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子和

增加 7,117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或调整分类
'''<big>张子和</big>'''   张子和, (1156~1228年)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宋金时睢州考城 (今河南省考城县。) 人。是着重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派,同时也主张“古方不能尽医今病”,和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一样,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张氏与刘完素虽为同时期 1 ,但较刘为晚,因而使其有机会与 物生平<ref>[郑国庆,洪在炅.张子和学术思想研究考略[J].中医药学刊,2002(02):177-178.]</ref><br>  张从正,据 氏结交,并阅读到他的著作 祁《归潜志》卷六载,“从正”二字,为少时初名 继承 后改名子 发扬刘氏学说。在内、外、妇、儿等临床 。贞祐中(1213-1216年)召补至太 学方面 院时所用 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创的见解 尔后即以此名行。号戴人 并独成一家,对祖 “戴”为西周、春秋时古 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张从正为人平易近人 精于医术 在今河南兰考、杞县、封丘间 曾给当时名医刘完素医治过伤寒,效甚佳 为宋所灭。原籍睢州考城(今河南民权西南) 在他六十多岁时(金兴定 约生于正隆一 间,公元1217—1221 (1156 年), 曾应召入太医院为太 家世业 医, 但不久就辞归乡里 受父亲教育,一度从军跋涉江淮。从正平易近人 与他的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讨论 精于 写成《儒门事亲》一书 曾治愈名医刘完素医之伤寒 张氏根据“驱邪即所以补正”的观点, 其六十 用汗、吐、下“攻病三法”。因此 岁时(金兴定年间 后人称他 公元1217——1221年),曾应召入太医院 “攻邪派”或“攻下派”。他坚持这一理论 太医,不久就辞归乡里 当时医 他的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讨论医 界,对扶正与驱邪两者的关系看法有分歧分不开的 以子和为代表的 著《儒门事亲》 派,认为驱邪即所以扶 书。晚年师从眼科名医姜仲云。 ;另一派 大五年(1228年)谢辞人间 认为扶正即所以驱邪 终年73岁 鉴于此 张氏“精通医 他提出人生病的原因 贯穿《素》、《难》之说”“阐发千载之秘” 都是由邪气所致 重视实践 故治病就是驱 对中医学祛 学说的发展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从理论到临床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2 独树一帜的中医大家<ref>[肖国钢. 氏很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子和学术思想源流探[J].中 疗面向群众,从他 文献杂志,2006(04):17-21.]</ref><br>  张子和 病案不难看出,绝 学术思想在目前公认的七 多数属于劳动人民,有些穷苦人请他治病,哪怕有二百里路程,也应邀亲自前往诊治, 流派(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伤寒、温热)中是较为独特的 生治愈了许多凶险危症,解除了大量患者的病痛 家。张子和作为攻邪派代表人物 其学术渊源 群众欢迎。 张氏主张医生要精于自己的业务。他最鄙视那些不学无术 《内经》、《伤寒论》 冥顽不灵的时髦医生。和刘完素一样 刘河间影响极大 他虽为 经方派 继承与发展 应是恰如其分。 善于接受新事物 细察熟思之 不拘泥 则未能快然 古书 子和也曾说: 由是通今博 者少,而师传遂绝。”这 能尽医今病” 应是指《内经》、《伤寒论》 ,因 其书俱在,学术上已被世人引 古人创立药方 正统 是在树立原则 子和所云“师传” 而病情千变万化 当另有所指。其学术思想独特之点在于 不能墨守成规 它的学术渊源承受似有别于其他学派 不据症诊断而死啃药方,抄抄古书上 它是秦汉之际产生 方药,而草率投药治病 黄帝学派与扁鹤学派理论的融合 张氏 认为疾病自外而入 学术思想中 或由内而生 可以窥及扁鹊学派的许多主要学术观点 都是邪 如:“郁滞”病理观与“ 血流通” 邪气侵入人体 汗、吐、下法,水火之剂 应迅速扑灭。见病则治病 十剂 病去则少服或不服药剂 禁咒,“五苦六辛”与本草 不要迷信补药 决生死 无病就是健康;与其多服补药 秉承华佗之治 不如注意营养,锻炼身体。 儒门事亲 五泄论 》, 成书于公元1228年(?) 非药物疗法 全书共十 另解 运六气,等 提倡治疗用汗、吐、下三法,用药偏  3 中医著作<br>  《儒门事亲》为张子和之重要著作,成书 寒凉攻邪 公元1228年,全书共十五卷 提倡治疗用汗、吐、下三法,用药偏于寒凉攻邪, 在攻邪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他还著 其还著 有《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法杂论》一卷、《三法六门》一卷、《刘河间三消论》一卷、《扁华生死诀》一卷、《世传神效诸方》一卷。 4 学术思想<ref>[陶志达.张子和学术思想探讨[J].新中医,1984(08):1-4.]</ref><br>  '''善用攻法,治病当论药攻'''<br>  张氏认为疾病多由邪气所致,初起者固多实证,病久者也多为虚实夹杂,纯虚而适用于纯补者甚少。疾病的产生,必有某种致病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可继续产生各种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成为致病的因素。故概称为“病邪”。因此,在治疗疾病时,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应以攻邪为主。