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碧野

增加 22,39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碧野| 图像 =[[File:碧野1.jpg|缩略图|碧野]][[File:碧野1.jpg|缩略图| 碧野'''(|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ec7d9fd15b7465b6.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900620-6113519.html 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16 — )原名黃潮洋,廣東大埔人。現 | 逝世日期 = 2008| 国籍 = 中国| 职业 = 现 代作家 。他在50多年的生涯中 創作了7部長篇小說、3部中篇小說以及多部 散文 集。散文《吳門橋遊記》、《天山景物記》被選入教材。}}
== 參考资料=={{Reflist}}'''碧野'''(1916-2008),原名黄潮洋,1916年2月出生,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曾在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湖北分会副主席。碧野作品以歌唱英雄的时代为主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比喻、对仗、排比、拟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辞手段,借此来创造富有节奏感的艺术境界。自1935年发表处女作《窑工》以来,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和散文集《月亮湖》、《情满青山》、《天山景物记》等。代表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1986年,湖北省召开[[姚雪垠]]、[[徐迟]]和碧野三人的创作讨论会,曾轰动文坛,从此这三人被推为湖北文坛"三老"。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5月30日,92岁的著名作家碧野在武汉逝世。
[[Category:#内容待查]][[Category: == #待校稿]][[Category: #纯文字内容1]]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2]] [[Category: #参考资料待查]] [[Category: #检查]] 人物简介 ==
碧野(1916~2008),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县人,生于1916年2月,2008年5月30日6时30分在武汉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教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湖北分会副主席,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情满青山》。代表作有《阳光灿烂照天山》、散文集《月亮湖》、《幸福的人》、《七月的天山》、《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的风貌》,著有短篇小说集《流落》、《山野的故事》、《天山景物记》等, 以及《肥沃的土地》、《奴隶的花果》、《湛蓝的海》、《风砂之恋》、《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钢铁动脉》、《在哈萨克牧场》、《阳光灿烂照天山》、《边疆风貌》、《情满青山》、《丹凤朝阳》、《蓝色的航程》、《竹溪》、《月亮湖》、《跋涉者的脚印》、《碧野文集》4卷;长篇小说《肥沃的土地》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线;中篇《奴隶的花果》是描写解放前后贫民区生活的变化;报告文学《北方的原野》描写了游击队战士的战斗生活。长篇《阳光灿烂照天山》是描写新缰人民生活的,长篇《丹凤朝阳》是描写水利工程建设的。散文集《情满青山》是描写鄂西北山区人民生活的。散文集《月亮湖》是描写江汉平原人民生活的。《跋涉者的脚印》则写了碧野同志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CategoryFile: 碧野3.jpg|缩略图|碧野]]  碧野幼时生活贫苦,由老师资助上到高中,因领导闹学潮被开除,并受到通缉。后逃亡北平,一边到大学旁听,一边在图书馆自修,并开始写作。1933年因在潮州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家乡,到北京,寄寓在“北平潮州会馆”。靠在北京 中国 大学读书的中学同学薛汕接济度日。此时的碧野生活极为困苦,只能吃窝头,喝自来水度日。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在此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篇作品《窑工》发表后好评如潮,也更加奠定了他走文学之路的信念。此后他又发表了《山野的故事》等系列作品。1935年,他加入了北平作家协会和进步文艺团体泡沫社、浪花社等组织。 抗战爆发后,随流亡学生到华北参加游击队和中原农村巡回演剧队。1938年在武汉出版报告文学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和《在北线》。1940年以后,先后在荆门前线、河南叶县写成《乌兰不浪的夜祭》等四个中篇。1942年秋,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文协成都分会理事,次年去重庆等地教中学。 1952年调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组,解放初,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碧野为创作战争体裁小说,冒着枪林弹雨去了朝鲜战场,采访志愿军各部门,构思一部反映我志愿军被俘人员在美国、李承晚集中营生活和斗争的小说。1953年,碧野还作为中日方面代表团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当时志愿军派出作家5人。碧野、罗烽、白朗、王西彦、严辰是中日作家协会的代表。与被美国、南朝鲜俘去的中日人民志愿军人员逐个接触交谈,了解他们在敌人集中营中的生活及思想情况。回到宿地后,就把当天了解的情况回忆记录下来,前后收集整理了30万字的材料。 1960年以后,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深入生活,写出《丹凤朝阳》等长篇。