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3
次編輯
變更
黄瓜蔓枯病
,無編輯摘要
'''病原菌''':甜瓜球腔菌
黄瓜蔓枯病为真菌性病害,又称蔓割病,病原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er称甜瓜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AscochytacitrullinaSmith称西瓜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叶面聚生,球形至扁球形,器孢子圆柱形。子囊壳球形,子囊棒状,子囊孢子短棒状,无色,透明,有分隔。其发育适温为20~24℃。各地均有发病,常造成20%~30%的减产。
黄瓜蔓枯病是春播、夏播黄瓜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病斑浅褐色,有不太明显的轮纹,病部上有许多小黑点,后期病部易破裂。茎部染病,一般由茎基部向上发展,以茎节处受害最常见。病斑浅白色,长圆形、梭形或长条状,后期病部干燥、纵裂。纵裂处往往有琥珀色胶状物溢出,病部有许多小黑点,病菌通常种子、农事操作、灌溉水、风雨传播等传播。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上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上病斑直径10~35毫米,少数更大;蔓上病班椭圆形至梭形,白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引致“蔓烂”。
黄瓜蔓枯病各地保护地均有发生,并日趋严重。
甚至更大,偶有达半个叶片。病斑淡褐色或黄褐色,隐约可见不明显轮纹,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后期病斑常破裂,重病植株果实有时也可发病,瓜条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病瓜脐部较细,纵剖后可见上部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状。
2病原AscochytacitrullinaSmith称西瓜壳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叶片病斑上小黑点多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在表皮下,后露出孔口,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内生许多分生孢子,短圆形或圆柱形,无色,初时单胞,后变为双胞。茎蔓上病斑小黑点有时为病菌子囊壳。子囊壳球形,黑色,内生许多直或弯曲无色透明的棒状子囊。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双胞。 病菌除侵染黄瓜外,还侵染西瓜、甜瓜、丝瓜等多种瓜类作物。
3.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黏附在架材、棚室骨架上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后发芽时侵染幼苗引发子叶发病。土壤中病残体所带病菌翌年直接侵染田间植株引起发病。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带菌种子可随种子调运做远距离传播。孢子发芽后,可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611728124035791&wfr=spider&for=pc 黄瓜蔓枯病应该如何防治?黄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 ]</ref>
病菌喜温、湿条件。20—25℃,相对湿度85%以上,土壤湿度大时易于发病。瓜类重茬、定植过密、通风不良、长势弱等均易发病,且病势发展快。
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田间高温多雨发病重。保护地适温高湿,通风不良利于发病。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1、合理轮作,选留无病种子,培育无病壮苗;播种前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并配合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新高脂膜进行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同时种植的田块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田间积水引起的病菌蔓延。
③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利用生物肥料、活性有机肥料及有机无机复混肥料。[2]
1. 涂抹:(青枯立克)100ml兑水10斤对病部进行涂抹连凃2次,2—3天1次。
2. 喷雾:(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兑水30斤连喷2次,3-5天1次。
==参考资讯==
{{Reflist}}
[[Category:真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