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柳诒徵

增加 8,05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name = 柳诒徵
| image = [[File: 柳诒徵.jpg|缩略图]]| image_size = 200px
| alt =
| caption =
| birth_name =
| birth_date = {{birth date|df=yes|1880|2|5}}
| birth_place = {{ROC}}[[江苏]][[镇江]]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956|2|3|1880|2|5}}
| death_place = {{CHN}}[[上海]]| nationality = {{CHN}}
| other_names =
| party =
| occupation =历史学家<br>图书馆学家<br>书法家
}}
'''柳 徵'''({{bd|1880年|2月5日|1956年|2月3日|catIdx=Liu柳}}),字'''翼 ''',亦字'''希兆''', '''知非''',晚年 '''劬堂'''。 者,[[ 家]]、[[古典文 ]]家、[[ 圖書館學图书馆学]]家、[[ 法家]],中 代史 ,中 文化 的奠基人, 代儒 。[[江 ]][[ 江]][[丹徒]]人。
徵,字翼 ,逢原子。[[光 五年]]己卯十二月廿五日(西元1880年2月5日)卯 生,邑[[增生]],宣 己酉科(1909年)[[ 優貢优贡]],候 [[教 ]]。[[ 歲貢岁贡]]生、候 [[ 訓導训导]]、例封[[修 郎]][[姨丈]]子攸女。<ref>《京江柳氏宗 》</ref>
== 人物 生平==柳诒徵幼時家境清寒,七歲失父,同姐隨母到外婆家,課督于母鮑氏,就讀于鮑氏書塾,日誦經書、詩文。
柳诒徵幼时家境 光緒22年(1896年) 歲成秀才 岁失父 同姐随母到外婆 授徒。後往[[南京]] 在江楚編譯局任事。曾師從[[繆荃孫]] 课督于母鲍氏,就读于鲍氏书塾,日诵经书 [[黃以周]]、[[李瑞清]]等人 诗文
緒28年1902 绪22 (1896年),十七岁成秀才 隨[[繆荃孫]]前 居家授徒。后 往[[ 日本南京]] 考察近代教育 ,在江楚编译局任事 回國後 就學于师从[[ 三江師範學堂缪荃孙]] 。次年創辦思益小學。之後曾任[[ 江南商業高等學堂黄以周]]、[[ 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等 校教習。民國元年(1912年)主持[[鎮江中學 |鎮江府中學堂]]。不久轉任[[北京]][[明德大學]]教授
民國3 光绪28年1902 (1914年) [[ 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缪荃孙]] 改建為前往[[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日本]] ,受考察近代教育。回国后曾就学于[[ 师范学堂]] 。次年创办思益小学。 后曾 文史地學部歷史、國文教授。民國10年南京高師改為[[ 國立東 大學|東南大學商业高等学堂]] ,14年東大發生學潮,翌年遂再度北上,先後執教於[[ 北京女子大學两江师范学堂]] 等校教习。民国元年(1912年)主持[[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镇江中学 |镇江府中学堂]] 。不久转任[[北京 師範大學]] )和[[ 東北 明德 ]] 教授
國16 国3 (1927 (1914 年),[[ 國立東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建为[[ 大學京高等师范学校]],受[[江谦]] 之聘任文史地学部历史、国文教授。民国10年南京高师 [[ 中央 东南大学|东南 ]] (初名第四中山 ,14年东 學、江蘇大學) 发生学潮,翌年遂再度北上 返校執 先后执 ;並主持[[ 國學圖書館北京女子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 江南圖書館北京师范大学]] ,民國16年後改爲國立中央 )和[[东北 學國學圖書館,民國18年改爲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 学]]
國26 国16 (1937 (1927 年) 抗戰前夕 為轉移圖書入[[ 四川|川国立东南大学]] 奔走。抗戰爆發後講學于改为[[ 中央大学]](初名第四中山大学、 学),返校执教;并主持[[国学图书馆]] (原[[ 國立貴州大學江南图书馆]] 國27 国16 (1938年)再度執教[[國 后改爲国 立中央大 學]]歷史系 学国学图书馆 時為中大 民国18 資最長之教授,被尊稱為「太老師」 改爲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民國35年(1946年),抗戰勝利後,復回南京出任國學圖書館館長,兼任國史館纂修。柳诒徵生平分为五个阶段:
1949 第一阶段:1880至1899 年, 居滬 柳氏父亲早死 籌辦[[上海博物館]] 幸母亲持家、教导,故培养了柳氏重孝敬、求仁爱的性格 柳氏幼 以讀書校書為樂 因陈善余的教导,产生了研究目录学及中国历史的兴趣
1956年2月3 第二阶段:1900至1927年,维新变法,柳氏进入江楚编译局,就学于倡言变法的缪荃孙,随师往 本考察,深明教育的重要性,故撰《历代史略》为教材;1915年后,柳氏回南京,就教南高国文、历史科,南高改并为东大,柳氏为历史系教授,任教中国文化史、东南亚史、印度史等,与吴宓等主办《学衡》;1926年正值东大发生“拥郭拒胡”的学潮,而柳氏反对校长郭秉文及学生运动 在[[上海]]逝世。遂离东大;
