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彩山鸡

增加 6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七彩山鸡、别名: 雉鸡、环颈雉、野鸡。拉丁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界: 动物界、门: [[ 脊索动物 ]] 门、纲: 鸟纲、目: 鸡形目、科:   雉科、族: 雉族、属: 雉属。
== 形态特征 ==
==== 栖息环境 ====
在沿海各省,常见于大片庄稼地附近高达数十米的丘陵地上,主要栖居在山区灌木丛、[[小竹]]簇、草丛、山谷甸子及林缘草地等处。在东北,夏季时分布至海拔800~900米山地,在北京至1,000米以上,在秦岭以南至2,200米,在四川汶川,有时高达2,900~3,000米处。至秋季渐从高海拔处迁到山麓草场及近山的耕地。此时,在 [[ 湖泊 ]] 江河边上的苇塘内,也栖息着很多的七彩山鸡。至秋后,[[芦苇]]被割掉时,它们就更易被发现,成为此时狩猎的主要对象。
脚强健,善于奔走。飞行也很有力,不过飞行仅短距离,不能持久。平时多潜伏草间找吃;如受任何惊动,就在稠密的草堆中窜匿,隐蔽不了时才骤然振翅飞起,在几次拍翅后,就能飞得相当迅速,但飞得不远,又悄悄地潜入草丛中逃去。
雉鸡饲养阶段的划分:0-6周龄为育雏阶段 7-12周龄为育成阶段
# 、适时饮水与开食:雏雉出壳后24~36小时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饮水中最好加5% [[ 葡萄糖 ]] 或0.1% [[ 高锰酸钾 ]] ,对不知道饮水的雏雉及时调教,使之尽快饮水,喂水后1~2小时开食。开食料要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前3~5天最好喂湿拌料。在每次加料前清除剩料。开食时每2~3小时诱食1次,以后逐渐增加间隔时间,0~2周每天喂料6次,3 ~4周每天5次。一般随日龄的增大,采食量也递增,生长到接近成年体重时,对饲料的需要量趋于稳定。
# 、温湿度调控:适宜的育雏温度为:1~3日龄35~34℃,4~7日龄33~32℃,2周龄31~28℃,3周龄27~24℃,4周龄为23~22℃,5周龄后保持常温。相对湿度1~10日龄65%~70%,11日龄以后55%~65%。
# 、密度:随日龄变化,其体重、需用水等也会相应变化,应适时调整饲养密度,增加水、食槽数。网箱平养或箱式育雏时密度为:1~10 日龄50~60只/平方米,10~20日龄30~40只/平方米,此后可转入立体笼( 蛋雉育雏用4层笼),21~42日龄20~30只/平方米,43~60日龄10~20只/平方米。
雉鸡的繁殖有季节性,北方地区每年3~7月份为繁殖季节,南方地区可能提前1~1.5个月。一般将成年种雉分成繁殖期和休产期两个阶段,并采取不同的管理。 繁殖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 、进入繁殖期的雉鸡,要求营养丰富,尤其要求充分供给 [[ 动物性蛋白质 ]] 饲料。产蛋开始后,随着产蛋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产蛋高峰期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8%~20%,在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同时,还应注意适当增加多种 [[ 维生素 ]] [[ 微量元素 ]] 的含量。
