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99
次編輯
變更
新条目
[[File:Dc761849c5fa479daa5874009e376a86.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20/dc761849c5fa479daa5874009e376a86.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54859160_166394 图片来自于搜狐网]]]
'''《石虎胡同七号》'''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诗歌。
北京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有座王府似的宅子,古树参天。这座宅子有名,里面住过西南王吴三桂和清代名臣裘曰修;也有人说这宅子闹鬼,是当年北京城有名的凶宅;后来,梁启超把松坡图书馆专藏西文图书的分馆办在这里。徐志摩回国以后,便进来当了英文干事,并将其间的一处房屋作为自己的居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石虎胡同七号
创作年代:民国时期
作者:徐志摩
作品体裁:诗歌
==诗化的生活==
《石虎胡同七号》,徐志摩诗作中的名篇。藤娘、棠姑、槐翁、黄狗,映着他的天真本性。那道“依稀的梦景”,正是他理想中的静谧恬宁。这里远离人情纷扰,洋溢诗趣无限,清澈秀逸一如他心中的康桥。一首诗,便将一座城移植到这里。徐志摩带着他的康桥情结,在这座小园里滋养着他“诗化的生活”与希望。没过多久,松坡图书馆为了节省经费,出售了石虎胡同七号。为了延续新月社的活动,
==相关简介==
“他(徐志摩)那门前挂着‘新月社’牌子的寓所,石虎胡同七号,是因为他曾经在这里接待过《新月集》的作者——印度老诗人泰戈尔……”
徐志摩办起了“新月社俱乐部”。也正是此时,新月社作为一个团体,才真正成形。“聚餐会”时期,大家轮流坐庄,活动没有固定场所;当初的“新月社”看起来,也只是名称,组织显然还未定形。现在,新月社同仁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位于松树胡同七号的“新月社俱乐部”。
==作品原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怀任团团的柿掌绸缪,
百尺的槐翁,在微风中俯身将棠姑抱搂,
黄狗在篱边,守候睡熟的珀儿,它的小友
小雀儿新制求婚的艳曲,在媚唱无休——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
小蛙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
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
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奈何在暴雨时,雨槌下捣烂鲜红无数,
奈何在新秋时,未凋的青叶惆怅地辞树,
奈何在深夜里,月儿乘云艇归去,西墙已度,
远巷薤露的乐音,一阵阵被冷风吹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雨后的黄昏,满院只美荫,清香与凉风,
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
一斤,两斤,杯底喝尽,满怀酒欢,满面酒红,
连珠的笑响中,浮沉着神仙似的酒翁——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注: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是北京松坡图书馆,专藏外文书籍之处。徐志摩曾在此工作过。
==作品赏析==
如果说,那脱尽尘埃、清澈秀逸的 康桥,是诗人在异国的“楼高车快”的现代生活之外找寻的一块精神净土,那么,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则是诗人在风雨摇荡的故国古都觅到的一块生存绿洲。这里“滋生”着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诗化生活”: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冷漠,只有温情和友爱;没有外面世界的喧闹与繁杂,这是一个宁静的和谐的世界,灵魂能够得以憩息;诗人可以轻轻地叹息,抒遣善感的忧伤,可以暂时忘却荣辱得失,沉浸在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中。它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宁静、温馨、和谐,洋溢着无限的诗趣。诗人在“石虎胡同七号”寄寓着他的理想人生——“诗化生活”。 《石虎胡同七号》一诗用 拟喻手法写成。诗的第一节,诗人把自己的意趣赋予小园庭的一景一物,不仅把它们拟人化——“藤娘”、“槐翁”、“棠姑”,还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神态、动作——“善笑”、“绸缪”、“抱搂”、“守候”、“媚唱”;他写它们间的情意,写它们和睦融洽得像一个家庭,使整个小园庭洋溢着欢愉的气氛,充满着 生机盎然的诗趣。对温情和友爱的歌吟,是徐志摩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诗人曾在一篇诗中歌吟过“人生至宝是情爱交感”。诗人所 渴慕的“诗化生活”是不能没有爱意和温情的,这是他的人生信仰,是他所追求和向往的 人生境界。诗的第二节,诗人给读者描绘了另一幅生活情境。不同于前一节的欢愉气氛,这一节描绘的是一幅幽深静谧的雨后情景,一切都那么默契,那么恬适,灵魂不再在喧闹摇荡的风雨声中惊悸不宁,而是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大雨后的和平宁静。这不是现实中的生活情境,而是小园庭所淡描的“依稀的梦景”,是理想的“幻象”。这“依稀的梦景”其实正寄寓着诗人所憧憬的理想生活,即希冀在孤独和焦虑的现代生活之外寻得静谧恬宁的处所,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同样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诗的第三节与其它几节有所不同,它不是对一种生活景象或自然景致的描绘,它表现的是一种善感的情怀、感伤惆怅的思绪,可以说,这是诗人情感心灵世界的披露。