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士拿

移除 28 位元組, 3 年前
歷史
== 歷史 ==
惠斯勒一帶原是士魁米希族和利魯艾特族原住民的聚居地。到了186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於這一帶進行勘測,並將威士拿所在的山峰命名為倫敦山(London Mountain)。連接彭伯頓谷和現今[[北溫哥華區]]的彭伯頓山徑於1877年貫穿,而捕獸者和淘金者則從1900年代起陸續抵達這一帶,並以於該帶聚居的[[旱獺]]所發出的哨音為該處取了「Whistler」這個非正式名稱。來自美國緬因州的Myrtle和Alex Philip 於1914年在阿爾他湖沿岸購入一塊面積10英畝的土地,並建立彩虹旅館,而太平洋大東方鐵路亦於同年抵達該處,該帶發展漸現雛形。<ref name="TourismWhistler">{{cite web |url = http://www.mediaroom.tourismwhistler.com/media/all-about-whistler/history/ |title = Tourism Whistler's Media Room: Whistler's History |date = |accessdate = 2010-03-02 }}{{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一批溫哥華商人於1960年成立了加拉博迪奧林匹克發展協會(Garibaldi Olymp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GODA),意圖將該處發展成滑雪區並爭奪[[1968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由於其基礎設施貧乏(包括缺乏通往溫哥華的行車道路),該處最終不敵[[卡加利]],未能成為代表加拿大的候選城市。<ref name="IOCVote">{{cite web |url = http://www.aldaver.com/votes.html |title = IOC Vote History |date = |accessdate = 2010-03-02 |archive-date = 2008-05-25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25070757/http://www.aldaver.com/votes.html |dead-url = no }}</ref>([[法國]][[格勒諾布爾]]最終獲得該屆冬奧主辦權。)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