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赧王

增加 2,161 位元組, 5 年前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最穷 [[ 天子]]'''
说起“ [[ 天子 ]] ”,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黄袍加身,万众拥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风凛凛。然而却有一位 [[ 天子 ]] ,不但抖不起威风,镇不了四方,还被人逼得四处躲债,真给后世的 [[ 天子 ]] 丢尽了面子。 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 [[ 天子 ]] ,就是 [[ 周王朝 ]] 的末代君主, [[ 姓姬 ]] ,名 [[ ]] ,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 [[ 周赧王 ]] ”。
[[ 姬延 ]] 在位期间, [[ 周王室 ]] 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 [[ 东周国 ]] ”和“ [[ 西周国 ]] ”,两部分由 [[ 东周公 ]] [[ 西周公 ]] 分治, [[ 姬延 ]] 居于“ [[ 西周 ]] ”(即王城)。当时 [[ 秦国 ]] 已攻占了 [[ 韩国 ]] [[ 魏国 ]] [[ 赵国 ]] 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 [[ 周朝 ]] [[ 姬延 ]] 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 [[ 楚国 ]] 想抑制 [[ 秦国 ]] 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 [[ 姬延 ]] [[ 天子 ]] 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 [[ 姬延 ]] 大喜,命令 [[ 西周公 ]] 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 [[ 姬延 ]] 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 [[ 姬延 ]] 准备就绪,任命 [[ 西周公 ]] 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 [[ 伊阙]](今 [[ 河南省 ]][[ 洛阳市 ]] 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 [[ ]] [[ ]] 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 [[ 伊阙 ]] 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 [[ 西周公 ]] 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 西周 ]] ”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 [[ 姬延 ]] 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 [[ 周朝 ]] 人将这个高台称为“ [[ 逃责台 ]] ”(即 [[ 逃债台 ]] )。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 [[ 韩国 ]] [[ 阳城 ]] (今 [[ 河南省 ]][[ 登封 ]] 县东南)、 [[ 负黍 ]] (今 [[ 河南省 ]][[ 登封 ]] 县西南)后,直扑 [[ 东周 ]] 王城。 [[ 西周公 ]] 前去谢罪才罢。<ref>[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1032282.html 周赧王],中国国学网</ref>
'''齐楚绝交'''
[[ 楚国 ]] 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 [[ 中国 ]] ,成为 [[ 战国 ]] 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 [[ 中国 ]] 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 [[ 吴起 ]] 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 [[ 楚国 ]] 的发展,成为 [[ 秦国 ]] 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 [[ 楚国 ]] [[ 齐国 ]] 结成了联盟。 [[ 秦国 ]] 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 [[ 纵横家 ]][[ 张仪 ]] 赴楚,凭三寸不烂之舌,对 [[ 楚怀王 ]] 说,如 [[ 楚国 ]] [[ ]] 绝交, [[ 秦王 ]] 愿以 [[ 商於 ]] (今 [[ 陕西 ]][[ 秦岭 ]] 以南至 [[ 河南省 ]][[ 淅川 ]] 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 [[ 楚怀王 ]] 不顾 [[ 屈原 ]] [[ 陈轸 ]] [[ 昭睢 ]] 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 [[ 子兰 ]] [[ 靳尚 ]] [[ 郑袖 ]] 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 [[ 张仪 ]] ,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 [[ 张仪 ]] 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 [[ 张仪 ]] 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 [[ 楚国 ]] 使者说:“ [[ 秦国 ]] 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 [[ 俸邑 ]] 赠给你们。” [[ 楚怀王 ]] 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 [[ 丹阳 ]] (今 [[ 河南省 ]][[ 丹江 ]] 北)。楚军大败,主将 [[ 屈匀 ]] 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 [[ 汉中郡 ]] 被秦占领。 [[ 楚怀王 ]] 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 [[ 蓝田 ]] (今 [[ 陕西省 ]][[ 蓝田 ]] 县),再次大败。 [[ ]] [[ ]] 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 [[ 秦国 ]] 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 [[ 秦国 ]] 因致力于攻打 [[ 三晋 ]] [[ 楚国 ]] 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 [[ 庄跷 ]] 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攻占 [[ 郢都]]'''
