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端棻

增加 1,33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李端棻的新思想、新作派,自然受到贵阳一些守旧人士的质疑、反对。从两首打油诗可见一斑。一首为:“康梁余党至今多,请你常将颈子摸;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梭。”另一首是:“居心只想做奸臣,故把康梁分外亲;此君曾被康梁误,复把康梁再误人。”李端棻对此写下《闻谤自责》一诗。并撰联木刻后悬于学堂里:“我犹未免为之乡人,甫邀恩命释回,莫补前愆,敢为藐躬堪表示;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愿英才崛起,突超先辈,庶几垂老睹文明。”他在迈入20世纪的门槛时,便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为贵阳山城带来了孟德斯鸠的“三权鼎立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赫胥黎的“天演论”,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力量。
 
李端棻在逝世前数月,还致函梁启超:“昔人称有三岁而翁,有百岁而童,吾年虽逾七旬,志气尚如少年。天未死我者,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力于国家也。”
 
在北京大学校史馆,至今陈列着李端棻向光绪皇帝所上的《请推广学校折》。贵州大学的校庆,由原先的1942年往前推及1902年,也是李端棻的大功。在《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四中有《李端棻》列传。
==參考資料==
[[Category:人物]]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