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溪洲部落'''<br><img src="https://1.bp.blogspot.com/-ca3AsnKK9tQ/TqETaPVa3II/AAAAAAAACbI/Nmlp_gwHKYg/s1600/_DSC951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piyenchen.blogspot.com/2011/10/1_21.html 圖片來自陳碧岩影像實記]</small>
|}
'''溪洲部落'''({{lang-ami|Cinemnemay}})是位於[[臺灣]][[新北市]]的[[阿美族]]部落,位於[[新店溪]][[碧潭]]至[[秀朗橋]]河段,所在流域水流平緩,與[[臺灣東部]]阿美族原鄉部落環境類似。是個居住在都市邊緣的小集居部落,居民近200名 ,因為位於新北市新店區溪州路底 ,因 長年在眾多社會團體的協助下,反抗政府強迫拆遷而聞名。此稱為「溪洲部落」
==空間營造的歷史過程==
2007年開始與其他社運團體結合,並成立「溪洲部落後援會」、「都市原住民關懷小組(後為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並與臺北縣轄內的三鶯、小碧潭等河岸部落互結關懷鏈,為河岸部落共同爭取就地居住權。
===拆除•抗爭•安置===
2007年夷將·拔路兒擔任[[行政院原民會]]主委,改口要台北縣政府重新檢討河川線,不該讓溪洲部落遷移;正逢台北縣政府「大碧潭再造計畫」重劃行水區,決定拆遷溪洲部落等數個位於新店溪畔的阿美族都市原住民部落。溪州部落居民拒絕拆屋及遷徙至「三峽隆恩埔段原住民短期安置所」(三鶯部落,又稱三峽原住民文化部落),與台北縣政府發生抗爭。2007年底,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回應爭取居住權,說「我把你們當人看,我把你當市民看」。 <ref>{{youtube|9bdTVLb-w2A| 總統候選人馬英九 《我把你當人看,我把你當市民看,要好好的把你教育》,2007年12月26日}}</ref>2007年12月30日,[[排灣族]]詩人[[莫那能]]說,他仔細聽完當時馬英九的整段對話,可以感受到馬英九並無惡意,但仍不免聽出馬英九以漢人為尊的心態;但馬英九所受到的攻擊並不嚴苛,「你應該慶幸:攻擊你的人,都是些原住民中最不適格的人」<ref>{{cite news|url=|title=傾聽弱勢 馬應該蹲下來|author=莫那能|date=2007-12-30|accessdate=2020-05-30|publisher=[[聯合報]]|page=15}}</ref>。
2007年12月27日,夷將·拔路兒帶領行政院原民會前四任主委召開[[記者會]],共同譴責馬英九涉嫌歧視溪洲部落原住民的言論。夷將·拔路兒說,他對「溪洲部落是否安全」仍持保留看法,溪洲部落仍有待正式調查是否安全,但臺北縣政府對新店溪的整治預計設計[[腳踏車道]]和咖啡區,顯然臺北縣政府還有可能有很多規劃方向;當記者不斷提問關於溪洲部落去留、安全、迫遷等問題時,主持人卻提醒「今天主題是譴責馬英九不當言行」;最後,一位原住民記者質疑,行政院原民會平時不為原住民發聲,現在才針對馬英九<ref>{{cite news|url=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3973|title=泛藍漢人政客vs泛綠原住民政客 主委抨擊馬英九,溪洲爭議閃避回答|author=[[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date=2007-12-31|accessdate=2020-05-30|publisher=[[苦勞網]]|page=|archive-date=2019-05-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21051716/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13973|dead-url=no}}</ref>。
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師生積極投入,並獲日本[[豐田基金會]]亞洲鄰人行動計劃之贊助,推動溪洲部落都市原住民社會住宅計劃,協助爭取中央與地方政府編列工程預算,協助成立「溪洲阿美文化永續暨社區發展協會」。<ref>{{Cite web |url=http://www.bp.ntu.edu.tw/?p=2153 |title=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007 溪洲部落都市原住民社會住宅》 |accessdate=2015-08-10 |archive-date=2015-09-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194118/http://www.bp.ntu.edu.tw/?p=2153 |dead-url=no }}</ref>
2008年,台北縣政府認定溪洲部落非法蓋在河川地,屬於違建,差點遭到拆除。經抗爭和學者聲援,台北縣政府的回應,從拆遷到緩拆,乃至於溪洲部落旁劃設原住民生活專用區,為部落居民居住區和文化園區。
