲属、家臣和私属迁居于此。 [[ 周宣王 ]] 还亲自前往 [[ ]] (今 [[ 陕西省]][[眉县]]东北)为 [[ 申伯 ]] 践行,赐予他车马及玉圭,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的军事重镇。[[吕国]]也在同时被 [[ 周宣王 ]] 改封于 [[ 申国 ]] 以西。<ref>见《 [[ 诗经·大雅·荡之什·嵩高 ]] 》。</ref><ref>《 [[ 史记索隐·齐太公世家 ]] 》引《 [[ 地理志 ]] 》:申在 [[ 南阳宛县 ]] [[ 申伯 ]] 国也。 [[ 吕亦 ]] [[ 宛县 ]] 之西也。</ref> [[ 周宣王 ]] 还封韩侯于[[韩城 (古代地名)|韩城]](今 [[ 山西省]][[河津市]]至[[万荣县]][[万泉乡]]一带),建立[[韩国 (西周)|韩国]],作为镇抚北方的军事重镇。<ref>见《 [[ 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 ]] 》。</ref>前806年, [[ 周宣王 ]] 封弟弟[[郑桓公|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郑国]]。<ref>《 [[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 ]] 》: [[ 郑桓公 ]] 友者, [[ 周厉王 ]] 少子而 [[ 宣王 ]] 庶弟也。 [[ 宣王 ]] 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ref>此外, [[ 周宣王 ]] 还封 [[ 仲山甫 ]] [[ ]] (今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长安区 ]] 东南),建立[[樊国]]。<ref>《 [[ 史记正义·周本纪 ]] 》引括地志云:古 [[ 樊国 ]] [[ 仲山甫 ]] 所封也。</ref>封其子[[长父]]于杨(今 [[ 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 (姬姓)|杨国]]。<ref>《 [[ 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 ]] 》:杨氏出自姬姓, [[ 周宣王 ]] 子尚父(长父)封为 [[ 杨侯 ]] 。</ref>
==== '''其他措施''' ====
 除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 [[ 周宣王 ]] 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 [[ 天子 ]] 权威。 [[ 周宣王 ]] 在位时下令修建宫殿,<ref>《 [[ 毛诗序·小雅·鸿雁之什·斯干 ]] 》:《 [[ 斯干 ]] 》, [[ 宣王 ]] 考室也。</ref>命 [[ 仲山甫 ]] 前往[[齐国]]筑城,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ref>《 [[ 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 ]] 》:王命 [[ 仲山甫 ]] ,城彼东方… [[ 仲山甫 ]] 徂齐,式遄其归。</ref> [[ 周宣王 ]] 还效彷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 [[ 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会见诸侯。<ref>《 [[ 毛诗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 ]] 》:《 [[ 车攻 ]] 》, [[ 宣王 ]] 复古也。 [[ 宣王 ]] 能内脩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脩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ref>
=== '''王道衰落''' ===
[[ 周宣王 ]] 的一系列对外用兵,使 [[ 周王朝 ]] 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 [[ 西周 ]] 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 [[ 周宣王 ]] 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 [[ 宣王 ]][[ 中兴 ]] 遂成昙花一现。
==== '''干涉鲁政''' ====