==事略== 柳詒徵為中國近現代史學開創者。清光緒廿九年(1903 第三阶段:1927至1937 )編寫《歷代史略》 打破綱鑑的編年形式 柳氏就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從唐虞三代至明末 整理旧籍 系統敍述歷代史事沿革 分类编目 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國歷史教科書。他也是中國編著新型歷史教科書最早、最多的學者。光緒卅一年(1905年) 完成 了三十六册的 中國商業史 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 》, 是最早的中國商業史專著。宣統二 更主编《国学图书馆 刊》,撰 成《 中國教育 国学图书馆小 史》 ;九一八事变,南京告急,柳氏东奔西走请求政府接收藏书 是第一部中國教育史著作 但政府可供藏书的地方不足,故书籍被战火焚毁,自谓“对祖国文化未尽到全责”
第四阶段:1938至1945年, 詒徵晚年著 氏到了重庆中央大学,校内故旧因柳氏盛名,请他任历史科研究院导师,任教期间完成 [[國 史要 義]] 第五阶段:1946至1956年 論述了“ 为柳氏回南京复任国学图书馆馆长、国 ”之方方面面 馆纂修 整理战后散佚图书及 原、史權、史統、史聯、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大篇 可謂對 继任 國史學全面總結的代表作 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出任文物管理委员,筹办地方博物馆
詒徵民國十二年(1923 诒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图书馆学家。1948 )完成《[[ 获第一届 國文化史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央研究院院士的殊荣。学术薪传乾嘉学派,融世界近代新思潮 学贯 國文化 西。主张“ 的開山 所重,在持正义 柳詒徵透過許多著作 史以明政教 闡明中國文化義理 彰世变 是中國文化學的奠基 非专为存 人。 柳詒徵是現 ” 在二、三十年 中國文化復興運動 國學導師。作爲現代 國文化宗師,創辦《[[學衡]]》雜誌、《[[國風 (學術文化)|國風]]》學刊、《[[ 地學報]]》等學刊 致力於中華文化 与北方任教 昌明 史家陈垣 發揚 陈寅恪并称“南柳北陈”
柳詒徵為現代儒學宗師。作爲史學 1879年出生。7岁失父, 境贫寒 由史學昌明儒學。他認為,儒 同姐随母到外婆 經典“《詩》、《書》、《禮》、《樂》 皆史也 课督于母鲍氏 皆載前人之經驗而表示其得失以為未經驗者之先導也”;另一面 就读于鲍氏书塾 中國史學通貫儒學,儒學精神是中國古代史學的核心 日诵经书、诗文 柳詒徵發表論著,對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學之於現代社會的意義,“ 之根本精神 无藏书 為解抉今世人生問題之要義”,“在現代科學昌明的物質狀態下”,以孔教拯救現代社會,“不至以物質生活問題之糾紛,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儕對於全人類之一大責任也”。以柳詒徵為[[南雍雙柱]]之一的中大,是現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ref>張其昀曾指出,南京高師是“中國儒學復興運動的策源地”。</ref>;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爲後世新儒家的學術濫觴 勤奋借抄
1896年, 詒徵亦為一位歷史哲學家。“史學與哲學相結合,是其治學的特色”。他在《國史要義·史識》篇 诒征17岁考 定義歷史哲學:“治史之識 秀才 非第欲明撰著之義法 后曾就读于三江师范学堂、江阴南菁书院、南京钟山书院 尤須積之 师从缪荃孙、黄 周、李瑞清等 群之原則 由歷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謂之歷史哲學。”<ref>依據王達三的說法:“吾謂吾國近世有 卒业后曾任教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宁属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北京明德大学;并 歷史哲學大師,國族柳詒徵先生是也” 度主持镇江府中学堂校政 他認為,柳詒徵的《國史要義》和章實齋的《文史通義》是中國兩部系統的歷史哲學著述</ref>
柳詒徵亦為一位目錄學家、圖書館學家。民國十六年(1927年)主持[[國學圖書館]],直至卅七 1902 (1948年)。其間提供住讀方式便利來館的遠方好學之讀者 為中國“圖書館事業中之創舉”<ref>{{〈}}柳詒徵先生與國學圖書館{{〉}} 顧廷龍</ref> 随缪荃孙前往日本考察近代教育 為便於“群彥之責索”,乃編著藏書總目,延聘[[王煥鑣]]、[[周雁石]]等數人經數載努力,民國廿四年(1935年)完成《 回国后曾就学于三 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這是中國第一部圖書館藏書總目 师范学堂