为一片落花、一片落叶而伤心叹息;在夜深人静时,看着天上的月儿西斜滑落,听着从远处被冷风吹来的乐音,淡淡地品味内心的孤独、寂静和凄冷。这种情怀、这种心境,不是一般整日介为生计忙碌奔波的人而有的。清静幽美的小园庭,不仅成为诗人寄托情思、坦露内心情感的小天地,它还是一块能让人解脱人生羁绊、偿还人的天真和本性的“快乐之地”,诗的第四节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充满着爽朗尽情的欢笑,洋溢着率性天真、忘乎所以的快乐的生活画面。至此,《石虎胡同七号》一诗,给读者描绘了四幅富有诗趣的生活情境,从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诗人所谓的理想人生——“诗化生活”,还可以看到一位超然物外,追求宁静、和谐、性灵生活的诗人的形象。
徐志摩诗歌有一特色,即他喜欢用“开门见山”式的起句,定下全诗的基调和氛围。《石虎胡同七号》这首诗,诗起句“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种独特的诗歌语境和叙述语调中:诗人赋予小园庭以人的性格和情感,用富有诗意的、童话般的语言叙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叙述语调是舒缓、柔婉的。基于这种语境和语调,诗的每一节采用大致相同的句法和章法,押大致相同的韵,形式结构整齐有规律,只是规律中又灵活多变。综观全诗,诗人不是平面地去描绘一种画面或营造一种氛围,而是截取日常生活的几幅剪影,描绘四种不同的情境,这些不同的情境由于被置于共同的诗歌语境和叙述语调中,就成功地构成了一幅小园庭立体的画面,具有工笔描绘与光色感应相结合的效果。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ref>[https://www.sohu.com/a/354859160_166394 民国民国,再无徐志摩。]</ref>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ref>[https://www.sohu.com/a/217370203_765910 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随遇自有乐土 ]</ref>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ref>[https://www.sohu.com/a/418986061_120767386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穷困潦倒,每月只靠张幼仪接济,为何这么惨?]</ref>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ref>[https://www.vipyl.com/article/140/307090.html 徐志摩经典的语录大全]</ref>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新华网评)。<ref>[https://www.sohu.com/a/429026412_120900450 林徽因为何没有选择徐志摩 ]</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
'''《石虎胡同七号》'''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诗歌。
北京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有座王府似的宅子,古树参天。这座宅子有名,里面住过西南王吴三桂和清代名臣裘曰修;也有人说这宅子闹鬼,是当年北京城有名的凶宅;后来,梁启超把松坡图书馆专藏西文图书的分馆办在这里。徐志摩回国以后,便进来当了英文干事,并将其间的一处房屋作为自己的居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石虎胡同七号
创作年代:民国时期
作者:徐志摩
作品体裁:诗歌
==诗化的生活==
《石虎胡同七号》,徐志摩诗作中的名篇。藤娘、棠姑、槐翁、黄狗,映着他的天真本性。那道“依稀的梦景”,正是他理想中的静谧恬宁。这里远离人情纷扰,洋溢诗趣无限,清澈秀逸一如他心中的康桥。一首诗,便将一座城移植到这里。徐志摩带着他的康桥情结,在这座小园里滋养着他“诗化的生活”与希望。没过多久,松坡图书馆为了节省经费,出售了石虎胡同七号。为了延续新月社的活动,
==相关简介==
“他(徐志摩)那门前挂着‘新月社’牌子的寓所,石虎胡同七号,是因为他曾经在这里接待过《新月集》的作者——印度老诗人泰戈尔……”
徐志摩办起了“新月社俱乐部”。也正是此时,新月社作为一个团体,才真正成形。“聚餐会”时期,大家轮流坐庄,活动没有固定场所;当初的“新月社”看起来,也只是名称,组织显然还未定形。现在,新月社同仁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位于松树胡同七号的“新月社俱乐部”。
==作品原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怀任团团的柿掌绸缪,
百尺的槐翁,在微风中俯身将棠姑抱搂,
黄狗在篱边,守候睡熟的珀儿,它的小友
小雀儿新制求婚的艳曲,在媚唱无休——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
小蛙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
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
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奈何在暴雨时,雨槌下捣烂鲜红无数,
奈何在新秋时,未凋的青叶惆怅地辞树,
奈何在深夜里,月儿乘云艇归去,西墙已度,
远巷薤露的乐音,一阵阵被冷风吹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雨后的黄昏,满院只美荫,清香与凉风,
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
一斤,两斤,杯底喝尽,满怀酒欢,满面酒红,