前817年春,[[鲁武公]]和长子[[括 (鲁国)|括]]、少子戏入朝觐见 [[ 周宣王 ]] [[ 周宣王 ]] 喜欢戏,想立他为[[鲁国]]太子。 [[ 仲山甫 ]] 以废长立幼不合旧制劝谏 [[ 周宣王 ]] [[ 周宣王 ]] 不听,执意立戏为 [[ 鲁国 ]] 太子。同年夏, [[ 鲁武公 ]] 朝见 [[ 周宣王 ]] ,回国后即去世,戏继位,即[[鲁懿公]]。前807年,括的儿子[[伯御]]联合 [[ 鲁国 ]] 国人攻杀 [[ 鲁懿公 ]] [[ 伯御 ]] 被国人推举为 [[ 鲁君 ]] 。前796年, [[ 周宣王 ]] 率军讨伐 [[ 鲁国 ]] ,杀死 [[ 伯御 ]] ,并采纳 [[ 仲山甫 ]] 的建议,立 [[ 鲁懿公 ]] 的弟弟公子称为 [[ 鲁国 ]] 君主,即[[鲁孝公]]。经过此次事件 [[ 周天子 ]] 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ref>《 [[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 》: [[ 武公 ]] 九年春, [[ 武公 ]] [[ 长子括 ]] [[ 少子戏 ]] ,西朝 [[ 周宣王 ]] [[ 宣王 ]] 爱戏,欲立戏为 [[ 鲁太子 ]] [[ 周之樊 ]][ 仲山父 ]] 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 [[ 宣王 ]] 弗听,卒立戏为 [[ 鲁太子 ]] 。夏, [[ 武公 ]] 归而卒,戏立,是为 [[ 懿公 ]] [[ 懿公 ]] 九年, [[ 懿公 ]] 兄括之子 [[ 伯御 ]] 与鲁人攻弑 [[ 懿公 ]] ,而立 [[ 伯御 ]] 为君。 [[ 伯御 ]] 即位十一年, [[ 周宣王 ]] 伐鲁,杀其君 [[ 伯御 ]] ,而问 [[ 鲁公子 ]] 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 [[ 鲁懿公 ]] 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 [[ 宣王 ]] 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 [[ 孝公 ]] 。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ref><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 [[ 周宣王 ]] )十二年, [[ 鲁武公 ]] 来朝。</ref>
==== '''滥杀大臣''' ====
[[ 周宣王 ]] 于前785年无辜杀害大夫[[杜伯]]。关于 [[ 杜伯 ]] 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 [[ 周宣王 ]] 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 [[ 杜伯 ]] ,想方设法勾引他。 [[ 杜伯 ]] 不为所动, [[ 女鸠 ]] 恼羞成怒,在 [[ 周宣王 ]] 面前诬告 [[ 杜伯 ]] 欺侮她。 [[ 周宣王 ]] 听信了 [[ 女鸠 ]] 的话,不顾[[左儒 (西周)|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 [[ 杜伯 ]] 囚禁于 [[ ]] (今 [[ 河南省]][[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 [[ 周宣王 ]] 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 [[ 司空锜 ]] [[ 大臣祝 ]] 二人。<ref name="太平广记">《 [[ 太平广记·卷第一一九·报应十八(冤报)·杜伯 ]] 》: [[ 杜伯 ]] 名曰恒,入为 [[ 周大夫 ]] [[ 宣王 ]] 之妾曰 [[ 女鸠 ]] ,欲通之, [[ 杜伯 ]] 不可。 [[ 女鸠 ]] 诉之 [[ 宣王 ]] 曰:“窃与妾交。” [[ 宣王 ]] 信之,囚 [[ 杜伯 ]] 于焦,使 [[ 薛甫 ]] [[ 司空 ]] 锜杀 [[ 杜伯 ]] ,其友左儒九谏而王不听。 [[ 杜伯 ]] 既死,为人见王曰:“恒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 [[ 杜伯 ]] 语告,祝曰:“始杀杜伯,谁与王谋之?”王曰:“司空锜也。”祝曰:“何以不杀锜以谢之?” [[ 宣王 ]] 乃杀锜,使祝以谢之。伯犹为人而至,言其无罪。 [[ 司空 ]] 又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 [[ 宣王 ]] [[ 皇甫 ]] 曰:“祝也为我谋而杀人,吾杀者又皆为人而见诉,奈何?” [[ 皇甫 ]] 曰:“杀祝以谢,可也。” [[ 宣王 ]] 乃杀祝以兼谢焉,又无益,皆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为罪而杀臣也?”后三年, [[ 宣王 ]] [[ 圃田 ]] ,从人满野。日中,见 [[ 杜伯 ]] 乘白马素车, [[ 司空 ]] 锜为左, [[ ]] 为右,朱冠起于道左,执朱弓彤矢,射王中心,折嵴,伏于弓衣而死。</ref> [[ 杜伯 ]] 之子[[隰叔]]则逃亡至 [[ 晋国 ]] ,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ref>《 [[ 今本竹书纪年·周纪 ]] 》:王杀大夫 [[ 杜伯 ]] 。其子 [[ 隰叔 ]] 出奔晋。</ref><ref>《 [[ 国语·卷十四·晋语八·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 》:昔隰叔子违周难于 [[ 晋国 ]] ,生子舆为理…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ref>
==== '''屡战屡败''' ====
