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鸿声

增加 9,86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鸿声|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cache.cjmx.com/star/201609/20160929211939793.jpg 原图链接] [https://star.cjmx.com/201609/1182431.shtml 来自明星网]]]| 图像说明 = |center| 出生日期 = 1963年 | 出生地点 = 中国香港 | 国籍 = 中国| 职业 = 作家| 知名作品 =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br> 大时代 <br> 万家传说 <br> 家有娇妻}} ==人物简介==<p style="text-indent:2em;"><big>''' 张鸿声 '''</big> ,现任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优秀专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省部级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 [[ 中国作家协会 ]] 会员, [[ 教育部 ]] 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 理事,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 理事, [[ 中国鲁迅研究会 ]] 理事。</p>==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1949-1976)》 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主持《北京文学的旅游创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007-2010年) 国家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守望与重塑: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实践、体制与历史观》 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省级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格局》、《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未来河南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上海十七年文学研究》(2008) 第42批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十七年中国城市文学研究》(2007) 《守望与重塑:当代历史文学实践、体制与历史观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2006) 《十七年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十一五211重点项目(2010-2011) ==科研成果=='''论著与教材'''1、《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初版,2009年再版; 2、《中国新文学的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 3、《河南老城市·老开封》(文化史著作,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河南文学史(当代卷)》(主编、合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经典河南·名城》(合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 6、主编《新人文:语言与文学研究》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 7、《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主编文化史著作《河南老城市》丛书五种:《河南老城市 老开封》,《河南老城市 老安阳》《河南老城市 老南阳》,《河南老城市 老洛阳》,《河南老城市 老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9.《北京文学地图》(主编,合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10、《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1、《语言文学前沿》(第一辑,第二辑,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1年。 12、《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合著,编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折叠论文1、《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文艺报》2004.10.24; 2、《时间状态与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 3、《奥尼尔与曹禺悲剧观念比较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6; 4、《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文学评论》2005 .4,《新华文摘》2005.10摘要; 6、《当代文学中日常性叙事的消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 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12全文转载; 7、《文化的缺失-当代城市小说论略》,《理论与创作》2005. 4 8、《时态呈现与历史观的表达》,《福建论坛》2006 .4 9、《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文艺报》2004 .10.24 10、《现代文学史叙述中的记忆与遗忘》,《文艺报》2004.12.28 11、《在理想光芒的照耀下》,《文艺报》2005.1.27 12、《大运河与刘绍棠》,《文艺报》2005.4.14 13、《文学不能缺少道德感》,《文艺报》2006.7.28 14、《启蒙的坚执与变异》,《江汉论坛》2006.6 15、《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城市身份叙述》,《上海文化》2006.5,《人大复印资料 文化研究》2007.1全文转载 16、《批判<我们夫妇之间>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5.3 17、《茅盾小说的乡土想象》,《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 18、《中国的公共领域及其他》,《首都师大学报》2006.6 19、《女性生存的新与旧之间》,《华文文学》2005.5 20、《早期海派的空间想象》,《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一卷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1、《"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研究》,《文学评论》2007.1,《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7年4月26日转摘; 22、《"新上海"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上海文化》2007.1 23、《茅盾的上海想象》,《中国左翼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24、《中原文化与河南当代文学》,《光明日报》2007.4.5 25、《1950-1970年代上海城市政治身份的叙述》,《上海师大学报》2007.2,《新华文摘》2007年12期转载; 26、《一种新的艺术与文化现象》,《艺术》杂志2007.2 27、《从启蒙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郑州大学学报》2007.4;《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11期全文转载; 28、《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文艺争鸣》2007年10期; 29、《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想象》,《学术论坛》2007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5期全文转载; 30、《现代与乡土》,《光明日报》2007年9月16日; 31、《大众文艺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7年11月5日; 32、《文化传播的民族性与民族使命》,《文艺报》2007年9月15日; 33、《中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河南文学》,《中原论剑-第二届华文文学论坛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4、《道家文化与豫东道情戏》,《文艺争鸣》2008年3期; 35、《晚清文学的上海叙述》,《学术论坛》2009年1期; 36、《海派文学的小叙事传统》,《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1期; 37、《红楼梦的连环图画作品》,《红楼梦学刊》2008年3期; 38、《周氏兄弟的戏剧观与戏剧家齐如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6期; 39、《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光明日报》年月日; 40、《赛金花故事的性别想像》,《上海文化》2008年4期; 41、《新文学初期上海城市现代性表达中的日本因素》,《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期; 42、《论<上海的早晨>》,《文艺争鸣》2009年4期。 43、《城市的公共性想像与日常性的消失》,《学术月刊》2009年3期。 44、《城市性的延续与现代性的建立――老舍话剧中的"新北京"》,《福建论坛》2009年6期; 45、《新感觉派小说人物的符码特征》,《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4期; 46、《城市空间与"革命史"的政治意义――"十七年"影、剧中的外滩与南京路》,《当代电影》2009年6期; 47、《世俗的现代性--论柏杨创作的品格》,《华文文学》2009年2期; 48、《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扬子江评论》2009年5期; 49、《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对"十七年"与"文革"上海文学的一种考察》,《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与人文阐释》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50、《一本书与一个红色报人的一生》,《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11日; 51、《红色经典与宏大叙事》,《光明日报》2009年12月5日; 52、《十七年与文革时期文学中上海的城市空间叙述》,《文学评论》2010年2期; 53、《乡土写作的可能性》,《光明日报》2010年7月1日; 54、《女性生存的新与旧之间》,《美华文学》2010年春季号; 55、《学科的整体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南师大学报》2010年三期; 56、《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文艺报》2010年7月7日; 57、《对待文学经典应有的态度》,《文艺报》2010年4月14日; 58、<从启蒙到革命:创造社和左翼对于城市现代性的不同选择>,韩国Th Journal Of Humanities 2007.8 59、《公共领域、绅商社会与国家性》,《东亚汉学回顾与展望》(日本长崎中国学会会刊)2010年7月; 60、《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现代文人笔下的北京(上)》,《扬子江评论》2010年5期。 61、《先飞与执着-我的城市文学研究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7日。 62、《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现代文人笔下的北京(下)》,《扬子江评论》2010年6期。 63、《城市人民公社与文学中的女性独立主题-以茹志鹃大跃进时代小说为例》,《南方文坛》2011年3期; 64、《当代山寨文化解读》,《艺术百家》2011年2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3期转载; 65、《关于杂志编辑理念之争-以<新潮>与<东方杂志>为例》,《中国出版》2011年4期下,《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4期全文转载; 66、《十七年与文革城市文学中的工业伦理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3期; 67、《何其芳藏红楼梦版本考证批语辑录》,《红楼梦学刊》2011年3期; 68、《近代上海城市形象的讨论与传布》,《现代传播》2011年4期; 69、《城市资产阶级文化遗存的人格化表现》,《城市文化评论》2011年6月; 70、《何其芳藏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6期[1]==参考文献==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