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士拿

移除 58 位元組, 3 年前
歷史
惠斯勒一帶原是士魁米希族和利魯艾特族原住民的聚居地。到了186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於這一帶進行勘測,並將威士拿所在的山峰命名為倫敦山(London Mountain)。連接彭伯頓谷和現今[[北溫哥華區]]的彭伯頓山徑於1877年貫穿,而捕獸者和淘金者則從1900年代起陸續抵達這一帶,並以於該帶聚居的[[旱獺]]所發出的哨音為該處取了「Whistler」這個非正式名稱。來自美國緬因州的Myrtle和Alex Philip 於1914年在阿爾他湖沿岸購入一塊面積10英畝的土地,並建立彩虹旅館,而太平洋大東方鐵路亦於同年抵達該處,該帶發展漸現雛形。<ref name="TourismWhistler">{{cite web |url = http://www.mediaroom.tourismwhistler.com/media/all-about-whistler/history/ |title = Tourism Whistler's Media Room: Whistler's History |date = |accessdate = 2010-03-02 }}{{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一批溫哥華商人於1960年成立了加拉博迪奧林匹克發展協會(Garibaldi Olymp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GODA),意圖將該處發展成滑雪區並爭奪[[1968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ref name="TourismWhistler"/> 由於其基礎設施貧乏(包括缺乏通往溫哥華的行車道路),該處最終不敵[[卡加利]],未能成為代表加拿大的候選城市。<ref name="IOCVote">{{cite web |url = http://www.aldaver.com/votes.html |title = IOC Vote History |date = |accessdate = 2010-03-02 |archive-date = 2008-05-25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25070757/http://www.aldaver.com/votes.html |dead-url = no }}</ref>([[法國]][[格勒諾布爾]]最終獲得該屆冬奧主辦權。)
一條通往溫哥華的雙綫行車道路於1964年開通,最初只是以碎石鋪設而成,後於1966年改以瀝青鋪設。倫敦山於1965年正式更名為威士拿山,滑雪區亦於翌年正式開放 。<ref name="TourismWhistler"/>GODA 。GODA 於1965年再次向加拿大奧委會申請代表加拿大爭奪[[197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這次卻敗於[[班芙]]。<ref name="IOCVote"/>([[日本]][[札幌]]最終獲得該屆冬奧主辦權。)
威士拿最終成功爭取代表加拿大爭奪[[1976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卻因同是代表加拿大的[[滿地可]]成功申辦[[1976年奧運會|同年夏季奧運會]]而落空,該屆冬奧主辦權亦於1970年由美國[[丹佛]]奪得。丹佛於1972年放棄主辦權後,[[國際奧委會]]曾建議將主辦權轉交威士拿,但於當年勝出卑詩省大選的社信黨上台執政後無法在相關事宜上達成一致,最後國際奧委會決定將主辦權轉交曾舉辦過[[196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64年冬奧會]]的[[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