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山镇

增加 17,16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米山镇'''位于文登市西郊,镇政府驻横口村。现辖44个村,0.97万户,2.43万人,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8公顷,素有“…”

'''米山镇'''位于文登市西郊,镇政府驻横口村。现辖44个村,0.97万户,2.43万人,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8公顷,素有“稻米堆成山”的美誉。清末,属迎仙都二、三、七、八里和管山都六、七里。1930年,属第三区。1941年12月,属文西县长山区,后改名特秀区。1956年,分属文登县文城、葛家、虎山、宋村各区。1958年末,分属葛家和宋村人民公社。1962年5月,置米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设米山乡。1989年3月,改称米山镇。<ref>[https://baike.so.com/doc/2384546-2521399.html 米山镇] </ref>

==简介==

米山镇位于文登区西部。东北、东和东南依次与苘山镇黄岚、文登市区和宋村镇接壤,西南和西部与泽头镇

和葛家镇为邻,西北部隔米山水库与界石镇相望。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2.49万人。辖米山、新发庄、下铺子、草场、黑石屯、[[范家屯]]、[[西古场]]、[[东古场]]、[[中古场]]、[[南古场]]、南崮头、新上庄、新福庄、西下庄、长 、曲家庵(曲家庵、前曲家庵)、垛夼、横口、东下庄、西铺头、东铺头、岭上、长山、南郑格庄、北郑格庄、鸭子夼、南庄、老埠、西石硼、东石硼、后山后、 北头、姜格庄、小、陈家屯、郭格庄、西山后、中山后、东山后、大 、佛东夼、山西头、大山前、小山前4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镇政府驻横口村北,距市区10千米。地处丘陵,北高南低。309国道和桃(村)威(海)铁路横穿境内。中部特秀山和米山水库为著名风景区。

==历史沿革==

米山,原名“蜜山”,位居母猪河西畔,相传明清以前,山上多野生蜜蜂,蜂蜜颇丰,故名“蜜山”

米山镇。另据世代口传,母猪河东岸横口村北有一土耩名“麺耩”,与“蜜山”隔水相望,取“米麺成山”之意,故将“蜜山”更名为“米山”,象征母猪河两岸为米麺之乡、富饶之地。清末属迎仙都二、三、七、八里和管山都六、七里。1930年属第三区。1941年12月属文西县长山区,后改名特秀区。1956年分属文登县文城、葛家、虎山、宋村各区。1958年末,分属葛家和宋村公社。1962年5月设立米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1989年12月撤乡建镇。1990年末,面积84.5平方千米,人口9968户、30849人,其中乡村9778户、30216人,辖米山、新发庄、下铺子、草场、黑石屯、范家屯、西古场、东古场、中古场、南古场、南崮头、新上庄、新福庄、西下庄、长坓、曲家庵、垛夼、横口、东下庄、西铺头、东铺头、岭上、长山、南郑格庄、北郑格庄、鸭子夼、坓南庄、老埠、西石硼、东石硼、后山后、坓北头、姜格庄、陈家屯、郭格庄、西山后、中山后、东山后、大坓、佛东夼、山西头、大山前、小山前等4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

==由来==

米山,原名“蜜山”,位于母猪河西畔,方圆1800米,海拔129米,面积34万平方米。相传明清以前山上多野生蜜蜂,蜂蜜颇丰,故名“蜜山”。另据世代口传,母猪河东岸横口村北有一土 名“面 ”,与“蜜山”隔水相望,取“米面成山”之意,故将“蜜山”更名为“米山”,象征母猪河两岸为米面之乡,富饶之地。境内米山水库,是一座兼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水利发电为一体的大(二)型水库,担负威海、文登两市百余万人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是南水北调的东线枢纽工程。

==古迹==

南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位于米山镇 南庄村西北约400米处,属丘陵半坡地。发现于1984年,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呈圆形,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遗址南半部分已改造成梯田,大部分被破坏,文化层较薄,多为地表残片陶器,大多失去棱角。北部大部分还保存较好,顶部地貌保持完好,地表少见遗物和遗迹。遗址中部东段有一水冲断崖,高约2米,其中1米左右为黄褐土层,内含少量陶片和红烧土块。黄褐色土层下面是50厘米左右的灰褐色土层,内含陶片、红烧土块较多,并有大量石器。再下一层是流沙层,流沙层下是原始土层和酥土层。遗址北部只在部分水沟中见到部分红烧土,地表未见遗物遗迹,很难划清边缘。采集的标本文物主要有石斧、石锤、石磨棒以及鼎足、器把手、盆口、鼎口等陶器和陶片,陶器、陶片多为夹沙红陶,部分为夹沙褐陶和夹沙黑陶。从采集的石器和陶器、陶片的标本看,石器较粗糙,陶器多为泥条盘组制陶,分析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