公元前299年, [[ 秦王 ]] 以结亲为名,约 [[ 楚怀王 ]] [[ 武关 ]] (今 [[ 陕西省 ]][[ 丹凤 ]] [[ 武关 ]] 镇)相会。 [[ 楚怀王 ]] 再次不听 [[ 屈原 ]] 劝阻,听信 [[ 子兰 ]] 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 [[ 咸阳 ]] 。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 [[ 白起 ]] 率兵攻占了 [[ 楚国 ]] 都城 [[ ]] [[ 楚国 ]] 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 [[ 郢都 ]] 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 [[ 汨罗江 ]] (在今 [[ 湖南省 ]][[ 湘阴 ]] 县北)自尽。
'''秦攻 [[ 三晋]]'''
[[ 周赧王 ]] 在位期间, [[ 秦国 ]] 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 [[ 三晋 ]] (韩、赵、魏),向 [[ 中原 ]] 地区扩展。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 [[ 三晋 ]] 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 [[ 三晋 ]] ,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 [[ 函谷关 ]] 进攻 [[ 韩国 ]] 的战略要地 [[ 宜阳 ]] (今 [[ 河南省 ]][[ 宜阳 ]] 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 [[ 宜阳 ]] ,打开了通向 [[ 中原 ]] 的大门。公元前293年, [[ ]] [[ ]] 两国合兵抗 [[ ]] ,会战于 [[ 伊阙 ]] [[ 河南省 ]][[ 洛阳市 ]] 南),秦军在 [[ 白起 ]] 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 [[ ]] [[ ]] 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 [[ 三晋 ]] ,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 [[ 三晋 ]] 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 [[ ]] [[ ]] 大大被削弱了。
''' [[ 秦齐 ]] 称帝'''
[[ 秦国 ]] 的日益壮大,使 [[ 秦昭王 ]] 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 [[ 秦昭王 ]] [[ 齐愍王 ]] 一起称帝,秦为 [[ 西帝 ]] ,齐为 [[ 东帝 ]] 。12月,在 [[ 纵横家 ]][[ 苏秦 ]] 劝说下, [[ 齐愍王 ]] 去帝号,迫使 [[ 秦昭王 ]] 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 [[ ]] [[ ]] [[ ]] [[ ]] [[ ]] 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 [[ ]] [[ ]] [[ ]] [[ ]] [[ ]] [[ ]] 六国在 [[ 秦王 ]] 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 [[ 齐国 ]] 都城 [[ 临淄 ]] ,攻取 [[ 齐国 ]] 七十多城, [[ 齐国 ]] 只剩下 [[ ]] [[ 即墨 ]] 两城, [[ 齐王 ]] 逃奔于 [[ ]] 。五年以后,在 [[ 齐国 ]] 名将 [[ 田单 ]] 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 [[ 齐国 ]] 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该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 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楚]]、[[齐]]逐渐衰落时,[[ 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 武灵王 ]]深知该国处 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 [[燕]]、[[东胡]]、[[林胡]]、[[楼烦]]、[[秦]]、[[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 然后下了严厉 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 命令, 对手是[[东胡]]等游牧 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 族的形势 他决定 建立起一支 善于骑射 强大 强悍 骑兵。 这件事 但是 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 当时 [[赵 各民族相互取 ]]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 补短 腰肥,领宽下摆大 在习俗上逐渐接近 不适宜骑马作战 赵国依靠骑兵 于是 连年出击攻击其 国家 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攻击其他国家。 