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士骧

增加 7,13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 杨士骧 ''' (1860-1909年),清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字萍石,号莲府,安徽泗州(今江苏盱眙)人。 [[ 杨殿 ]] 邦孙。 *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编修。 * [[ 八国联军 ]] 入侵中国,随 [[ 李鸿章 ]] 进京议和,深受赏识,被保举为直隶通永道。 * 李鸿章死后,杨士骧投入 [[ 袁世凯 ]] 麾下,极为袁倚重,接着先后被提拔为直隶按察使、江西布政使。 * 光绪三十年(1904年),杨士骧替袁世凯任山东巡抚,三年任上,督办新学、交涉洋务、兴修水利,政绩斐然。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士骧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间修治海河,上书减免税负,一心为民,颇有作为。 * [[ 宣统 ]] 元年(1909年),杨士骧殁于任上,赠太子少保衔,赐谥文敬,归葬淮安府建淮乡(今淮安区建淮乡)。 <ref>[1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66505/8314kMl5ojdmMS99uy4TDa7_l-p4JuobZNHv54TdHgxaO5Q4h6oWA1X_mwCUx89RoscnNmQmqsBClPIQpSqzPrkD1M1qdY8IWqabJ_Kry7Mm2ipLFtDCM8dmpM6iqAe7Q69zLUDDTSWulg2dDAY4 清末北洋重臣杨士驤.淮安地情网.2019-08-29] <p style="text-indent:2em;"/ref
==基本信息 ==
{|
[[File:2gxoysc2ebo82848037884916645.jpg|缩略图|右|[http://wwwn1.fox2008itc.cn/dimg8/wb/smccloud/filefetch/img2015/2209/2gxoysc2ebo24/82848037884916645.jpg JPEG 原图链接][httphttps://www.fox2008sohu.cncom/Articlea/List/4926.html 33104867_120869 来自 中学生读书 搜狐 网]]]|-| 姓名    裴叔业  ---------------------------------------------------------------------------------]
|-
| 字号 姓名      字叔业    杨士骧   
---------------------------------------------------------------------------------
|-
| 民族 字号      鲜卑 字萍石,号莲府      
---------------------------------------------------------------------------------
|-
| 官职 民族      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魏) 汉族      
---------------------------------------------------------------------------------
|-
| 爵位 官职      武昌县伯(齐)→兰陵郡公(魏)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
|-
| 追赠     开府仪同三司(魏) 太子少保      
---------------------------------------------------------------------------------
|-
| 谥号     忠武(魏) 文敬      
---------------------------------------------------------------------------------
|-
| 出生地    河东闻喜 安徽泗州 (今 山西闻喜县 江苏盱眙
---------------------------------------------------------------------------------
|-
| 出生时间   438  1860 年   
---------------------------------------------------------------------------------
|-
| 去世时间   500 1909 年 
---------------------------------------------------------------------------------
|-
| 所处时代   南北 朝   
---------------------------------------------------------------------------------
|-
| 主要成就   屡破北魏  督办新学、交涉洋务、兴修水利,政绩斐然   
---------------------------------------------------------------------------------
|}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士骧于咸丰十年(1860)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城内更楼东街,杨氏家族在淮安很有声望,为淮安四大家族之一,其祖[[杨殿邦]]于道光26年(1846年)来淮任漕运总督,咸丰3年(1852年)卸任后,于淮安南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遂定居淮安。其父鸿弼,“婴末疾不仕”,幼年即有残疾,把一生的精力均用在培养子女上,“生子八人,其五登甲乙科”。士骧少年时,祖、父相继去世,家道中落,生活日益困窘,但士骧兄弟读书则益加勤奋。他16岁成了秀才,光绪12年(188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编修,从此步入仕途。
<p style="text-indent:2em;">江苏人文总体而言江南崇文、淮北尚武、江淮重仕。明清时期,淮安是漕运总督、南河总督的驻地,集“漕、河、盐、榷、驿、税”于一身,“天下九督,淮占其二”。满清政府腐败,国力日益衰落,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情怀和江淮大地独特地水土,孕育和激励着淮安人经邦济世,今淮安市南门更楼东街有杨士骧故居。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士骧为官,“以干练称于时”,从翰林院外放直隶通永道,不久升为按察使,又迁江西布政使。短短十余年时间,他春风得意,成为清廷的高级官吏。