长学山书院遗址位于今米山镇长山村东北。长学山书院,原名康成讲堂,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创办于延熹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1941年夏毁于战火,今遗址虽在,仅存残基青砖。据村中八旬老人回忆,原书院占地面积10余亩,三进院落,曾是当地的庙堂和书堂。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占为据点,被抗日军民焚毁。庭前两棵胸径逾米的古银杏树毁于“文革”初期“破四旧”运动。

长山将军古墓遗址位于米山镇长山村。2006年5月20日,米山镇长山村村民在铺设自来水管道时,出土了元中期征东招讨使、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刁通的4块残石碑。经文登市文物管理部门现场鉴定,墓碑对研究刁通生平及当地历史沿革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这4块墓碑,长约1.1米,宽约0.3米,厚约0.2米,除有明显的横断痕迹外,纵向亦被完全劈开,但碑面上的文字清晰可辨。在一块石碑上,断断续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述之公讳通,字叔达,文登长孝山阳人也,世以农业为生”等。据村中知情者说,完整的石碑起初安置在村北的刁家坟地里,“文革”期间被劈成多块,后被村民铺街,日久便沉没于地下。

刁氏在长山村势力很大。刁氏墓地占地面积超过40亩,至今墓地遗址随处可见风化的石师、石狗、石龟以及石椁等。在杂草丛生的地堰上还能找到一些局部的龙纹石刻。墓地南有石坊,甬道两侧依次是石狗、石狮和石人,刁通墓前竖立两通大理石石碑,碑体正反两面均有字。墓碑后面是刁家坟墓。圣旨碑碑头高80厘米、宽60厘米、厚22厘米,碑头周边有双龙盘护的石雕,中间正反两面刻有字体不同的“圣旨”二字。雕刻工艺细致入微,精巧别致,纹路层次分明,凸现古朴风韵。该碑头原在刁通墓地,后存放于该村学校,现被文登文物所收藏。

老埠古墓群位于米山镇老埠村西北约1000米处。发现于1984年,当地群众称之为石坟子 。墓地处于丘陵东坡近下脚,可见墓区南北约78米,东西46米,总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现为一片刺槐林,西为丘陵梯田,墓地后一条季节性河流由东向北饶丘陵顺流而下。

墓地可见墓葬11处,其中石墓8处,砖墓3处。石墓为圆球形塔式,地面上球形因年代久远,全部倒塌,乱石遍地,如今只见圆形的墓基,直径为1.5米至1.8米。所用石料为麻砂石,大多风化,但弧形的制作工艺仍清晰可见。其中一处石墓已露出底下墓石墓穴。墓穴由四大块石板砌成,底宽上敛,纵切面为梯形,上压一块大石为盖。砖墓的地上建筑与石墓的墓穴形状相似,墓顶的球形建筑已倒塌,只剩下60厘米高的墓基。墓基呈八角形,每角面长70厘米,分砌成两个对称的砖框,框中是一块带有花纹图案的方砖。墓砖的规格为长28厘米、宽12厘米、厚4厘米,填砌料为白石灰膏。因砖墓地下部分保存完好,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据当地群众介绍,墓区内墓数很多,1958年曾扒掉了七八个石墓,墓中的土又黑又湿,黏度很大,没有扒到底就放弃了。在紧挨墓地的东南面,有一个大墓冢,很气派,有石人,石马,石羊。土堆早已平掉,现在只有一个略高于地面的丘台,直径约16米。据文登文物资料记载,该地为元代古墓群。<ref>[https://baike.sogou.com/v64252610.htm?fromTitle=%E6%B2%99%E5%A4%B4%E6%9D%91 米山镇] </ref>