到公元前296年,攻灭 [[ 中山国 ]] (今 [[ 河北省 ]] 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 [[ 上党 ]] 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 [[ 上党 ]] ,继而进攻 [[ 长平 ]] (今 [[ 山西省 ]][[ 高平 ]] 县), [[ 赵国 ]] 名将 [[ 廉颇 ]] 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 [[ 秦国 ]] 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 [[ 廉颇 ]] 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 [[ 赵孝成王 ]] 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 [[ 廉颇 ]] ,以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的 [[ 赵括 ]] 为统帅。 [[ 赵括 ]] 一反 [[ 廉颇 ]] 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 [[ 白起 ]] 为主将。 [[ 白起 ]] 指挥秦军佯逃,诱 [[ 赵括 ]] 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
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 [[ 赵括 ]] 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 [[ 白起 ]] 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年纪较小的兵卒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 [[ 长平之战 ]] ”。它使 [[ 赵国 ]] 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 赵括 ]] 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 [[ 纸上谈兵 ]] ”这一成语。
'''楚攻 [[ 西周]]'''
[[ 周赧王 ]] 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 [[ 周赧王 ]] 又把国都迁到了 [[ 宗周 ]]
当时,位于 [[ 西周 ]] [[ 周武公 ]][[ 姬共 ]] [[ 太子 ]] 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 [[ 嫡子 ]] 可以立为 [[ 太子 ]] [[ 周武公 ]] 很头疼。 [[ 楚国 ]] 下卿 [[ 司马翦 ]] [[ 楚怀王 ]] 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 [[ 公子咎 ]] ,替他请求立为 [[ 太子 ]] 。”另一位 [[ 楚大夫 ]] 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 [[ 公子咎 ]] ,而 [[ 西周 ]] 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 [[ 西周 ]] 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 [[ 太子 ]] ,然后悄悄地告诉给 [[ 司马翦 ]] ,然后 [[ 司马翦 ]] 再让 [[ 楚国 ]] 资助给他土地。”结果, [[ 西周 ]] 真的就立 [[ 公子咎 ]] [[ 太子 ]]
[[ 周赧王 ]] 八年(公元前307年), [[ 秦国 ]] 发兵攻打 [[ 宜阳 ]] [[ 楚国 ]] 则派兵去援救。当时 [[ 楚国 ]] 以为 [[ 西周 ]] 是帮助 [[ 秦国 ]] 的,所以想顺带攻打 [[ 西周 ]] [[ 大夫 ]][[ 苏代 ]] 则为 [[ 西周 ]] 游说 [[ 楚怀王 ]] 说:“您怎么知道 [[ 西周 ]] 是帮助 [[ 秦国 ]] 的?说 [[ 西周 ]] 帮助 [[ 秦国 ]] 比帮助 [[ 楚国 ]] 更出力的人,是想让 [[ 西周 ]] 投到 [[ 秦国 ]] 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 [[ 西周 ]] [[ 秦国 ]] 放在一起说‘ [[ 周秦 ]] ’啊。 [[ 西周 ]] 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 [[ 秦国 ]] 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 [[ 秦国 ]] [[ 西周 ]] 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 [[ 西周 ]] [[ 秦国 ]] 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 [[ 秦国 ]] 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 [[ 西周 ]] [[ 秦国 ]] 疏远。如果 [[ 西周 ]] [[ 秦国 ]] 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 [[ 楚国 ]][[ 郢都 ]] 的。”
[[ 楚怀王 ]] 听从了 [[ 苏代 ]] 的意见,放弃了攻打 [[ 西周 ]] 的计划。
''' [[ 秦国 ]] 借道'''
之后, [[ 秦国 ]] [[ 东周 ]] [[ 西周 ]] 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 [[ 韩国 ]] [[ 周赧王 ]] 担心:借了道会得罪 [[ 韩国 ]] ,不借又会得罪 [[ 秦国 ]] [[ 大夫 ]][[ 史厌 ]] 便对 [[ 周赧王 ]] 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 [[ 韩公叔 ]] 呢?就对 [[ 韩公叔 ]] 说:‘ [[ 秦国 ]] 敢穿过周地去攻打 [[ 韩国 ]] ,是由于信任 [[ 东周 ]] 。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 [[ 楚国 ]] 呢?’这样, [[ 秦国 ]] 一定会怀疑 [[ 楚国 ]] ,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 [[ 韩国 ]] 了。您再派人去对 [[ 秦国 ]] 说:‘ [[ 韩国 ]] 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 [[ 秦国 ]] 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 [[ 秦国 ]] 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 [[ 韩国 ]] 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 [[ 秦国 ]] 了。”
