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钟涵

增加 78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職業 = 教授
| 知名原因 = 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知名作品 = 《 [[ 延河边上 ]] 》</br>《 [[ 河上炊烟 ]] 》</br>《密云》</br>《 [[ 暖冬 ]] 》</br>《钟涵乡土小品油画》。
}}
'''钟涵'''(zhonghan) 教授
钟涵(1929-)江西 [[ 萍乡 ]] 人。曾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3年毕业于 [[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 ]] 。后一直任教於中央美术学院。1979年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中文名称 || 钟涵 || 国籍 || 中国|-| 出生地 || [[江西萍乡]] || 出生日期 || 1929年|-| 职业 || 教授 || 毕业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 || 延河边上》、《河上炊烟》 || - || -|}
== 人物概述 ==
1980年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修。1984年在根特大学为访问学者。1993年被 [[ 推选 ]] 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艺术院院士。
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现任全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主任。
== 媒体报道 ==
''' 艺术人生'''
在钟涵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乡土中国时代关照和共性理想一直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情结。他一生几乎整个身心与热情都倾注在中国乡土的人与河山、黄土高原与劳苦大众的身上。只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才开始了一些新的绘画体材和方向的探索。用钟涵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久居北方,绘画多以比较熟悉的北方山河与劳动者为题材,80年代画了一批反映黄河和黄河人的作品,想摸出自己的门道来......"
这是先生在创作完《纤夫。晚潮》之后所说的一段话。
个人的艺术活动是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当时社会的语言环境而单独成立的。钟涵先生属于 [[ 中国油画 ]] 界的第三代人,艺术活动主要是从建国以后开始,因此,其艺术生涯自然紧密地与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变革联系在了一起。探讨钟涵先生的艺术,便不得不先从时代的背景来考察。
新中国成立,艺术界被后来称之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无产阶级文艺观念高度地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在艺术上追求"共性理想"的时代,唱响"主旋律"的时代,艺术是时代的声音,艺术要能够推动社会前进,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所欣赏。 [[ 孔新苗 ]] 先生对当时东西方审美价值取向的阐述是有启发性的,"西方世界的现代主义--用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革命来表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清晰界限,形式的极端个人化就是对人的最深层本能自由的开发--用艺术形式革命象征文化精神进步。东方世界的现实主义用艺术对现实革命主题的形象揭示,来引导普通群众走向解放的自觉;对共同理想的审美追慕是通向人类幸福的根本之路--用社会革命的目标厘定艺术真理的标准。"
这种时代审美取向对个人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影响,在"四人帮"垮台后,钟先生所创作的《东渡黄河》中便有了更突出的表现。革命和领袖题材创作的需要,抹杀了 [[ 写实主义 ]] 的科学构图及透视规律,画家为了表现现场的崇高感,尽量把地平线降低下去,让领袖人物屹立和进行在波浪中,用色也受着"红、光、亮"的影响。画家后来在回忆中说"....这样,就使跃起的船、夸大的浪、一整团兴奋中的船工和毛、周等在船的中后部站起的形象还有战马等,形成一排出行仪仗式般的勉强凑成的图式,缺少可信任的生活真实性的依据。这种构图基础之所以始终没有变,并不是在生活中没有提供别的可能处理的启发,只是那时自己思想上受到了流行公式的限制。"
其实对于此,先生是过于诚恳的苛求自己了,因为那原本就是一个领袖"头绕灵光圈"的时代。
钟涵的一生,最令人钦佩的莫过于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创作过程中对题材择取那种非常人所能的反复、长期、深入和持久的推敲。我们从以下自述中便可见一斑。《延河边上》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学习探索一个恰当的造型母题,曾经费了一番周折。开始的创作母题是累赘的、不鲜明的,在过去接触到的题材中,我预选了许多情节,有毛主席、徐老同小八路在河边偶遇的情景,有散步,洗衣、饮马、汲水等富有生活气息的种种,我都想一一摄入画中。由于情节复杂、人物繁多,我脑中的基本画面长时期地纷乱而模糊,去年在 [[ 延安 ]] 画成了六种小稿,一齐寄给我们研究班的老师,老师帮助我肯定了一种,即近景上一群人在河边回过头来远望毛主席和农民缓步走过去的背景。这个小稿仍然不太好。后来,我尝试着从画稿上把中一片阳光前面的两个背景。我把两个背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带点塑像和象征性的 [[ 概括 ]] 形象,这两个人物在素描稿上画了许多次,其中感到的主要困难是不会把亲切与开朗这两种精神状态统一地、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之所以不避余赘,把大段论述选材过程的文字引在这里,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纤夫.晚潮》完成于1983年,"后来感到画得琐碎拘谨,曾动手把它重抹一遍,但难以为继......"
所幸钟涵先生并不气馁。在意识到这种历史局限以后,他说道:"不但在绘画领域内广涉百家可收互相参照之效,而且在绘画领域的外缘出入探索更可以得到肆外闳中的益处,可以领略到一种以大观小的乐趣,仿佛可以听到人在精神文化创造上宏大的合奏的美妙音乐一般。这本身就是进入审美境界,而不是歧路奔波之苦。"对之于钟涵先生虽已有亡羊之失,但自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亡羊补牢、尤未迟也。其实无论何时,"补牢"也便是进入一种审美境界。不断获取新生,超迈自我。钟涵先生已逾七十高龄,而依旧在艺术的园地里漫漫而求索,在那依稀闪烁的灯火阑珊之处,他的艺术精神不仍在闪光吗?
 
'''作品图如下:'''
<ref>[http://www.bookschina.com/2652824.htm 钟涵资料],中国图书网</ref>
[[File:钟涵.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f6909afdcb9be2d0.jpg 原图链接]]]
[[File:钟涵2.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9b3dead55640ce31.jpg 原图链接]]]
[[File:钟涵1.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c64b85b8a5491a2.jpg 原图链接]]]
 
== 参考资料 ==
135,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