现为中国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1989年4月离休。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5月30日6时30分因病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2岁。 == 个人作品 == 碧野一生创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 千万字,出版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4部、报告文学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是一位天才与勤奋兼具的作家。他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流光溢彩,有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散文创作方面,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当 文坛独树一帜。其中,《天山景物记》、《情满青山》等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匈牙利、朝鲜语等文字,在海外广泛传播。《天山景物记》更是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影响了几代年轻人。 长篇:《肥沃的土地》、《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等;中篇小说:《奴隶的花果》、《乌兰不浪夜祭》等;短篇小说集:《流落》、《山野的故事》等;中篇小说:《奴隶的花果》、《乌兰不浪夜祭》等;小说、散文集:《幸福的人》、《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的风貌》、《月亮湖》等;游记:《天山南北好地方》 == 大事年记 == 1935年在北平《泡沫》文艺月刊发表处女作《窑工》。 抗战爆发后,随流亡学生到华北参加游击队和中原农村巡回演剧队。 1938年在武汉出版报告文学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和《在北线》。 1939年在洛阳写成未见出版的长篇《南怀花》和《灯笼哨》等短篇。 1940年后,先后在荆门前线、河南叶县写成《乌兰不浪的夜祭》等四个中篇。 1942年秋,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文协成都分会理事,次年去重庆等地教中学。陆续写成长篇《肥沃的土地》、《风砂之恋》、《没有花的春天》、《湛蓝的海》,以及《奴隶的花果》等中短篇,使抗战后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丰产期。 1946年下半年去上海等地教中学,发表了《水阳江的沉郁》、《墙头骑士》等短篇,以及中篇《饥饿的白凤英》。 1948年春进入解放区,深入太原战役前线,写成长篇《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1952年调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组。 1954年转为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除出有描写铁路工人生活的长篇《钢铁动脉》之外,两度到新疆体验生活,以长篇《阳光灿烂照天山》和大量散文,合计百万言的瑰丽缠绵的文字,讴歌天山南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英雄的人。 1960年后,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深入生活,写出《丹凤朝阳》等长篇。 碧野小说始终保持着一个漂泊者的广阔的时空视野,和一个探索者的绚丽的艺术色彩,高山碧海,铁血柔情,无论传奇或写实,都有一种青年人的新鲜的热情。凭着这一点,他也许未能构筑起雄视文坛的丰碑,却展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绚丽多姿的人与山川的画卷。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著名作家、湖北省终身成就艺术家、中国作家协会和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华中散文学会会长、正厅级离休干部碧野,于2008年5月30日上午6时30分,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 碧野,原名黄潮洋,汉族,生于1916年2月15日,广东潮州大浦人。1934年于潮州金山中学肄业。1935年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泡沫》文艺月刊发表处女作《窑工》,继而参加泡沫社、浪花社等进步文艺组织,是浪花社主要成员之一;1936年,加入北方“左联”领导下的北平作家协会,并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救亡运动,加入民族革命先锋队;1938年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学界抗敌协会;1942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任莽原出版社总编辑,主编《莽原周刊》;1943年——1946年在重庆及綦江、巴县、江津等中学任教;1948年进入解放区,先后在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华北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1949年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1949年——1952年在中国铁路总工会工作;1952年——1953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1954年——1958年任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1959年——1960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委员;1960年调入湖北省文联工作,历任湖北省丹江口水利工程生产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等职。1989年4月离职休养。 