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7
次編輯
變更
溪洲部落
,無編輯摘要
'''溪洲部落'''({{lang-ami|Cinemnemay}})是位於[[臺灣]][[新北市]]的[[阿美族]]部落,位於[[新店溪]][[碧潭]]至[[秀朗橋]]河段,所在流域水流平緩,與[[臺灣東部]]阿美族原鄉部落環境類似。是個居住在都市邊緣的小集居部落,居民近200名,因為位於新北市新店區溪州路底,因此稱為「溪洲部落」
== ''' 空間營造的歷史過程'''==
===拓荒===
溪洲部落是[[臺北都會區]]都市邊緣的原住民部落之一,位於[[新店區]]頂城-{里}-、[[新店溪]]西岸。居民多為阿美族人,以阿美族拓荒者張英雄之名, 而取命為「乾乾部落」(Icang,乃阿美族語「乾燥」之意),起因為1979年,溪洲部落長老張英雄到台北工作, 發現此地與原鄉部落環境類似,於是低調墾地種菜養雞。1981年阿美族人開始互助合作,自力造屋建造家園,如今溪洲部落約有45戶,約兩百多人, 來自不同花東原鄉如馬太鞍、觀音、太巴塱、樟原、壽豐、加禮洞等地。1984年附近居民牽設營業用電,部落才有完整的水電供應。因位於溪洲路上,故又稱「溪州部落」。1995年台北縣政府輔導部分住戶遷入新店中正國宅,而今許多溪洲部落居民仍不願遷村。
2007年開始與其他社運團體結合,並成立「溪洲部落後援會」、「都市原住民關懷小組(後為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並與臺北縣轄內的三鶯、小碧潭等河岸部落互結關懷鏈,為河岸部落共同爭取就地居住權。
===埋石儀式(Patektek)===
2011年3月5日舉行部落舉行埋石儀式({{lang-ami|Patektek}}),溪洲部落長老暨新店市總頭目萬福全號召族人,為部落建立35週年的紀念活動,並返回花東原鄉移靈取石,在新部落預定地進行邦查傳統埋石儀式,團結族人,於台北永續生根。<ref>{{Cite web |url=http://shijou.blogspot.tw/2014/04/blog-post.html |title=邱文聰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居住正義》, 台灣人權促進會季刊2012秋季號,頁20-23 |accessdate=2015-08-10 |archive-date=2016-01-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124235705/http://shijou.blogspot.tw/2014/04/blog-post.html |dead-url=no }}</ref>
== ''' 部落由來'''==
1960年代後,大量原住民移往都市謀生,臺北地區由於就業機會增加,不少阿美族人也遷入此地居住,一方面因為市內地價高昂無法在市內購屋居住,另方面因為所得低廉,許多人深陷生活困境,只能占地蓋屋,四處遷移找地居住。
到了1970年代,來自花蓮玉里鎮觀音部落的族人,發現新店溪左岸有一塊與原鄉類似的土地,於是在此落地生根,1980年代以後聚落住戶陸續增加。
部落仍維繫傳統的頭目制度,並在2004年成立「吾賽撒.巫瑪」藝術團,以協助部落推動文化傳承工作。並於2010年成立「新店區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以推動「新北市新店溪洲阿美族生活文化園區」計畫,已於2014年開始動土。
部落內並有一處聚會場所,為族人討論公共事務,以及舉辦豐年祭和各種文化活動的空間。
== ''' 部落特色'''==
溪洲部落阿美族多來自花蓮、台東,遷移至都會區邊緣,就地取材自建部落家園,隨人數增加, 形態與文化更為豐富多元,延續原鄉之空間樣式, 保留宗教信仰與祭典儀式傳統,與都會區漢人截然不同, 富有與自然共生、永續經營自主性原民部落的精神。溪州部落文化空間的獨特性,反映出原住民傳統文化,凝聚部落族民的向心力,空間網絡的緊密交集在溪洲部落中更顯重要。
都市阿美族住民早期主要從事板模、採礦、遠洋漁業等所謂「最高、最深、又最遠」的底層工作,多仰賴體力勞動的工作。而今, 誠如從事營造業的溪洲部落長輩所言:「我們蓋了都市,卻被都市趕出來。」
==''' 飲食自給自足''' [[阿美族]]人於節慶活動之捕魚儀式,使溪洲部落臨水而居, 具區位選擇與空間 參考 文 化的意涵。 空地自行耕作種菜,飲食自給自足。 '''部落廣場''' 臨溪之部落廣場,位於空間中心, 為部落婚喪喜慶的儀典性場所,每年在此舉辦豐年祭,設置代表豐收的杵臼為地標,為族人暱稱為「精神堡壘」。 '''母系社會性別分工''' [[阿美族]]傳統為母系社會,女性地位比男性高,由女人做主,包括財產繼承與某些祭祀權。 但漸受都市外來文化影響,此制度亦趨弱化。 '獻'' 頭目制度''' [[阿美族]]社會體系基礎主要在於領袖制度與年齡層級。最高領袖是大頭目,其權力表現在對外交涉與對內安排公眾事務。 ==參考文獻==
{{refbegin}}
;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