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5
次編輯
變更
朱襄氏
,無編輯摘要
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炎帝在位70年(前4239---前4169年),与娲皇女娲氏共治天下。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 史书记载 ==
《[[柘城县志]]》对古天子'''朱襄氏'''的记载颇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 后世纪念 ==
古往今来,'''朱襄氏'''在柘城县得到了最为广泛的社会认识。根据新版《[[柘城县志]]》收集到的资料看,将"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列为柘城的第一件大事,也即柘城历史的开端。柘城旧城传说为朱襄旧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进士窦克勤在柘城东门创建了柘城历史上第一所书院,因位于朱襄旧城之南,故取名"朱阳书院"。到清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富成建立了第一所官办学校,以后命名为"襄山书院"。柘城旧八景中,有"柘沟春水",据说位于旧城内的柘沟环流朱襄王府,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柳树成行。每至春天桃柳夹岸,一泓清远,令人神往。古迹中除朱襄王陵外,相传旧城西还有飞龙、士达墓,双冢并连。另在民国时,在一区(治今城关)专设有"朱襄镇",至今在大仵乡还有朱堌寺村。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襄氏'''的陵墓。关于'''朱襄氏''',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很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疝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朱襄氏'''何许人也?据《帝王世纪》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传说中的人祖爷,中华民族的始祖)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而《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也。"于是又有"'''朱襄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别号的说法。然而按《[[帝王世纪]]》排序,炎帝[[神农氏]]当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后。故而,到底'''朱襄氏'''是不是炎帝[[神农氏]]别号尚有争议。但不管如何,'''朱襄氏'''定居于朱(柘城故称)、归葬于朱,却是无可争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朱襄氏'''在柘城故城内留有朱襄王庙,在大仵留有朱襄氏陵。[[File:朱襄氏223.jpg|缩略图|right|[http://image91.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1/0814/61268417_3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ce3b7e01013iyo.html 来自新浪网]]]
相传,'''朱襄氏'''初在"朱"地施政时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无法生息,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定为民除害,降服恶魔,拯救万民。于是令大臣士达以柘丝、良桐为原料,制作一把五弦瑟。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