兵贵神速,若不迅速排除其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势必招致病邪蔓延,风痰、癖血、积热、凝寒蕴留脏腑经络,阻滞气血流通,以致积结凝聚,迁延难愈。故张氏主张以攻邪为当务之急,不可留邪为患。在邪气方盛时如此,即使在虚实夹杂,出现虚象的情况下,不攻邪无以安正者,亦应以攻邪为先。<br>  张氏以汗、吐、下三法作为攻邪的具体措施,并提出:“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者,皆可用汗法;“风痰宿食,在腼或上院”者,皆可用吐法;“寒湿固冷,热客下焦”者,皆可用下法。张氏的攻邪治法,不限于此。他说:“然予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例如他尚根据病情选用清热、除痰、利湿等法,以及善用放血疗法等。他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含义: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因此,理解攻邪法,不要局限于一般的汗、吐、下的概念,诸如行气消滞、条达舒泄、开郁化痰、活血祛癖、清热泻火、利水去湿、破结软坚等,都应视为攻邪的具体手段。总之,从广义上说举凡排除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流通气血者,均属攻法范围。攻伐之药,药多峻猛,过用恐伤元气。张氏虽主张攻法,也不是浪用无度。认为服药中病则止,不必尽剂卜并且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具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防滥用误人。<br>  补法本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运用恰当,因其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症。由于补法为人所喜爱,故每易被滥用。张氏痛感当时有一种滥用补法的风气,遂提出“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补偏救弊。他认为治病应先予攻邪,在攻邪之后方可言补。在邪气尚盛的情况下,如误投补剂,为害非浅。他说:“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他批评了当时那些为了迎合病者心理而妄用补药的医者:“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日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br>  '''养生当论食补'''<br>  张子和主张着重饮食的调摄。他说:“内经日: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认为能够使病人脾胃健运,食欲增进,能摄入所需营养物质,那就是懂得了补法的真义。他还认为调整阴阳偏胜,达于平衡,就是最好的补法。他说:“使阴阳两停,是谓平补”,“余用补法,……取其气之偏胜者,其不胜者自平矣。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他并不是不用补法,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严格选择适应证,他说:“余尝用补法,必观病人之可补者,然后补之”,一是先攻后补,他说:“余虽用补,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br>  '''寓补于攻'''<br>  张氏有一种见解,认为下药即是补药。实即寓补于攻之意。胃肠存在痰饮、宿食、热毒、虫积、血瘀等,无疑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无论扶正药物及营养物质,都不易吸收,徒补无益;而且肠胃的毒素将影响其他脏腑经络,运用攻下药去除这些致病因素之后,就会起到真正的补益作用;体内存在癥瘕积聚,阻碍脏腑机能,耗损气血津液,此时若不顾邪实而用补法,“非徒功效疏阔,至其害不可胜言者”。只有攻治这些癥积,才能恢复脏腑机能。清除这些病邪,就是最好的补法。所谓祛邪即所以扶正。<br>  '''贵平不贵强,贵流不贵滞'''<br>  张氏的基本学术思想之一,是“贵平不贵强”。平者,阴阳平衡之谓,强者,亢强之意。无论饮食、用药,不可偏胜,不可过强。要调整偏胜,达于平衡。如果长期应用偏胜的药物会使阴阳失调,导致不良后果。对饮食的摄入,也不可偏胜。<br>  他还强调“贵流不贵滞”,引《内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和《金匮要略》“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论,力陈流通气血之利,闭塞填补之害。认为务使脏腑经络气血经常通畅,运行无碍,是保持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却病延年的重要条件。当病邪堵塞肠胃、经络之际,若用填补之法,则塞者愈塞,未见其利,先见其害。<br>  '''养生摄生'''<br>  张氏提倡《内经》所说的:“恬淡 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重视精神方面的调摄,使阴阳保持平衡。<br>  他提倡养生当用食补,饮食营养要全面不要偏胜:“五味贵和,不可偏胜”。主张治病不宜忌口太过,而造成胃气虚弱。他说:“胃为水谷之海,不可虚怯,虚怯则百邪皆入矣。或思荤茹,虽与病相反,亦令少食。图引浆粥,此权变之道也。若专以淡粥责之,则病人不悦而食减,久则病增损命,世俗误人矣”。在他认为对某些消耗性的病证,或对营养的需求迫切者,可不必忌口。<br>  对于小儿的养育护理,张氏主张不宜过饱过暖,认为过爱小儿反害小儿,太温暖可以消阴气,太饱则肠胃不能容,此为小儿疾病之源。他认为食乳小儿因乳食过多,反从湿化;小儿为纯阳之体,故多湿热相兼之证。治小儿疾病,“不可下者宜解毒,可下者宜调胃、泻心”,忌用温燥之品。 ==参考来源=={{Reflist}}
1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