作為教育家,柳詒徵愛才、重才,言傳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稱“柳門成蔭”。更多的人則是受到柳氏學問、道德、人格、理想的影響。在中國學術界,有說他“培養出來的文、史、地、哲各門乃至自然科學方面的著名專家最多” 1903年创办思益小学 柳氏教學 法,[[鄭鶴聲]]曾說,“柳先生的教學方法,以探求書本為原則。他講中國史的時候,並不編輯課文,或某種綱要,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幹慘考書籍,要我們自動地去閱讀...,讀了以 ,要把心得記在筆記本上,由他詳細批閱...他要學生平時以閱讀正史(二十四史)為主,並經常從正史中出許多研究題目,要我們搜集材料,練習撰作能力,由他評定甲乙,當為作業成績...這種治學方式,的確是很基本的,促使我們養成一種嚴謹篤實的學風,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 ;[[張世祿]]回憶說他教導學生要能做“比較思考”,鼓勵學生“自己找問題去鑽研歷史”;[[胡煥庸]]回憶他的授課“夾敘夾議,...既不是枯燥無味的考證,也沒有不著邊際的空談,真可說是廣征博引,有引人入勝之功”;[[茅以升]] 說,“我從先生受業八年,感到最大獲益之處,是在治學方法上從勤從嚴,持之以恒”。<ref><大教育家柳诒徵>,徐有富 任江 京大 商业高等学堂、两江师范 </ref>堂等校教习。
1912年主持镇江府中学堂。不久转任北京明德大学教授。 1914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受江谦之聘任文史地学部历史、国文教授。 1920年南京高师改为国立东南大学。 1925年国立东南大学发生学潮,1926年柳诒徵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 1927年,国立江苏大学改为国立中央大学,返校执教;并主持国学图书馆(原江南图书馆,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29年改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 1937年,抗战前夕,为转移图书入川奔走。抗战爆发后讲学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贵州大学。 1938年再度出任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 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回南京出任国学图书馆馆长,兼任国史馆纂修。 1948年获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殊荣。 1949年,居沪,执教于复旦大学。筹办上海博物馆。 晚年以读书校书为乐。曾请同乡印人赵蜀琴镌“一生书里活”之印。 1956年2月3日,在上海逝世。平生布衣蔬食,卒后仅遗一床一桌,书10余箱。 ==人物轶事== 柳诒徵为中国近现代史学开创者。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编写《历代史略》,打破纲鑑的编年形式,从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统敍述历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他也是中国编着新型历史教科书最早、最多的学者。光绪卅一年(1905年)完成《中国商业史》,是最早的中国商业史专着。宣统二年完成《中国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国教育史着作。 柳诒徵晚年着《[[国史要义]]》,论述了“史”之方方面面,分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大篇,可谓对中国史学全面总结的代表作。 柳诒徵民国十二年(1923年)完成《[[中国文化史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柳诒徵透过许多着作,阐明中国文化义理,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诒徵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国学导师。作爲现代中国文化宗师,创办《[[学衡]]》杂志、《[[国风 (学术文化)|国风]]》学刊、《[[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 柳诒徵为现代儒学宗师。作爲史学家,由史学昌明儒学。他认为,儒家经典“《诗》、《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柳诒徵发表论着,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抉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于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以柳诒徵为[[南雍双柱]]之一的中大,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ref>张其昀曾指出,南京高师是“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策源地”。</ref>;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爲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柳诒徵亦为一位历史哲学家。“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他在《国史要义·史识》篇中定义历史哲学:“治史之识,非第欲明撰着之义法,尤须积之以求人群之原则。由历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谓之历史哲学。”