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隅良典

增加 47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016年[[大隅良典]] 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成為21世紀第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單人得主<ref name="CNA1">[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10035017-1.aspx 諾貝爾醫學獎 日本學者大隅良典獨得],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ref><ref name="CNA2">[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10030378-1.aspx 大隅良典解析細胞自噬 創癌症治療契機],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ref><ref name="CNA3">[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10030436-1.aspx 大隅良典獲諾貝爾獎:做沒人做的事很快樂],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ref><ref name="Nobel_Med_2016_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6/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6]</ref><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1">[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6692 2016諾貝爾生醫獎:細胞自噬和大隅良典的酵母菌]</ref><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6/11/blog-post_72.html 諾貝爾生醫獎大隅良典與細胞自噬]</ref><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3">[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74380 【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報導】發現自噬作用機制]</ref>。
=='''[[大隅良典]] 與 [[ 細胞 自噬作用]]'''<ref name="Nobel_Med_2016_En"/><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1"/><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3"/>==* 細胞的「自噬作用」是細胞對於自己的胞器進行分解、回收的機制。「[[自噬作用]]」機制:** 它能移除存活時間長的[[蛋白質]]、[[巨分子複合體]]、以及已退化或受損的胞器;** 它能調控飢餓狀態下細胞內非重要成分的消化及再利用,以及參與移除細胞某些成分以提供空間給新成分的各種生理過程;** 它是清除入侵[[微生物]]及毒性[[蛋白質]][[聚合物]]的重要[[細胞]]機制,因此在[[感染]]、[[老化]]、及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 '''軼事:[[大隅良典]] 的 [[鬍鬚]]''' ==
[[鬍鬚]]是[[大隅良典]]的「註冊商標」,始於他的美國博士後生涯<ref>[http://brh.co.jp/s_library/interview/62/ 自分を食べて生き残る細胞に魅せられて]</ref>。
 
<!--
;與水島家族的關係
:大隅良典的博士導師[[今堀和友]]師從[[水島三一郎]](1962年、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ref>[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show_people.php?id=6339 San-ichiro Mizushima - Nomination Database]</ref>,故大隅也是[[水島三一郎]]的再傳弟子。此外,[[水島三一郎]]的孫子[[水島昇]]曾是大隅的學生,並與大隅一同入選2013年[[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
=='''大器晚成的[[大隅良典]]'''<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
* [[大隅良典]]出生於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終戰前的1945年2月9日,從小受到父兄的影響而啟發了對[[科學]]的興趣。
* 1967 年從[[東京大學]][[基礎科學]]科畢業,1974 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74~1977 年間,在恩師今堀和友的引介下,[[大隅良典]]遠渡美國,進入197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洛克菲勒大學]][[艾德曼]] (GeraldMaurice (Gerald Maurice Edelman)的研究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3年。在美國的3年[[博士後研究]]並沒有好成績,也許是在摸索自己的研究方向,慶幸的是,與此同時找到了日後奠定他研究基礎的材料 —— [[酵母菌]]  * 返國後回到母校[[東京大學]],按照日本大學的制度,從1977擔任[[研究助理]]開始,1986 年升任[[講師]],1988 年轉至[[教養學部]](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生物系]]擔任[[助理教授]],成立自己的研究室,'''這年他已43歲'''。他曾自嘲那是個「很小的研究室,只有3個人」。他在那裡蹲了4 年,做關於[[細胞液泡]](vacuole)與[[囊泡]](vesicle)的研究。  * 一直到1992 年,獨立發表了第一篇有關「[[細胞自噬]]」的論文。然後利用[[酵母菌]]陸續找到了一系列控制「[[細胞自噬]]」的基因
* 返國 他隨 回到母校在1996 年離開[[東京大學]], 按照日本大學的制度,從1977擔任[[研究助理]]開始,1986 年升任[[講師]],1988 年 轉至位於[[ 教養學部岡崎]]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國立基礎 生物 學研究所]]擔任[[助理 教授]] '''這年他51歲了'''。他在這完 立自己 了許多重要 研究室 發現 直到2009 已43歲 退休
== '''發言''' ==* 大隅良典於2016 然後同 (2009)轉至[[ 諾貝爾獎東京工業大學]] 頒獎典禮後在[[斯德哥爾摩]]發表談話,提到:「在年輕世代中,被要求在極短期間就交出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綜合 研究 成果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各人能盡情探 院、前沿研 其志趣的科學世界 機構擔任特聘教授至今 」長期以來 因此, 對於「日本的科 曾感慨地說,若當初沒有離開[[東京大 正在空洞化」的警告 ]] 開始 也許無法完 為媒體焦點<ref>這些有關「[[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329959 聯合 - 日本高教寒冬細胞自噬]]</ref> 」重要的發現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原因'''<ref name="Nobel_Med_2016_En"/><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1"/><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3"/>==
*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發現[[自噬作用]](autophagy)機制的[[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教授。
* == '''軼事:[[ 自噬作用大隅良典]] 機制:** 它能移除存活時間長 的[[ 蛋白質鬍鬚]] ''' ==[[ 巨分子複合體鬍鬚]] 、以及已退化或受損的胞器;** 它能調控飢餓狀態下細胞內非重要成分的消化及再利用,以及參與移除細胞某些成分以提供空間給新成分的各種生理過程;** 它 清除入侵[[ 微生物]]及毒性[[蛋白質]][[聚合物大隅良典]]的 重要[「註冊商標」,始於他的美國博士後生涯<ref>[ http://brh.co.jp/s_library/interview/62/ 自分を食べて生き残る 細胞に魅せられて]]機制,因此在</ref>。 == '''發言''' ==大隅良典於2016年[[ 感染諾貝爾獎]] 頒獎典禮後在[[ 老化斯德哥爾摩]] 、及人類疾病 發表談話,提到:「在年輕世代中,被要求在極短期間就交出研究成果 發病機制上 情況 扮演 越來越嚴 。我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各人能盡情探究其志趣的科學世界。」長期以來他對於「日本的科學正在空洞化」 角色 警告,開始成為媒體焦點<ref>[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329959 聯合 - 日本高教寒冬]</ref>
== '''視頻''' ==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