连珠的笑响中,浮沉着神仙似的酒翁——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注: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是北京松坡图书馆,专藏外文书籍之处。徐志摩曾在此工作过。
==作品赏析==
如果说,那脱尽尘埃、清澈秀逸的 康桥,是诗人在异国的“楼高车快”的现代生活之外找寻的一块精神净土,那么,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则是诗人在风雨摇荡的故国古都觅到的一块生存绿洲。这里“滋生”着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诗化生活”: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冷漠,只有温情和友爱;没有外面世界的喧闹与繁杂,这是一个宁静的和谐的世界,灵魂能够得以憩息;诗人可以轻轻地叹息,抒遣善感的忧伤,可以暂时忘却荣辱得失,沉浸在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中。它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宁静、温馨、和谐,洋溢着无限的诗趣。诗人在“石虎胡同七号”寄寓着他的理想人生——“诗化生活”。 《石虎胡同七号》一诗用 拟喻手法写成。诗的第一节,诗人把自己的意趣赋予小园庭的一景一物,不仅把它们拟人化——“藤娘”、“槐翁”、“棠姑”,还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神态、动作——“善笑”、“绸缪”、“抱搂”、“守候”、“媚唱”;他写它们间的情意,写它们和睦融洽得像一个家庭,使整个小园庭洋溢着欢愉的气氛,充满着 生机盎然的诗趣。对温情和友爱的歌吟,是徐志摩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诗人曾在一篇诗中歌吟过“人生至宝是情爱交感”。诗人所 渴慕的“诗化生活”是不能没有爱意和温情的,这是他的人生信仰,是他所追求和向往的 人生境界。诗的第二节,诗人给读者描绘了另一幅生活情境。不同于前一节的欢愉气氛,这一节描绘的是一幅幽深静谧的雨后情景,一切都那么默契,那么恬适,灵魂不再在喧闹摇荡的风雨声中惊悸不宁,而是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大雨后的和平宁静。这不是现实中的生活情境,而是小园庭所淡描的“依稀的梦景”,是理想的“幻象”。这“依稀的梦景”其实正寄寓着诗人所憧憬的理想生活,即希冀在孤独和焦虑的现代生活之外寻得静谧恬宁的处所,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同样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诗的第三节与其它几节有所不同,它不是对一种生活景象或自然景致的描绘,它表现的是一种善感的情怀、感伤惆怅的思绪,可以说,这是诗人情感心灵世界的披露。为一片落花、一片落叶而伤心叹息;在夜深人静时,看着天上的月儿西斜滑落,听着从远处被冷风吹来的乐音,淡淡地品味内心的孤独、寂静和凄冷。这种情怀、这种心境,不是一般整日介为生计忙碌奔波的人而有的。清静幽美的小园庭,不仅成为诗人寄托情思、坦露内心情感的小天地,它还是一块能让人解脱人生羁绊、偿还人的天真和本性的“快乐之地”,诗的第四节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充满着爽朗尽情的欢笑,洋溢着率性天真、忘乎所以的快乐的生活画面。至此,《石虎胡同七号》一诗,给读者描绘了四幅富有诗趣的生活情境,从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诗人所谓的理想人生——“诗化生活”,还可以看到一位超然物外,追求宁静、和谐、性灵生活的诗人的形象。
徐志摩诗歌有一特色,即他喜欢用“开门见山”式的起句,定下全诗的基调和氛围。《石虎胡同七号》这首诗,诗起句“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种独特的诗歌语境和叙述语调中:诗人赋予小园庭以人的性格和情感,用富有诗意的、童话般的语言叙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叙述语调是舒缓、柔婉的。基于这种语境和语调,诗的每一节采用大致相同的句法和章法,押大致相同的韵,形式结构整齐有规律,只是规律中又灵活多变。综观全诗,诗人不是平面地去描绘一种画面或营造一种氛围,而是截取日常生活的几幅剪影,描绘四种不同的情境,这些不同的情境由于被置于共同的诗歌语境和叙述语调中,就成功地构成了一幅小园庭立体的画面,具有工笔描绘与光色感应相结合的效果。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ref>[https://www.sohu.com/a/354859160_166394 民国民国,再无徐志摩。]</ref>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ref>[https://www.sohu.com/a/217370203_765910 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随遇自有乐土 ]</ref>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ref>[https://www.sohu.com/a/418986061_120767386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穷困潦倒,每月只靠张幼仪接济,为何这么惨?]</ref>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ref>[https://www.vipyl.com/article/140/307090.html 徐志摩经典的语录大全]</ref>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新华网评)。<ref>[https://www.sohu.com/a/429026412_120900450 林徽因为何没有选择徐志摩 ]</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