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襄氏

增加 7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朱襄氏'''(炎帝)
| 图像 =
[[File:朱襄氏123.jpg |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40c3148387267b64.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927621-7149829.html 来自360 百科]]]
| 图像说明 = '''朱襄氏'''(炎帝)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63|04|27}}
| 职业 = 炎帝
}}
 
'''朱襄氏'''为炎帝别号,又号称飞龙氏,'''朱襄氏'''为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首领,被文献命之为上古“古帝”、三皇之一。袭伏羲、炎帝之号,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炎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原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
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炎帝在位70年(前4239---前4169年),与娲皇女娲氏共治天下。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 史书记载 ==
《[[柘城县志]]》对古天子'''朱襄氏'''的记载颇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古往今来,'''朱襄氏'''在柘城县得到了最为广泛的社会认识。根据新版《[[柘城县志]]》收集到的资料看,将"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列为柘城的第一件大事,也即柘城历史的开端。柘城旧城传说为朱襄旧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进士窦克勤在柘城东门创建了柘城历史上第一所书院,因位于朱襄旧城之南,故取名"朱阳书院"。到清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富成建立了第一所官办学校,以后命名为"襄山书院"。柘城旧八景中,有"柘沟春水",据说位于旧城内的柘沟环流朱襄王府,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柳树成行。每至春天桃柳夹岸,一泓清远,令人神往。古迹中除朱襄王陵外,相传旧城西还有飞龙、士达墓,双冢并连。另在民国时,在一区(治今城关)专设有"朱襄镇",至今在大仵乡还有朱堌寺村。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襄氏'''的陵墓。关于'''朱襄氏''',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很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疝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朱襄氏'''何许人也?据《帝王世纪》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传说中的人祖爷,中华民族的始祖)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而《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也。"于是又有"'''朱襄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别号的说法。然而按《[[帝王世纪]]》排序,炎帝[[神农氏]]当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后。故而,到底'''朱襄氏'''是不是炎帝[[神农氏]]别号尚有争议。但不管如何,'''朱襄氏'''定居于朱(柘城故称)、归葬于朱,却是无可争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朱襄氏'''在柘城故城内留有朱襄王庙,在大仵留有朱襄氏陵。[[File:朱襄氏223.jpg|缩略图|right|[http://image91.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1/0814/61268417_3 原图链接]]]
相传,'''朱襄氏'''初在"朱"地施政时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无法生息,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定为民除害,降服恶魔,拯救万民。于是令大臣士达以柘丝、良桐为原料,制作一把五弦瑟。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解放初由于保护不善,人们积肥挖土,陵墓逐步被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初被毁,其房料用作建小学。现存三间大殿原为小学校舍,其房顶所用均为寺院的建筑材料,古式跺梁上雕梁画栋,工笔精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小学搬迁后,这里只剩下一座高约1米的土丘、三间大殿和院内一棵皂角树。2001年,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拨款30万元,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围墙,周长158米,直径50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3年,该遗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拨款修复了山门,为寺院建上围墙,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
 
== 朱襄氏大殿 ==
2008年,在县文化局和大仵乡党委政府的倡导下,由[[李松林]]居士投资150万元,由湖北省黄石市仿古建筑公司承建了炎帝'''朱襄氏'''大殿、东西厢房和山门。聘请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李"传承人[[李秀山]]设计塑造了炎帝'''朱襄氏'''及其童子[[飞龙]]、[[士达]]和[[太昊伏羲氏]]、[[女娲]]娘娘、黄帝[[轩辕氏]]等泥塑,又对陵园内庭院进行了绿化,使炎帝'''朱襄氏'''陵园变得更加庄严肃穆。
== 视频 ==
《朱襄氏炎帝陵》
{{#ev:youku|XMjQ3MjQ0NDUy|center}}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