[[ 秦国 ]] 召见 [[ 西周 ]] 君, [[ 西周 ]] 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 [[ 韩王 ]] 说:“ [[ 秦国 ]] 召见 [[ 西周 ]] 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 [[ 南阳 ]] ,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 [[ 南阳 ]] ?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 [[ 秦国 ]] 去。周君不到 [[ 秦国 ]] 去, [[ 秦国 ]] 就一定不敢 [[ 渡河 ]] 来攻打 [[ 南阳 ]] 了。”
[[ 东周 ]] [[ 西周 ]] 打仗, [[ 韩国 ]] 派兵去救援 [[ 西周 ]] 。有人为 [[ 东周 ]] 游说 [[ 韩王 ]] 说:“ [[ 西周 ]] 原先是 [[ 天子 ]] 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 [[ 东周 ]] 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 [[ 西周 ]] 的宝物。”
'''韩索粮草'''
[[ 周赧王 ]] 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 [[ 韩国 ]] [[ 雍氏 ]] [[ 韩国 ]] [[ 东周 ]] 要兵器和粮草, [[ 东周 ]] [[ 姬班 ]] 害怕,叫来 [[ 苏代 ]] 把这事告诉他。 [[ 苏代 ]] 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 [[ 韩国 ]] 不向 [[ 东周 ]] 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 [[ 高都 ]] 。” [[ 东周 ]] 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 [[ 苏代 ]] 会见了韩 [[ 相国公 ]][[ 仲侈 ]] 说:“ [[ 楚国 ]] 包围了 [[ 雍氏 ]] ,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 [[ 楚宣 ]] 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 [[ 韩相国 ]] 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 [[ 苏代 ]] 于是说:“为什么不把 [[ 高都 ]] 送给 [[ 东周 ]] 呢?” [[ 韩相国 ]] 非常生气,说:“我不向 [[ 东周 ]] 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 [[ 高都 ]] 送给 [[ 东周 ]] 呢?” [[ 苏代 ]] 说:“把 [[ 高都 ]] 送给 [[ 东周 ]] [[ 东周 ]] 就会转过来投向 [[ 韩国 ]] [[ 秦国 ]] 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 [[ 东周 ]] ,与 [[ 东周 ]] 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 [[ 高都 ]] 换来一个完整的 [[ 东周 ]] 。为什么不给呢?” [[ 韩相国 ]] 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 [[ 高都 ]] 送给 [[ 东周 ]] 了。
'''劝秦退兵'''
[[ 周赧王 ]] 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 [[ 大夫 ]][[ 苏厉 ]] [[ 周赧王 ]] 说:“ [[ 秦国 ]] 攻克 [[ 韩国 ]] [[ 魏国 ]] ,打败 [[ 魏国 ]] 大将 [[ 师武 ]] ,往北攻取 [[ 赵国 ]] [[ ]] [[ 离石 ]] 二县,这些都是 [[ 白起 ]] 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 [[ 伊阙塞 ]] 去攻打 [[ 梁国 ]] ,如果 [[ 梁国 ]] 被攻破,那么 [[ 西周 ]] 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 [[ 白起 ]] 呢?您可以讲 [[ 楚国 ]] 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 [[ 韩国 ]] [[ 魏国 ]] ,打败了 [[ 师武 ]] ,往北攻取了 [[ 赵国 ]] [[ ]] [[ 离石 ]] 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 [[ 伊阙塞 ]] ,过东西两周,背对 [[ 韩国 ]] ,攻打 [[ 梁国 ]] ,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 [[ 伊阙塞 ]] 去攻打 [[ 梁国 ]] 了。”
'''借兵筑城'''
[[ 周赧王 ]] 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 [[ 秦国 ]] 攻破 [[ 魏国 ]] [[ 华阳 ]] [[ 东周 ]] [[ 大夫 ]][[ 马犯 ]] [[ 东周 ]] 君说:“请允许我去让 [[ 梁国 ]] [[ 东周 ]] 筑城。”他跑去对 [[ 梁王嬴 ]] 甚说:“ [[ 周王 ]] 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 [[ 九鼎 ]] 献给大王,您拿到了 [[ 九鼎 ]] 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 [[ 梁王 ]] 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 [[ 东周 ]] [[ 马犯 ]] 又去对 [[ 秦昭襄王 ]] 说:“ [[ 梁国 ]] 并非是想保卫 [[ 东周 ]] ,而是要攻打 [[ 东周 ]] 。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 [[ 秦国 ]] 果然出兵。 [[ 马犯 ]] 又去对 [[ 梁王 ]] 说:“ [[ 周王 ]] 病好了, [[ 九鼎 ]] 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 [[ 九鼎 ]] 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 [[ 东周 ]] 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攻打 [[ 东周 ]] ,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 [[ 东周 ]] 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攻打 [[ 东周 ]] 的事端掩盖住。” [[ 梁王 ]] 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巴结 [[ 秦国]]'''