碧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第一届委员、湖北省政协第四、六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国际笔会(巴黎)中国中心成员、华中散文学会会长、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碧野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出版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4部、报告文学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等,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碧野从事的文学创作73年,始终坚持为人民写作,为时代高歌,始终将个人的文学创作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深入前线,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劳动,创作了《南怀花》、《肥沃的土地》等一批优秀的长、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有力地鞭笞黑暗,热情地讴歌光明,生动地表现了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生活和斗争,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作家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思想敏锐性,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先后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深入新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访遍江汉平原、四川、湘西等地,创作发表了《开城前沿英雄阵地巡视》、《血肉相连》等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或歌唱时代英雄,或描绘山川之美、或展现城市新貌,格调高昂,春光明媚,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喜悦、希望和祝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誉为是用方块字绘成的时代画卷,是不分行不押韵的生活诗篇。 == 作品年表 == 1938年报告文学《太行山边》、《北方的原野》。 1939年报告文学《在北线》。 1940年报告文学集《滹沱河夜战》,写长篇小说《南怀花》,稿寄香港楼适夷,在抗战中遗失。 1942年中篇小说集《远行集》、《三次遗嘱》、《奴隶的花果》,短篇小说集《血泪》。 1943年《奴隶的花果》、《远方》。 1944年长篇小说《风砂之恋》、《肥沃的土地》。 1945年短篇小说集《流落》、《风暴的日子》,报告文学集《滹沱河夜战》。 1946年中篇小说集《奴隶的花果》、《三次遗嘱》,长篇小说《没有花的春天》。 1947年长篇小说《湛蓝的海》。 1950年短篇小说集《春天的故事》,中篇小说集《小共产党员》、《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夜航》。 1954年小说、散文集《幸福的人》。 1955年长篇小说《钢铁动脉》。 1957年散文集《我们的农场好风光》、《在哈萨克牧场》。 1958年散文集《遥远的问候》。 1959年游记《天山南北好地方》。 1960年《通向幸福的金桥》。 1961年散文集《边疆风貌》。 1963年散文集《情满青山》。 1964年散文集《月亮湖》。 1979年长篇小说《丹凤朝阳》,散文集《情满青山》。 1980年散文集《蓝色的航程》,中篇小说集《乌兰不浪的夜祭》,重版《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1981年《长江风光录》,散文集《碧野近作》。 1982年中篇小说集《红豆之思》,《碧野散文选》。 1983年回忆录《跋涉者的足迹》。 1985年散文集《竹溪》。 1986年散文集《愿与青春结伴》、《北京的早春》。 1987年长篇小说《死亡之岛》。 1990年散文集《在珠江金三角洲》。 1993年《碧野文集》(四卷)。 1995年《碧野散文选集》。 1996年《寂寞湖》。 1999年《碧野散文选集》、散文集《富春江畔》。 2004年散文集《晴光集》。 [[File:碧野5.jpg|缩略图|碧野先生]] == 作品特点 == 歌唱英雄的时代是碧野散文的主调。不论是描写山光水色,还是展示建设大业,他的作品总是格调高昂、春光明媚,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他的游记作品中的力作《天山景物记》,介绍了新疆天山的丰富物产和异彩奇情的景物,歌颂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新面貌;《山高云深处》是碧野散文的又一代表作,描写了一位赤胆忠心,为人民开拓新生活的县委书记。作者将人物心灵的刻画与景色描绘融为一体,将读者带入一个云深雾重、宛若仙山的境界之中。 碧野散文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在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中,景物只作烘托之用,而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人物服务于抒情。比喻、对仗、排比、拟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辞手段,借此来创造富有节奏感的艺术境界。他的语言生动形象、气韵飞扬、诗意盎然。 == 湖北情结 == 1961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碧野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再从北京搬家到武汉,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碧野将家安在武汉后,主动请缨,只身去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体验生活。“十里工地热气腾腾。白天群炮轰鸣,飞石穿空,烟柱冲天,变成一朵朵白云……”碧野记录着当地工人炸山的场景,创作长篇小说《丹凤朝阳》。他同建设者一道,过着“头顶油毛毡,脚踏黄土山,喝着泥巴水,睡在荒沙滩”的生活,可惜创作还没结束,“文革”就开始了。碧野四根肋骨被打断,《丹凤朝阳》因此搁浅。1977年,碧野重回丹江口。这一次,碧野在丹江口生活了一年,又到广州一段时间后,从头创作了长篇小说《丹凤朝阳》。