2009年台北縣政府啟動「溪洲阿美族生活文化園區」計畫,2012年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將溪洲部落所在農業區及河川地規劃為原住民生活專用區,距原部落約一百公尺。 由新北市府闢建道路管線水電等公共設施,協助原住民承租公有土地,由部落「自力造屋」,居民負擔三分之一自籌款,政府補助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由公部門協助申請貸款,部落異地重建後才執行拆遷。<ref>{{Cite web |url=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8059 |title=自由時報: 《溪洲園區8月動土 原民扛百萬愁錢》2014-07-22 |accessdate=2015-08-10 |archive-date=2014-08-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01111743/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8059 |dead-url=no }}</ref> 原本只租不售的原住民社會住宅計畫,在朱立倫市長轉向為只售不租。<ref>[http://www.ipb.n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312511 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朱立倫市長表示,市府推動「自助、共助」的原住民住宅政策,讓原住民朋友有擁有建物所有權》]{{Dead link|date=2020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以透過住民參與,實踐部落文化生根與生態管理,「部落共管」達成永續經營。
'''溪洲部落反拆遷運動有兩個特色'''<ref>{{Cite web |url=https://2011tsa.files.wordpress.com/2011/12/e998aee4bf8ae98194efbc8de78bbce78599e78783e8b5b7efbc9fe5be9ee6baaae6b4b2e983a8e890bde58f8de68b86e981b7e68a97e788ade79c8be58e9fe4bd8f.pdf |title=阮俊達,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狼煙燃起?從溪洲部落反拆遷抗爭看原住民運動的動員結構》 |accessdate=2015-08-10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30811/https://2011tsa.files.wordpress.com/2011/12/e998aee4bf8ae98194efbc8de78bbce78599e78783e8b5b7efbc9fe5be9ee6baaae6b4b2e983a8e890bde58f8de68b86e981b7e68a97e788ade79c8be58e9fe4bd8f.pdf |dead-url=no }}</ref>
* 阿美族都市原住民獨特的遷移經驗、社會組織及生活型態,使居民對溪洲部落此「都市故鄉」強烈認同, 動員整個社區並串聯其它都市原住民部落進行抗爭。
*學界、社運人士與大學生積極參與組織「溪洲部落後援會」,建立網絡,串連原鄉部落及社運團體。
===埋石儀式(Patektek)===
[[File:花東原鄉移靈取石FUJI1321.JPG|thumb|花東原鄉移靈取石]]
===蘇迪勒風災===
蘇迪勒颱風於2015年8月8日降下豪雨,新店溪水暴漲湧進溪洲部落,總計43戶的溪洲部落,除了3戶倖免外,其餘40戶全遭水淹,「連賀伯颱風來都沒有這麼嚴重,真的是最慘重的一次風災。」。<ref>{{Cite web |url=http://pnn.pts.org.tw/main/2015/08/10/%E6%BA%AA%E6%B4%B2%E9%83%A8%E8%90%BD40%E6%88%B6%E6%B7%B9%E6%AF%80-%E5%8F%B2%E4%B8%8A%E6%9C%80%E5%A4%A7%E9%A2%B1%E9%A2%A8%E7%81%BD%E5%AE%B3/ |title=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溪洲部落40戶淹毀 史上最大颱風災害》, 2015/08/10 |access-date=2015-08-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10233810/http://pnn.pts.org.tw/main/2015/08/10/%e6%ba%aa%e6%b4%b2%e9%83%a8%e8%90%bd40%e6%88%b6%e6%b7%b9%e6%af%80-%e5%8f%b2%e4%b8%8a%e6%9c%80%e5%a4%a7%e9%a2%b1%e9%a2%a8%e7%81%bd%e5%ae%b3/ |archive-date=2015-08-10 |dead-url=yes }}</ref>
==部落由來==
1960年代後,大量原住民移往都市謀生,臺北地區由於就業機會增加,不少阿美族人也遷入此地居住,一方面因為市內地價高昂無法在市內購屋居住,另方面因為所得低廉,許多人深陷生活困境,只能占地蓋屋,四處遷移找地居住。
到了1970年代,來自花蓮玉里鎮觀音部落的族人,發現新店溪左岸有一塊與原鄉類似的土地,於是在此落地生根,1980年代以後聚落住戶陸續增加。
部落仍維繫傳統的頭目制度,並在2004年成立「吾賽撒.巫瑪」藝術團,以協助部落推動文化傳承工作。並於2010年成立「新店區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以推動「新北市新店溪洲阿美族生活文化園區」計畫,已於2014年開始動土。
部落內並有一處聚會場所,為族人討論公共事務,以及舉辦豐年祭和各種文化活動的空間。
==部落特色==
溪洲部落阿美族多來自花蓮、台東,遷移至都會區邊緣,就地取材自建部落家園,隨人數增加, 形態與文化更為豐富多元,延續原鄉之空間樣式, 保留宗教信仰與祭典儀式傳統,與都會區漢人截然不同, 富有與自然共生、永續經營自主性原民部落的精神。溪州部落文化空間的獨特性,反映出原住民傳統文化,凝聚部落族民的向心力,空間網絡的緊密交集在溪洲部落中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