==所辖村简介==

横口 明万历时,孙姓由今环翠区羊亭来母猪河东岸渡口立村。404户。

新发庄 明中期,吕姓自今荣成市罗须头来居,取吉祥意称新发庄。151户。

下铺子 明万历时,赵姓自窦家头来低洼处搭草铺栖身。1959年为建米山水库,村东移1.5公里。140户。

草场 清康熙时,鞠姓濒母猪河草地立村。1959年为建米山小库,村东移0.5公里。233户。

黑石屯 清乾隆时,李姓自文城来黑色巨石之北立村。1959年为建米山水库,村东移0.5公里。88户。

范家屯 明末,范姓自范家店来居。98户。

古场4村 明末,陈、宋、侯、毕4姓来废弃的谷(古)场附近立村,以方位称

东古场,南古场,西古场,中古场,分别为130户、345户、210户、55户。

南崮头 元朝天统时,赵姓自窦家头来崮头集之南立村。1959年为建米山水库,西南崮头移入100余户,共135户。

东下庄 明末,王姓由斥山来西下庄东建村。185户。

新福庄 清乾隆时,吴姓自西下庄来居,初称新庄。1959年为建米山水库,村北移0.5公里。1981年改今名。62户。

新上庄与西下庄 明中期,吴姓自宋村来凤凰屯西低洼处立村,称西下庄。1958年冬修米山水库迁村于耩顶,改名新上庄。1961年部分村民南迁重建西下庄。分别为153户、97户。

长耩  清道光时,徐姓由县西寨来守山林,称徐家庵。后附近又建王家庵、吴家庵。1944年合一,以地势称长耩。136户。

曲家庵 清乾隆时,曲姓自青龙夼来山前后各立一庵,民国初合为曲家庵。200户。

垛夼 清光绪十一年,丛姓自后山后来草夼隐居躲债,称躲夼,演作垛夼。1959年为建米山水库,西南崮头移入120户,共150户。

米山 明隆庆时, 隋姓由栖霞蛇窝泊来密山之阳立村。清末写作米山。295户。

西铺头 明末,姜姓由徐格庄来土堡之北立村,称堡(铺)子后。清初称今名。200户。

东铺头 明末,毕姓自毕家林来幞头山(今称后墩)之南立村。409户。

岭上 元延 (正文第53页)时,宫姓来山岭上立村。150户。

长山 唐初,刁姓居长山之阳,称长山刁家。明时,又建长山宫家、东西长山,清末4村合一,称长山。370户。

郑格庄2村 元朝, 于姓、鞠姓来长山东麓、汉司农郑玄讲学遗址附近立村。后分为南郑格庄(250户)北郑格庄(86户)。

鸭子夼 明末,马姓由马家汤后来白家庄旧址立村,西沼泽中多野鸭,遂改今称。219户。

耩南庄 清嘉庆六年,李姓自李家疃来山耩之南立村。346户。

老埠 明嘉靖时,郑姓自今乳山县东油古来元代石堡东南立村,称老堡,演作老埠。253户。

西石硼 明洪武二年,滕姓由今乳山县底口村来石硼之西立村。425户。

东石硼 明洪武时,宫姓自柳林庄来石硼之东立村。201户。

山后4村 明正德时, 孙姓由桃花岘、于姓自章丘炉匠铺来撇耩山后立村,分别称孙家山后和小炉。明末小炉析出于家山后。清康熙时田姓自麾艮来建田家山后。清初,以方位称后山后,中山后,西山后,东山后,分别为174户、144户、354户、206户。

