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8
次編輯
變更
道德经·没身不殆
,categorg:+230
==《没身不殆》==
是创作于西周的一篇文言文文章,出自李耳名著[[《道德经》]]。
作品名称 [[道德经]]·[[没身不殆]]创作年代[[西周]]作品出处 道德经 作 者 [[李耳]].
[[File:U=4290974267,6138954&fm=26&gp=0.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14e251f95cad1c82c11e4fe7e3e6709c83d514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14e251f95cad1c82c11e4fe7e3e6709c83d514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作者==
[[李耳]](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量达到虚无的状态,老实地静守着。看到万物一起发作,我以此观察事物的往复变化。事物如芸草一样生生死死、死而复生,都还要回归它的根本。归根就安静下来了,安静下来就可以恢复生命。生死命运的往复变化也是常理,知道这是常理不遂人愿就明智。不知这是常理,不可违而为之,必遭不幸。知常理规律则能从容应对,适宜从容能有功绩,集功累德乃能保全性命,全身养命乃能享天地自然之福,天然就是道,遵道而行就能持久,一点也不会给身命带来危害。
==导读==
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到“[[观复]]”。宇宙从始点运行到每一个“我”的整体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根我]]”;而每一个“我”反溯至宇宙始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我根]]”。轨迹“我根”与轨迹“根我”若能够重合起来就可以说达到了“[[观复]]”的目标。如果人能在逻辑上完成“我根”的轨迹,又能够再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根我”的轨迹,就可以叫作“[[复命]]”。“命”指的是宇宙的“根我”的轨迹,也可以称之为“[[始终]]”的轨迹。宇宙的运行在逻辑上就只有“始终”(命)一种方向。然而,人的逻辑却可以在“始终”的轨迹上反反复复。如此反复不但能使人找到宇宙始点,还能最终认识到宇宙整体的情状。宇宙整体可以用“道”字来统称,这个“道”字也可以用其它字来作“等量代换”,即有:常﹦容﹦公﹦全﹦天﹦道﹦久。
==出处==
《没身不殆》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h0848dq0mwn | 560 | 390 | qq }}
categorg:+230
是创作于西周的一篇文言文文章,出自李耳名著[[《道德经》]]。
作品名称 [[道德经]]·[[没身不殆]]创作年代[[西周]]作品出处 道德经 作 者 [[李耳]].
[[File:U=4290974267,6138954&fm=26&gp=0.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14e251f95cad1c82c11e4fe7e3e6709c83d514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14e251f95cad1c82c11e4fe7e3e6709c83d514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作者==
[[李耳]](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量达到虚无的状态,老实地静守着。看到万物一起发作,我以此观察事物的往复变化。事物如芸草一样生生死死、死而复生,都还要回归它的根本。归根就安静下来了,安静下来就可以恢复生命。生死命运的往复变化也是常理,知道这是常理不遂人愿就明智。不知这是常理,不可违而为之,必遭不幸。知常理规律则能从容应对,适宜从容能有功绩,集功累德乃能保全性命,全身养命乃能享天地自然之福,天然就是道,遵道而行就能持久,一点也不会给身命带来危害。
==导读==
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到“[[观复]]”。宇宙从始点运行到每一个“我”的整体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根我]]”;而每一个“我”反溯至宇宙始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我根]]”。轨迹“我根”与轨迹“根我”若能够重合起来就可以说达到了“[[观复]]”的目标。如果人能在逻辑上完成“我根”的轨迹,又能够再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根我”的轨迹,就可以叫作“[[复命]]”。“命”指的是宇宙的“根我”的轨迹,也可以称之为“[[始终]]”的轨迹。宇宙的运行在逻辑上就只有“始终”(命)一种方向。然而,人的逻辑却可以在“始终”的轨迹上反反复复。如此反复不但能使人找到宇宙始点,还能最终认识到宇宙整体的情状。宇宙整体可以用“道”字来统称,这个“道”字也可以用其它字来作“等量代换”,即有:常﹦容﹦公﹦全﹦天﹦道﹦久。
==出处==
《没身不殆》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h0848dq0mwn | 560 | 390 | qq }}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