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358
次編輯
變更
鸟云泽兵
,《'''鸟云泽兵'''》选自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六韬]]》卷五《豹韬》。
《六韬》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治国安邦定国的[[政治]]著作,其治国思想体系大体上属于黄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7/288463.html 《武经七书》包含了哪几本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介绍],趣历史,2018-07-19 </ref>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提示==
本篇论述了河川战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指出,在同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器械]]不备、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应“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即设法欺诈敌人,赶快脱离险区,并设置伏兵,防止敌军追击。接着进一步论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的情况下,应以“鸟云之阵”歼敌。即等到敌先遣队渡河后。向其发起猛烈攻击。此时,敌大部队见先遣队形势危急,必然波河前来支援,这时我伏兵和车骑从四而围攻,敌人必败。最后指出,用兵作战,必须灵活机动,[[鸟]]散[[云]]合,变化无穷。
==原文==
[[周武王|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
太公曰:“[[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而走。为之奈何?”
[[姜太公|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陈,便兵所处,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陈,备其前后,在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陈,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武王曰:“善哉!”
==治国思想==
《六韬》治国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贤的君主通过使用贤能之人治国,并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内圣外王学说相媲美的治国[[战略]][[思想]],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六韬》强调以道以智治国,在竞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
==历史意义==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义经盗得《六韬》因而作战得以出奇制胜的传说,使得《六韬》中的《虎韬》(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的同义词<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22/11/9570732_823345649.shtml 华夏古代至高兵书《武经七书》之《六韬》],360个人图书馆,2019-3-22</ref>。
==视频==
===<center> 鸟云泽兵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六韬</center>
<center>{{#iDisplay:e0611ceea3c|560|390|qq}}</center>
<center> 六韬兵法 </center>
<center>{{#iDisplay:q305443wmm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六韬》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治国安邦定国的[[政治]]著作,其治国思想体系大体上属于黄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7/288463.html 《武经七书》包含了哪几本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介绍],趣历史,2018-07-19 </ref>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提示==
本篇论述了河川战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指出,在同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器械]]不备、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应“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即设法欺诈敌人,赶快脱离险区,并设置伏兵,防止敌军追击。接着进一步论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的情况下,应以“鸟云之阵”歼敌。即等到敌先遣队渡河后。向其发起猛烈攻击。此时,敌大部队见先遣队形势危急,必然波河前来支援,这时我伏兵和车骑从四而围攻,敌人必败。最后指出,用兵作战,必须灵活机动,[[鸟]]散[[云]]合,变化无穷。
==原文==
[[周武王|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
太公曰:“[[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而走。为之奈何?”
[[姜太公|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陈,便兵所处,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陈,备其前后,在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陈,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武王曰:“善哉!”
==治国思想==
《六韬》治国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贤的君主通过使用贤能之人治国,并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内圣外王学说相媲美的治国[[战略]][[思想]],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六韬》强调以道以智治国,在竞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
==历史意义==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义经盗得《六韬》因而作战得以出奇制胜的传说,使得《六韬》中的《虎韬》(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的同义词<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22/11/9570732_823345649.shtml 华夏古代至高兵书《武经七书》之《六韬》],360个人图书馆,2019-3-22</ref>。
==视频==
===<center> 鸟云泽兵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六韬</center>
<center>{{#iDisplay:e0611ceea3c|560|390|qq}}</center>
<center> 六韬兵法 </center>
<center>{{#iDisplay:q305443wmm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