[[ 周赧王 ]] 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 [[ 秦国 ]] [[ 说客 ]][[ 周冣 ]] [[ 周赧王 ]] 说:“您不如称赞 [[ 秦昭襄王 ]] 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 [[ 秦国 ]] 作为 [[ 太后 ]] 的供养之地, [[ 秦昭襄王 ]] 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 [[ 秦国 ]] 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 [[ 周君 ]] 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 [[ 周君 ]] 归附 [[ 秦国 ]] 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 [[ 秦昭襄王 ]] 要去攻打 [[ 西周 ]] 国, [[ 周冣 ]] 果然对 [[ 秦昭襄王 ]] 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 [[ 西周 ]] 。攻打 [[ 西周 ]] ,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 [[ 秦国 ]] 攻打 [[ 西周 ]] 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 [[ 齐国 ]] 联合。您的军队在 [[ 西周 ]] 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 [[ 齐国 ]] 联合,这样, [[ 秦国 ]] 就无法称王,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 [[ 秦国 ]] 疲惫,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 [[ 秦国 ]] 和诸侯都疲惫,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
[[ 周赧王 ]] 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 [[ ]] [[ ]] [[ ]] 三国与 [[ 秦国 ]] 相对抗。 [[ 西周公 ]] 派相国 [[ 御展 ]] 前往 [[ 秦国 ]] ,因为怕遭到 [[ 秦国 ]] 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有人对御展说:“ [[ 秦国 ]] 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定。 [[ 秦国 ]] 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 [[ 秦王 ]] ,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 [[ 秦昭襄王 ]] 一定会重视您。如果 [[ 秦昭襄王 ]] 重视您,就表明 [[ 秦国 ]] 重视 [[ 西周 ]] [[ 西周 ]] 因此也取得 [[ 秦国 ]] 的信任。至于 [[ 齐国 ]] [[ 西周 ]] 的重视,那么早就有 [[ 周冣 ]] [[ 齐国 ]] 联络好了。这样, [[ 西周 ]] 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 [[ 秦昭襄王 ]] 果然信任 [[ 西周 ]] ,就转而发兵去攻打 [[ ]] [[ ]] [[ ]] 三国。
'''联合伐秦'''
[[ 周赧王 ]] 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 [[ 韩国 ]] [[ 阳城 ]] [[ 负黍 ]] [[ 西周 ]] 国惧怕之下背叛 [[ 秦国 ]] ,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 [[ 伊阙塞 ]] 去攻打 [[ 秦国 ]] ,使得 [[ 秦国 ]] [[ 阳城 ]] 之间无法相通。 [[ 秦昭襄王 ]] 因此大怒,派大将军 [[ 摎攻 ]] [[ 西周 ]] [[ 西周君 ]] 跑到 [[ 秦国 ]] ,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 [[ 秦昭襄王 ]] [[ 秦国 ]] 接受 [[ 西周 ]] 君所献的人口、土地,便放其回到 [[ 西周 ]]
''' [[ 周朝 ]] 灭亡'''
同年, [[ 周赧王 ]] 郁愤而终,国权已为 [[ 西周公 ]] [[ 东周公 ]] 把持, [[ 西周公 ]] [[ 洛阳 ]] [[ 东周公 ]] [[ 巩邑 ]] 。其后不久, [[ 西周文 ]][[ 公姬咎 ]] 逝世, [[ 西周 ]] 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 [[ 秦国 ]] 于是轻易地收取 [[ 九鼎 ]] 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 [[ 东周 ]] 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 [[ 周王朝 ]] 走向终结。
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 [[ 秦庄襄王 ]] 灭掉 [[ 东周公 ]] 。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 [[ 秦国 ]] [[ 周王朝 ]] 的祭祀从此断绝。
== 灭亡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