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铃薯环腐病

增加 8,41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马铃薯环腐病</big>'''
 
[[File: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jpg | thumb | 300px | left | 王子 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 <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通常发生在冷凉地区,病原菌在*壤中不能长期存活,通常是在种块中存活,传播途径就是通过切刀或者包装袋传染,也可以通过蚜虫等其他昆虫刺吸叶片汁液时传播。
 
马铃薯环腐病属于维管束类病害,一般的侵染都在马铃薯生育期的后期,在环境合适的条件下病原菌先行在带病种块上快速繁殖,然后经过通过养分和水分向上运输过程中逐步在维管束和枝叶上繁殖蔓延,最后侵染根部和新薯块。
 
马铃薯感染了[[环腐病]]以后,顶部的叶片开始有发病表现,出现萎蔫,白天温度高的时候叶片下垂,早晚恢复正常。后期严重的时候完全枯死。重病的马铃薯植株叶片短小,不能生长发育。个别品种在发病期叶片有斑枯,然后向上蔓延,最后枯死。拔起发病的植株,发病轻的薯块外表正常,严重的薯块自脐部开始凹陷,有脓状物流出。切开薯块,可以看到在薯块外围表皮下有一圈一圈的发黄坏死组织,严重的有黄色脓状粘稠菌液。横切或纵切茎秆,可以看到坏死的[[维管束]]。<ref>[https://www.cnhnb.com/xt/article-45449.html 马铃薯环腐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惠农网] </ref>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马铃薯环腐病
 
外文名:Potato ring rot
 
别 名:轮腐病
 
危害作物:马铃薯
[[File: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jpg | thumb | 300px | left | 王子 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 <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为害部位:维管束
 
病原体:环腐棒状杆菌
 
== 病原特征 ==
 
病原为密执安棒形菌环腐亚种(学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Spieckermann & Kotthoff)Davi6,Gillaspie,Vidaver and Harris;异名: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Spieck.& Kotthoff)Skap-tason & Burkholder),称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状杆菌。属原核生物界厚壁菌门Clavibacter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0.4~0.6微米×0.8~1.2微米;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和荚膜,好气性,呼吸型代谢;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范围1~33℃,适温20~23℃,致死温度为56℃,生长最适pH7.0~8.4。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连生;在营养琼脂上菌落圆形,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PDA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7天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型、“Y”形菌体;在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
 
病菌不还原硝酸盐,也不产生吲哚、氨和硫化氢,可利用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糊精、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甘油、甜醇等,但不能利用鼠李糖,淀粉水解少。DNA中G+C含量为67~78%。马铃薯环腐病菌的寄主专化性较强,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侵染番茄和茄子可产生萎蔫症状,但不能交互侵染,茄苗对马铃薯环腐病菌侵染敏感,接种后7~12天即表现症状,可作为鉴别寄主。
 
== 为害症状 ==
 
(1)苗期:苗期发病,病珠生长停滞,植株矮小,分枝减少,地上部分萎蔫,叶片变小,产生褐色斑驳,皱缩,叶缘焦枯上卷,绿色部分较健株颜色深。严重时可导致死苗。
 
(2)成株期:开花后发病植株病叶自下往上由叶尖、叶缘向中心发展,叶片初呈水浸状,后变灰绿色,枯黄死亡,但枯叶不脱落。病株茎秆绿色,剖视茎秆
维管束变黄褐色,用手挤压可出现乳黄色菌浓。病薯缩小,皮色稍暗。新收获的马铃薯症状不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后,薯块表皮粗糙,尾部红褐色,芽眼部位出现红色小点。切开薯块观察,维管束变为淡黄色,用手挤压有乳黄色菌浓流出,特别是在播种前切块时,更加明显。<ref>[https://www.59baike.com/a/263212-49 马铃薯环腐病,植保百科2020-04-27] </ref>
 
== 病原物 ==
 
(1)形态:菌菌体短秆状,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好气性细菌,无鞭毛,不能游动,革兰氏染色阳性。
 
(2)特性:该菌生长温度4~32℃,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在温度55℃条件下经10分钟致死,生长最适pH值为7.0~8.4。环腐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 马铃薯环腐病发病过程 ==
 
带病种薯是主要侵染源,若用病株所结的薯块做种薯,以后就会发病,病菌还可以从伤口侵入,健薯受到损伤后,遇到病菌即可感染。此外,切过病薯的刀也能传病。
 
带菌的薯块或病薯播后萌发时,种薯内的细菌随养分和水分的流动沿维管束向上进入新芽,后进入茎和叶内,最后进入新生薯块,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ref>[http://www.haonongzi.com/news/20171011/15937.html 马铃薯环腐病发病症状、过程及防治方法,好农资招商网2017-10-11] </ref>
 
== 危害 ==
 
国内检疫对象。发生较普遍,是造成马铃薯烂种、死苗、烂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造成减产10%~20%,严重田块达50%~60%。
 
== 分布范围 ==
 
马铃薯环腐病最早于20世纪初发现于德国,在欧洲的一些马铃薯生产国、北美的各国以及南美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有发生,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此病于50年代最先于黑龙江发现。随着种薯的调运和育种材料的交换,病区不断扩大。60年代还仅在青海、北京等少数地区发生,到70年代以后逐渐传播到其他省(市、自治区),此病害已遍及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环腐病在中国为害的最猖獗时期是70年代中前期。以内蒙古为例,1972年对全区22个旗县普查结果表明,各旗、县普遍发生比病,病株率一般为20%,严重发的地块减产达60%以上。
 
== 流行规律 ==
 
影响马铃薯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马铃薯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病害发展。储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储藏比低温1~3℃储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病薯率的高低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异。抗病品种病薯率很低。
 
== 防治方法 ==
 
(l)选用抗病品种,新克l号、[[荷兰7号]]、[[荷兰l5号]]等品种马铃薯。
 
(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采用整薯播种。
 
(3)种薯可用多抗霉素l00-200毫克/千克溶液消毒。
 
(4)控制发病中心,及时拨出病株,清除病薯,带出田外销毁。
 
=== 药剂防治 ===
 
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一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 -0.5L ,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ref>[http://www.nongyie.com/view-3670-1.html 马铃薯环腐病图片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技术,农业百科2017-02-02]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center>
{{#iDisplay:m01715s89u7|780|460|qq}}
</center>
 
<center></center>
{{#iDisplay:m01715s89u7|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10,7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