[[ 周宣王 ]] 晚年多次对周边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前797年, [[ 周宣王 ]] 派军队攻打 [[ 太原 ]] 之戎,没有成功。<ref name=":0">《 [[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 》: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 [[ 太原 ]] 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ref>
前792年, [[ 周宣王 ]] 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 [[ 山西省 ]][[ 夏县 ]] 西南),战败。<ref name=":0">《 [[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 》: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 [[ 太原 ]] 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ref>
前789年, [[ 周宣王 ]] 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 [[ 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胜利。<ref>《 [[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 ]] 》:明年,王征申戎,破之。</ref>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 [[ 姜戎 ]] ,南国之师全军覆没,<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 [[ 周宣王 ]]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 宣王 ]] 既亡南国之师。</ref> [[ 周宣王 ]] 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ref>《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 [[ 周宣王 ]] 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 [[ 宣王 ]] 。</ref>
==== '''不听劝谏''' ====
 
[[藉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仪式,耕种集体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励集体耕作的作用。西周时期,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被贵族和国家官吏私有,原本用于祭祀、救济、尝新等公共开支的藉田收获也一同被侵占。藉礼就成为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周宣王在位时,不到千亩举行藉礼,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宣王不听。<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ref><ref>见《国语·卷一·周语上·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ref>有观点认为,[[井田制]]在周宣王时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认了既定事实,相关的藉礼也被取消。
=== '''去世''' ===
[[ 周宣王 ]] 于前782年去世,其子 [[ 周幽王 ]] 宫湦继位。<ref>《 [[ 史记·卷四·周本纪 ]] 》:四十六年, [[ 宣王 ]] 崩, [[ 子幽王 ]] 宫湦立。</ref>关于 [[ 周宣王 ]] 的死因,许多着作记载为 [[ 周宣王 ]] 游猎[[圃田]](今 [[ 河南省]][[中牟县]]西)时, [[ 杜伯 ]] 的冤魂乘白马白车,由 [[ 司空 ]] 锜护左,大臣祝护右。 [[ 杜伯 ]] 戴着红帽子从道边奔驰而来,执红弓搭红箭,一箭射中 [[ 宣王 ]] 心脏, [[ 周宣王 ]] 嵴梁折断后倒伏在箭囊上而死。<ref>《 [[ 论衡·死伪篇 ]] 》: [[ 周宣王 ]] 杀其臣 [[ 杜伯 ]] 而不辜, [[ 宣王 ]] 将田于囿, [[ 杜伯 ]] 起于道左,执彤弓而射 [[ 宣王 ]] [[ 宣王 ]] 伏而死。</ref><ref name="墨子">《 [[ 墨子·明鬼下 ]] 》: [[ 周宣王 ]] 杀其臣 [[ 杜伯 ]] 而不辜, [[ 杜伯 ]] 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 [[ 周宣王 ]] 合诸侯而田于 [[ 圃田 ]] ,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 [[ 杜伯 ]] 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 [[ 周宣王 ]] ,射之车上,中心折嵴,殪车中,伏弢而死。</ref><ref name="太平广记"/>
=='''趣闻轶事'''==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