# 、雉鸡因驯化时间短,野性较强,公母雉都有啄蛋的坏习惯,而母雉又具有产蛋地点不固定的特点,破蛋率较高,因此集蛋要勤,凡破蛋或吃剩的蛋壳应及时清理出圈,防止啄蛋癖蔓延。
# 、保持良好稳定的环境条件,做到“三定”即定人、定时、定管理程序。出入雉鸡舍动作要轻,以常检查、修补网室,防止野生动物惊吓、骚扰雉鸡群;夏季炎热天气搭棚或在网室旁种植爬藤类的[[ 丝瓜]] [[ 豆角]] 等植物遮荫,以避免烈日直射,保证种雉正常的性活动及交配次数。
# 、种雉每天产蛋时间多集中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 约占全天产蛋数的86.7%,正常产蛋每个蛋持续时间0.5~5分钟,初产雉鸡偶发难产现象,饲养人员应
注意雉鸡群动态,发现难产应及时助产。方法是:先向泄殖腔中滴入润滑剂、 [[ 甘油 ]] 等,然后左手固定蛋的两侧,右手压住腹部向前推,帮把蛋取出,动作要轻,此项工作需两人完成。因初产母雉泄殖腔带血,其他雉见红后会啄肛,因此要随时观察雉群,及时采取措施,往出血处涂紫药水或黑墨汁,或隔离饲养。
5、当天种蛋应按时全部送交蛋库保存。
# 、在孵化间、育雏间、种鸡场的人中处应设置消毒设备,工作人员上岗时必须消毒。
# 、对山鸡的易发病--鸡新城疫,应特别注意严密防范。于第10日龄用新城Ⅳ疫系苗点眼或滴鼻,1个月龄时用Ⅱ系苗加强免疫,3个月龄时上Ⅰ系苗,种山鸡于产蛋前1个月再注射1次新城疫Ⅰ系苗。
# 、平常注意疫病的监测,用[[ “百病消”]] [[ “恩诺沙星”]] 、“氯霉素粉”、[[ “痢特灵”]] 轮回使用,以预防 [[ 沙门氏杆菌 ]] [[ 巴氏杆菌 ]] [[ 大肠杆菌 ]] 病。# 、平时对网舍用具、设备,用[[ “百毒杀”]] [[ 过氧乙酸 ]] 定期消毒。
=== 七彩山鸡的疾病防治 ===
# 、曲霉茵病:山鸡尤其是雏山鸡1-15日龄最易感染、发病率较高,可造成大批死亡,一般发病鸡死亡率占10-30%,30-70日龄的鸡也常发病,但死亡较少,成年鸡不易感染,因山鸡在4-7月产蛋育雏,正是夏季梅雨季节,因饲料褥草被曲霉茵污染或因密度过大拥挤,通风不良,圈舍潮湿,滋生曲霉茵致病,防治办法:禁喂发霉饲料,禁用发霉褥草,注意通风换气,在夏季连绵阴雨天,最好使用火焰喷消毒。治疗:用制霉茵素或克霉唑100只鸡50万单位,混入饲料连喂5次,也可用0.1% [[ 硫酸铜 ]] 液饮水。# 、 [[ 葡萄球茵 ]] 病,也是山鸡常风病:主要因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引起葡萄球茵感染,主要侵袭雏鸡和育成鸡,临床表现主要是眼型:最初症状,流泪,眼结膜红肿,有粘液性分泌物,眼脸肿胀,稍后发生头部肿大,精神不振,食欲明显减退,条件改善后,病鸡很快恢复正常,一般不引起死亡,但是有时也会全身感染而致死亡,雏鸡患曲霉茵眼炎,也可引起异发葡萄球茵病;种鸡舍由于有铁丝网,山鸡又善于飞行,撞伤头部,也可因伤感染而引起葡萄球茵感染。 防治办法:鸡群的密度要适当,注意舍内通风换气,经常检查网舍的钉钩,哺扫舍内的铁丝异物,搞好环境卫生及消毒,及时断喙,可以预防其感染,一旦感染,可用氯霉素、卡那、庆大霉素,磺胺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应先做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
== 分布范围 ==
山鸡共有30个亚种,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有19个亚种,遍布于我国各地,国内外的山鸡大都是由我国这些亚种驯化或杂交而成。分布范围包括西古北区的东南部、 [[ 中亚 ]] [[ 西伯利 ]] 亚东南部、乌苏里流域、 [[ 中国 ]][[ 台湾 ]] 等地、 [[ 朝鲜 ]] [[ 日本 ]] 及北部湾。引种至 [[ 欧洲 ]]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夏威夷 ]] [[ 北美洲 ]]
== 相关视频 ==
26,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