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萧珊

移除 1,579 位元組, 5 年前
【】
1960年代萧珊创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为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如《萧珊自传》《王平和苏强》(又名《两个男孩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怀念城门公社》等,记录着融入新社会、紧跟时代脉搏的萧珊在创作方面的眼光和努力。这些稿件历经劫难保存至今,十分珍贵,从中折射出一代知识女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足迹。
 
 
 
倾心付出的妻子和母亲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这座庭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萧珊女士的足迹,她与巴金相濡以沫、忠贞不贰的爱情,她对子女倾情奉献的母爱,她美丽端庄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都在展览中呈现。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家描述她的文字展示。照片墙上,集中组合了各个时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让观众接触到一个真实立体的萧珊。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生活在二人的信件中可窥端倪。“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任何情况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的爱的人。”(1952年巴金致萧珊)“当我寂寞的时候,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你会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萧珊致巴金)他们的爱情,转化为家事的安排、对孩子的叮咛、在工作上的交流,融于整个家庭生活,化于无形。萧珊1960年代的就诊记录旁,是巴老《怀念萧珊》的手稿,淡蓝色的笔迹记录着两人经历的风雨,抒写对亡妻的深情,不禁使人动容。冰心曾这样评价巴金:“他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这是他最可佩处之一。”
巴金与萧珊摄于武康路寓所花园
 
 
1951年春巴金一家摄于复兴公园
 
 
1964年夏,巴金一家摄于山西
 
 
抗战胜利后,萧珊摄于上海淮海坊59号寓所
人物小传
 
 
1936年8月,萧珊寄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以便相见时辨认。
萧珊,191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之后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根据经历开始写作,1937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在伤兵医院中》。随后,她跟随巴金一路西行避战,发表多篇抗战题材的游记散文,并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