<ref>依据王达三的说法:“吾谓吾国近世有一历史哲学大师,国族柳诒徵先生是也”。他认为,柳诒徵的《国史要义》和章实斋的《文史通义》是中国两部系统的历史哲学着述</ref>  柳诒徵亦为一位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民国十六年(1927年)主持[[国学图书馆]],直至卅七年(1948年)。其间提供住读方式便利来馆的远方好学之读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中之创举”<ref>{{〈}}柳诒徵先生与国学图书馆{{〉}} 顾廷龙</ref>。为便于“群彦之责索”,乃编着藏书总目,延聘[[王焕镳]]、[[周雁石]]等数人经数载努力,民国廿四年(1935年)完成《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藏书总目。 作为教育家,柳诒徵爱才、重才,言传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称“柳门成荫”。更多的人则是受到柳氏学问、道德、人格、理想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有说他“培养出来的文、史、地、哲各门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着名专家最多”。柳氏教学之法,[[郑鹤声]]曾说,“柳先生的教学方法,以探求书本为原则。他讲中国史的时候,并不编辑课文,或某种纲要,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干惨考书籍,要我们自动地去阅读...,读了以后,要把心得记在笔记本上,由他详细批阅...他要学生平时以阅读正史(二十四史)为主,并经常从正史中出许多研究题目,要我们搜集材料,练习撰作能力,由他评定甲乙,当为作业成绩...这种治学方式,的确是很基本的,促使我们养成一种严谨笃实的学风,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 ;[[张世禄]]回忆说他教导学生要能做“比较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问题去鑽研历史”;[[胡焕庸]]回忆他的授课“夹叙夹议,...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考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茅以升]]曾说,“我从先生受业八年,感到最大获益之处,是在治学方法上从勤从严,持之以恒”。<ref><大教育家柳诒徵>,徐有富 南京大学</ref> 教育思想方面,柳 徵倡 自由教 認為應當 认为应当 根本改革工 批量生 式、 械式的 校教育 系,以利 每一 生自由 學習 学习 展。必修 程、 標準 标准 以及教 師資 师资 格可由教育部 一制定; 組織嚴 组织严 格的考 ,各 門課 门课 程及格者,授予相 生自小 學畢業後 学毕业后 其自由求 堂停 ,教 可自由授徒。同 家在各省市 縣設 县设 立公共的科 學儀 学仪 圖書館 图书馆 及各 術體 术体 施, 適當 适当 或免 生使用。<ref>《自由教 法》,柳 徵,《 衡》 第75期</ref><ref><学衡派的教育思想>,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ref> ==学术成就== ===文史学家=== 柳诒徵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先驱、开创人。1903年编写《历代史略》 ,打破纲监的编年形式,从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统叙述历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他也是中国编著新型历史教科书最早、最多的学者。1905年完成《中国商业史》,是最早的中国商业史专著。1910年完成《中国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国教育史著作。 柳诒征1923年完成《中国文化史》 ,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柳诒征透过许多着作,阐明中国文化义理,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 柳诒征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国学导师。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宗师,创办《学衡》杂志、《国风》半月刊、《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於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 ===现代儒学宗师=== 柳诒征是现代儒学宗师。作为史学家,由史学昌明儒学。他认为,儒家经典《诗》 、《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柳诒征发表论著,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於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於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历史哲学家=== 柳诒徵是一位历史哲学家。