== 人物政绩 ==
<p style="text-indent:2em;">光绪30年(1904年)12月,清廷宣布杨士骧(接替袁世凯,袁升任直隶总督)为山东巡抚。他在任近三年,其政绩斐然,值得一书的至少有二。
* '''政绩一 与德国侵略者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
<p style="text-indent:2em;">比较妥善地处理了“胶州湾事件”和“曹州教案”。
<p style="text-indent:2em;">光绪22年(1897),两名德籍教士在曹州巨野被义和团所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及胶州(今胶州市)、即墨等地。1898年,德国侵略者也模仿英国“租借”香港新界那样,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准许德国享有修筑胶济铁路的特权。德人还提出为了保证铁路沿线的“安全”,“自胶至高密悉为德兵所驻守”,并拥有沿线两侧30华里内矿产开采权。德国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的遭到山东及全国人民的反对。清廷也以山东距京师近在咫尺,一直未在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上签字。杨士骧到任后,整饬曹州一带,“行清乡法”,严厉督捕“盗贼”,沿铁路线地区的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使德人找不到沿线驻军的口实。然后,他以隆重的礼仪与“德酋”谈判,“以欢结之”,“渐以理势开晓”,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八国联军相继撤出京津地区。杨士骧趁势进一步与“德酋”交涉,终于使“德人竟撤兵还我利权”。德军首领“且请其国主赉杨以宝星也”。“宝星”是何物,不得而知,大概是勋章、纪念品之类东西(宝星即为“外交勋章”,是一种专门授予外国人的礼物。光绪七年曾按照国际惯例制作御赐双龙宝星,用以授予重要外宾或高级外交官员直至清朝结束),总之杨士骧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 '''政绩二 严法规治黄河,使数年山东无河患'''
<p style="text-indent:2em;">黄河流经山东近千公里,“岁漫决为巨害”。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士骧轻车简从,沿山东境内黄河一直至入海口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黄河每年常决堤为患的原因除“淤高而堤薄”以外,其主要是负责河工的官员责任不到位,治水经费鲸吞挪用严重,奖罚不明。有的河工官员没有治好河,反而“迁擢”,易地做官。杨士骧针对上述情况“乃定章程”,如果“岁安澜”,则“官奏叙”升迁,奖励“弁兵”;如果“河决”则“官严参,不得留工効力,弁兵依律论斩”。每年汛期,他总是“身巡河堤,厉赏罚”,使得负责河工的官员人等丝毫不敢懈怠,“自是数年”,山东境内黄河安然无虞。
<p style="text-indent:2em;">光绪33年(1907),杨士骧“代[[袁世凯]]为直隶总督”,袁改任北洋大臣。袁为筹办近代新军,需大量经费,杨士骧积极为其筹划,“承其后一切奉行罔有违,财政日竭难乎为继而周旋因应。”袁与杨私谊很好,杨随袁一步一趋,使朝中官员“侧目视之”,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光绪34年(1908),永定河泛滥,殃及京津地区。杨士骧经过实地考察,上疏认为永定河成灾“一由下口高仰,宣泄不畅”,“一由减坝失修,分消无路”。永定河流经京城西南芦沟桥以下,以前有一条“减坝”,由于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每到汛期,不能起分洪泄洪作用,而且支流也常泛滥,增大了受灾面积,杨士骧请“拨帑四十六万两”,得到朝廷的批准。这年[[光绪]]皇帝驾崩,其陵寝移西陵,兴师动众,民怨沸腾。杨士骧提出“所需不得摊派民间”。作为干练的高级官吏,他清醒地看到清政权积重难返,大厦将圮,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出发,上书直言“国初因明季加派纷繁,民生凋敝”,特别京畿地区徭役摊派更重,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导致明王朝的灭亡,应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主张改革京畿地区田赋和徭役负担。直隶农民多负担了徭役则“田赋应较各省轻”,徭役应折为银两,冲交赋税。朝廷新政,如办巡警、兴新学等费用不能向老百姓摊派。每年,“拟官绅合查常年应官差徭,实系公用者,酌定数目折交。州县自办(工程)不得滥派折钱。”杨士骧的上书虽然得到朝廷的重视,但在当时情况下,根本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他的种种努力当然也挽救不了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 人物评价 ==
* 杨士骧身为清廷封疆大吏,权倾内外,但为人十分随和幽默、不拘小节
* 值得一提的是,杨士骧在外为官多年,“遇淮人恩礼加厚”,有求必应。
* 在山东巡抚任上,一年淮安大旱,“由士骧乞水,士骧饬属启闸放水,敷栽插,秧大稔”。每遇荒年,则常常“捐巨余以赈”(《续纂山阳县志》)对淮安兴学堂等公益事业也非常关心,慷慨资助,受到淮安人的好评。
== 人物专题 ==
* [https://www.sohu.com/a/33104867_120869 巡抚杨士骧曾是“草根” 因算术得李鸿章青睐 ]
* [http://www.xuyi.gov.cn/col/939_448722/art/202001/1578557743686Dbwncn4B.html 杨士骧:从盱眙走出的北洋大臣]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981664318251052&wfr=spider&for=pc 杨士骧骂贿—小骂则地毯皮货衣料来矣,大骂则金银器皿来矣]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 重复<ref name="MYT"> [[Category: 三国两晋南北 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革命家]]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