碧野对江汉平原很熟悉,“春种秋收,水稻金黄,麦浪滔滔,棉花过头,瓜菜清香”,碧野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着荆楚大地。 1970年,五十开外的碧野和妻子被下放到仙桃毛场插队落户。碧野利用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散文。当地农民不知道这是著名作家碧野,只唤他“黄家老头”,孩子们则叫他“黄爹”。仙桃排湖,盛产莲菱,碧野尤其喜欢里面的白莲,“粉而香”。他还清楚地记得荆州一家百年饭店的故事,他在作品中回忆这家饭店的八宝饭,“用的莲子,出自排湖,甜而不腻,香而软。”至今,毛场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歇后语:“黄家老头买皮蛋——不找钱!”那一年,有个老婆婆提着一篮皮蛋赶集,半天卖不出去,碧野看着心酸,就把皮蛋全包了,给她一张10元纸币。老婆婆没钱找,他提起皮蛋就走:“不要找了!”因此流传下来这个有趣的歇后语。在江汉平原三个月,碧野写了大量散文:《月亮湖》、《红莲记》、《四望山下》等等。最后才恋恋不舍,回到丹江口。 == 晚年生活 == 建国初期,碧野在新疆建设兵团深入生活与当时的师政委和主任合影 2006年,碧野的月薪4000元,他基本不买什么东西,可对周围的人非常慷慨,住院时听说扫地的师傅家里很困难,就悄悄给他几百元钱。武汉有家报社的一名老记者想出书,但资金困难,碧野就用自己的津贴资助他。但碧野自己很节俭,夏季平时连个西瓜都舍不得买。六七年前,年岁已高的碧野很怕冷,有一年冬天太冷,他只好靠取暖器保暖。“这样,他每个月的电费要一千多元,当时他的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块钱”,其子女昨日说。很快,在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的关心下,省行管局另外为他腾出了一处装着暖气的住所。但碧野老人不肯搬进去,说:我自己有住房,不好再占一套住房。 2008年元月初,碧野第一次因为肺炎引起心衰竭住进了武大中南医院。5月12日地震那天,碧野浑身发软,血色素只有4克(正常人的学血色素为14克),但还是很清醒。医生说:正常人包括中青年血色素在6克时,就要昏迷过去。碧野老人的血色素只有4克精神还这么好,真是奇迹。5月27日,碧野又突发脑溢血,病情进一步加重,最终医治无效逝世。记者昨日前往该院采访,医护人员说:碧野病重期间,其家属和他本人尽量不麻烦医护人员,住院后期主要是其子女在身边照顾。 == 人物评价 == 碧野一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对生活、对文学事业无限热爱。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积极投身中国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他长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伟大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美好心灵的优秀作品,是一位人民喜爱的作家;他爱惜人才,关心青年作家成长,扶持青年作家创作,是湖北几代作家有口皆碑的良师益友;他作风清廉,品德高尚,是深受同志们尊敬和爱戴的长者、朋友。 碧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献身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生,是在文学艺术上,上下求索、永不懈怠的一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繁荣湖北文学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方方回忆说,1985年前后因为要拍摄姚雪垠、徐迟和碧野三老的专题片,她几乎通读了碧野的所有作品,也多次采访了他本人。在她眼中,“碧老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性格也非常温和的人。他看所有的东西都用一种非常美好的目光。尤其对年轻人对儿童,他的脸上经常有一种特别的慈爱。开始我有些疑惑,甚至难以理解为什么所有的事情到了他那儿全都变得那么美好。但在了解了他的经历以及读了他的作品之后,我才开始有些懂得了碧老。那就是碧老在少年时代吃过太多的苦——他是我认识的作家中,少年时代生活最惨的一个。这些成长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后来的生活,与他年少时,无论怎么相比都已是十分美好。所以,他对生活都抱着一种感激的心情。” == 其它介绍 == 作家碧野去世 代表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其作品《七月上天山》也入小学语文课本 著名作家碧野的追悼仪式在武昌举行,“肥沃土地,耕耘七十岁月,收获丰硕人生花与果,斯人远去!天山景物,哺育万千学子,铸造璀璨艺术美和真,精神长存!”吊唁大厅,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先霈教授撰写的巨幅挽联十分醒目,这副挽联也是对碧野人生长路的高度概括。2008年5月30日,92岁的著名作家碧野在武汉逝世,身后留下《天山景物记》等上千万字的作品。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个人博客上回忆与他的交往,称这是湖北文坛的一大损失。 碧野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自1935年发表处女作《窑工》以来,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和散文集《月亮湖》、《情满青山》、《天山景物记》等。1986年,湖北省召开姚雪垠、徐迟和碧野三人的创作讨论会,曾轰动文坛,从此这三人被推为湖北文坛“三老”。 方方当选为湖北省作协主席时,特地登门拜访了碧野。她回忆说,“碧老很高兴,反复说,你当主席,我太高兴了。他们问我谁来当主席比较好,我说就方方合适。又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当,但还是要为大家服务。”对于湖北文坛“三老”中,姚雪垠、徐迟和碧野都陆续去世,方方直言,“对于湖北文学来说,碧老的去世,当然是一大损失。虽然碧老因身体缘故,近年写作很少,但他的存在,对于湖北文坛来说,就是一股精神力量在那里。”<ref>{{cite news|url=http://cul.shangdu.com/people/20080721-1069/index.shtml|title=作家碧野去世 代表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ref>  参考资料:
1,8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