“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他在《国史要义·史识》篇中定义历史哲学:“治史之识,非第欲明撰着之义法,尤须积之以求人群之原则。由历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谓之历史哲学。” ===图书馆学家=== 柳诒徵是一位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1927年主持国学图书馆,直至1948年。其间提供住读方式便利来馆的远方好学之读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中之创举”。为便於“群彦之责索”,乃编著藏书总目,延聘王焕镳、周雁石等数人经数载努力,1935年完成《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藏书总目。 ===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柳诒征爱才、重才,言传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称“柳门成荫”。更多的人则是受到柳氏学问、道德、人格、理想的影响。 在中国学术界,有说他“培养出来的文、史、地、哲各门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最多”。弟子如[[缪凤林]]、[[张其昀]]、[[宗白华]]、[[茅以升]]、[[陈方恪]]、[[陈训慈]]、[[范希曾]]、[[郑鹤声]]等人,皆有造就。柳氏教学之法,[[郑鹤声]]曾说,“柳先生的教学方法,以探求书本为原则。他讲中国史的时候,并不编 辑课文,或某种纲要,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干参考书籍,要我们自动地去阅读,读了以後,要把心得记在笔记本上,由他详细批阅。他要学生平时以阅读正史(二十四史)为主,并经常从正史中出许多研究题目,要我们搜集材料,练习撰作能力,由他评定甲乙,当为作业成绩。这种治学方式,的确是很基本的,促使我们养成一种严谨笃实的学风,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张世禄]]回忆说他教导学生要能做“比较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问题去钻研历史”;[[胡焕庸]]回忆他的授课“夹叙夹议,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考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茅以升曾说,“我从先生受业八年,感到最大获益之处,是在治学方法上从勤从严,持之以恒”。 ===书法家=== 柳氏初学唐碑,以颜、柳为基础,既而学赵、董,纯是帖学馆阁路数。1901年后学北碑,经张謇而受张裕钊的影响,又与张小楼相切磋。1908年后入两江师范学堂任教习,又受到李瑞清的启迪,临写北碑突飞猛进。篆、隶、真、行、草各体兼能,尤以北碑成就最高。善书汉、魏二朝碑版,尤擅写经石峪、颜真卿。
==思想==
*“柳翼 謀為學 谋为学 十八目”**一保身:遏嗜欲、省思 、平怨怒、 節飲 节饮 食、 偷惰;**二修德:事 孝、 人忠、立志 、律己 事敬、 ;**三勤 讀經書 读经书 、考史事、 習國 习国 政、作 文、究技
==其他==
泊功名利 祿 。他痛恨[[清朝]]末年官 和[[民 ]]初年[[ 軍閥军阀]] 竊權誤國 窃权误国 ,誓不做官,以 述,清正自守。他民 國時 国时 期的 生、[[美 ]]《[[ 代周刊]]》 者[[崔宗 ]]曾 :“如果 ,柳老伯的 資歷 资历 名望,不要 南高的文 ,就是大 、教育部 ,一定 有人 任的。”民 卅一年(1942年)[[ 民政府]]成立“ 禮樂館 礼乐馆 ”,[[ 中正]]欲借重柳 徵的德望, 教育部 柳主持,柳 即“以老弱 為辭 为辞 ”, 弟子[[ 陳訓 陈训 慈]]之兄 [[ 布雷]]出面,也被婉言 謝絕 谢绝 。”<ref> 《柳 徵》 錢凱钱凯</ref>
徵幼 時隨 时随 母居外祖家,步入社 會後 会后 四海 家, 債賃為 债赁为 居。 然如此,他仍 錢財 钱财 。早年在[[ 師範學 师范学 堂]] 教, 當時為 当时为 ,一般每月工 例由 會計親 会计亲 送教 ,而 師範會計卻 师范会计却 要教 自己去 。柳 為維護師 为维护师 道尊 月不 束即 請辭 请辞 ,校 [[李梅庵]]不捨,托[[ 善余]] 詢問 询问 原委,遂 會計 会计 ,得以挽留。民 廿七年(1938年),柳 [[竺可 ]]之敦 到位 [[ 州]][[泰和]]的[[浙江大 ]] 講學 讲学 ,在 堂上 到日寇在南京大屠 殺時 杀时 義憤 义愤 悲昂,突 昏倒在 講臺 讲台 。校 竺可 急救, 柳又在校休 三月。 ,竺派校 送行, 並讓 并让 送去舟 三百元,柳 徵以因病 講學 讲学 未成, 堅決 坚决 不收川 、薪金。
== 作==*《 代史略》*《中 教育史》
*《商业道德》
*《中 史》
*《中国财政史》
*《[[中 文化史 (柳 徵)|中 文化史]]》*《南洋群 史》*《 東亞 东亚 史》
*《印度史》
*《 國學圖書館 国学图书馆 小史》*《中 版本概 》*《[[ 史要 ]]》*《劬堂 跋》
*《京江柳氏宗谱》
*《柳翼 》([[ 北]][[ 广 局]] 1970)*《柳 徵史 學論 学论 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柳 徵史 學論 学论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考文 ==
2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