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和

增加 4,031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永和區'''(臺羅:'''Íng-Hô-Khu''')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為臺北都會區較早發展的區域…”
'''永和區'''([[臺羅]]:'''Íng-Hô-Khu''')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區 (中華民國)|區]],為[[臺北都會區]]較早發展的區域之一,隔[[新店溪]]與[[臺北市]]的[[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萬華區]]、[[大安區]]、[[文山區]]相鄰,南與新北市[[中和區]]緊密相連,境內居住大量通勤人口。

永和區是未執行妥善都市計劃的早期開發區,先天地狹人稠,道路系統紊亂且居住環境非常擁擠,發展飽和難以改變。除了早期居住於此的[[台灣原住民]]、[[泉州裔臺灣人]],還有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公教]][[外省人]]、[[臺灣大陳人]]後裔,以及70、80年代遷入的[[韓國華僑]],[[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9,100人以上,現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市區]]<ref>參見[[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直轄市/省轄市區排序|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ref>。

== 詞源 ==
[[File:YH-DOVE.jpg|thumb|right|160px|永和區標:中正橋頭和平鴿銅像]]
在1950年代以前,今永和區所轄地區原隸屬[[中和區|中和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大批大陸各省之[[中華民國國軍]]官兵及其眷屬,以其地近[[臺北市]]區,移住此區,人口快速增加。1958年,遂獨立成為一個[[鎮 (台灣)|鎮]]。本來命名為「中興」,因易與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淆,故需重新命名。由於早年曾發生[[漳泉械鬥]],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因而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ref>[http://www.yonghe.ntpc.gov.tw/_file/1257/SG/41772/D.html 《永和之美 沿革篇》,永和區公所官方網站]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4203727/http://www.yonghe.ntpc.gov.tw/_file/1257/SG/41772/D.html |date=2013-11-04 }}</ref>。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和鄉也存在名為[[永和 (大字)|永和的地名]],但範圍與劃出的永和鎮不同,永和鎮的範圍為中和鄉的[[龜崙蘭溪洲]]、[[潭墘 (新北市)|潭墘]]、[[秀朗]]。

== 地理 ==
永和區位於[[台北盆地]]的中央偏南,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台北市]]的[[萬華區]]、[[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文山區]]相鄰,南則大致以[[瓦磘溝]]西段、中和路、安樂路、[[瓦磘溝]]東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東延伸線與[[中和區]]相鄰。由於中、永和地區交界處房舍緊密相連,根本難以明確區分,故一般民眾常以「[[雙和]]」地區合稱之。

永和區全區為新店溪的沖積平原,地勢以東南略高,向西北逐漸降低,其間並無任何山丘。其間地勢較低處在與中和區交界的潭墘一帶,為古新店溪河床地,後因泥沙汙積導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勢較鄰地為低而曾經積水成潭。

[[新店溪]]為永和區北邊與台北市的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美|景尾]]、[[新店區|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File:由瓦磘里休閒廣場看過去的瓦磘溝20100126.JPG|thumb|160px|[[瓦磘溝]]]]
[[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新店溪支流[[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中和區]]尖山腳,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界河,全長4公里<ref>[http://www.zhonghe.ntpc.gov.tw/_file/2988/SG/39164/D.html 《中和來報報 地理環境》,中和區公所網站]{{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現已被整治成為一條典型的大排水溝。
1,5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