耩北头 清康熙时,王姓自大耩来谷场北头立村,称场北头。同治时以居大耩之北而易今名。162户。

姜格庄 明初,姜姓建村。597户。

小耩 明嘉靖末,王姓自福山古岘王家来葛子耩北立村。清初更今名。108户。

陈家屯 明洪武十四年,陈姓由云南易门县西关来居。139户。

郭格庄 明洪武时,王姓自西团岚埠来为郭姓看管茔地,初称郭家埠,清末易今名。542户。

大耩 元初,徐姓于葛子 耩东立村,称葛子耩。清初,更今名。170户。

佛东夼 明成化时,战姓自莱阳战家沟来佛岭庙之西草夼立村。405户。

山西头 明末, 栾姓自院东西南栾家宅库来撇耩山西头立村。310户。

大山前 明正统时,于姓由斥山来撇耩山前立村。218户。

小山前 明洪武十九年,法姓自云南来松山前立村,松山小于撇耩山。203户。

==名人==

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人,经学家。曾西入函谷关拜著名古文经学家马融为师。延熹九年(167年)学成归来,郑玄返回家乡高密后,因家贫无所依,便携亲友流落到昌阳境内的长学山。见这里“西接昆嵛,东俯昌水,南揖苍海,北据甘泉,土地肥沃,民风淳朴”,遂将此作为寓居之地,垒石屋建造“康成讲堂”,招弟子创“长学书院”。他耕读潜修,治学授徒,遂使此地文风日盛,历久不衰。郑玄在文登共收弟子上千人,形成了郑氏学派和“东鲁学风”,奠定了“文登学”的深厚基础。他注解的古文《尚书》,共百余万言,集汉代经学之大成,长期被作为官方教材,对中国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郑玄41岁到米山,在此生活了17年,主要成就都是在米山完成的。他的学生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开馆授徒,代代不绝。

为纪念郑玄的功绩,自明洪武年间起,其木主牌位被文登人供奉在乡贤祠中。在被供奉的26位乡贤中,郑玄是唯一的寓居人士。如今他耕种过的田地被称为“郑家岚子”。他与其亲属居住过的地方被称为南郑家庄和北郑家庄。即今米山镇南郑格和北郑格村。村民们世代习惯在房前屋后栽植一种长而有韧性的草,被称为“康成书带草”。

刁通,字叔达,文登长孝山阳 (今米山镇长山村) 人。出生于南宋末年。时值乱世,慨然从军。元至元六年(1269年),元军攻取襄、樊二州,刁通应征参战,元丞相阿术选派骁锐精兵300余名,交付刁通总管,充任先锋部队。至元七年(1270年),于湖北省襄阳府方北县与南宋军队作大胜。至元十三年(1276年),擢升宪武将军总管,兼管领东征汉军招讨使司事,佩带金符,镇守扬州。刁通用兵神机莫测,战术变化无常,曾东逾日本,南抵琼崖诸岛,从征30年未尝败北。其长子刁怀宝,为世袭招讨使。

==河流==

母猪河是文登市第一大河,主流长58公里,流域面积1278平方公里,是威海市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源起昆嵛山余脉,纵穿文登市九个乡镇,终至宋村镇姚山头入海,沿河岸突起管山、米山、撇穗山三座孤山。母猪河自古以来就是昆嵛大地的母亲河。有关她的传说历千年而不衰。

'''米山水库'''

相传,玉皇大帝一时兴起,令二郎神子夜下凡,置山设水造福人间。酒意正浓的二郎神肩挑两座山,手提一座山,腾云驾雾急赴人间,恍惚之间,破晓鸡鸣,惊得他手一紧,系山的绳索砰然而断,所提之山顿时坠落云头。二郎神急忙降云落担,将三山等距离分置,北山面南背北,隐隐有君临之势得名管山,南山有二郎神随手撇下的系山绳索而得名撇穗山,中间一山因跌损严重石碎如米得名米山。

三山定位,二郎神顺手抄起扁担在三山脚下开掘泉眼,并顺势划开河道直通南海。望着滔滔泉水汇流成河,忽觉河道狭窄,有意重整,奈何鸡鸣三遍,已到归天时限。急切之间,见一母猪夜游至此,遂封为守河仙猪,命其拱疏河道以免泛滥成灾,祸及当地百姓,母猪河因此而得名。

又传,仙猪生有十八子,产后不久,有一云游妖道至此,眼馋风水宝地想据为己有,便挥舞石剑施妖行法,一时间风沙四起,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仙猪施收沙法与妖道抗衡,并令其十八子各开河道与妖道斗法,现今的十八条支流由此而成。次日晨,当地百姓发现米山脚下突起一大沙岭,形如巨猪,方知仙猪为保一方平安,已与妖道同归于尽。

“母猪河,十八个奶,走一走,甩一甩”,通俗的民谣,形象地表现出仙猪率子护河的悠闲与自得。但自护河仙猪逝后,母猪河经常泛滥成灾。1958年文登人民“战山河”,在米山脚下修建了山东省三大水库之一的米山水库,从此,母猪河畔成为小有名气的鱼米之乡。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55 經濟地質學]]
31,0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