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疫情最大破口找到了?

增加 8,56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台灣疫情最大破口找到了?.jpg|thumb|right| [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21-06-02/1024/B08A00_P_02_01.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
[[File:台灣疫情最大破口找到了?.jpg|thumb|right|
[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21-06-02/1024/B08A00_P_02_01.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606002716-260407?utm_source=traffic.popin.cc&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recmd1&chdtv「圖片來源 」] ]]
'''台灣疫情最大破口找到了?'''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大爆發,外界紛紛質疑放寬機師檢疫為「3+11」決策是此次防疫破口導火線,並要求提出相關會議記錄,以釐清真相。

根據最新民調顯示,最多民眾認為此次疫情的破口是[[華航]]機師[[諾富特]]桃園機場飯店群聚感染,有83.7%,而認為是放寬機組人員檢疫的民眾則有80.3%,同時,有超過7成民眾認為,這波疫情會影響到國際對台灣防疫表現的評價。<ref>[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606002716-260407?chdtv  中時新聞網- 台灣疫情最大破口找到了? 最新民調結果出爐]</ref>

== 最新民調結果出爐==
日前整理外媒解讀台灣防疫問題的分析,並詢問民眾如何看待造成此次疫情爆發的原因,結果顯示:

83.7%民眾認為是華航機師諾富特桃園機場飯店群聚感染、認為是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入境隔離從14天改成3天(3+11)的有80.3%。

79.6%認為是特種行業防疫漏洞造成擴大傳染。

71.3%認為是打疫苗比率太低。

68.1%認為是民眾防疫態度鬆散。

60.4%認為政府太自滿和決策錯誤。

認為是篩檢的數量太少的則有57.6%。

==本土疫情破口是「3+11」?陳時中首次回應:不是!==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今(6/9)上午在立院再次質詢「3+11」是破口,陳時中部長首次明確表示,3+11政策不是破口。「原因還尚待查驗。」

賴士葆:哪有這種事?大家你隨便問一下路人甲路人乙,都認為「3+11」就是這一次疫情大爆發的關鍵因素;陳時中你自己下決定,你要負最大責任!

陳時中:「3+11」原來就是我要負責,政策當然是我負責!

陳時中跟委員解釋就是說:「3+11」是去年行之一年的一個政策。在1月1號以後加強,然後加強以後就要把它管理把它做好!然後它管理到一定程度也篩檢了9,000多位之後,那就回復到12月、去年12月那時候的規定。但是,又加上一個需要再採檢陰性,所以,是比去年還要更嚴格的一個方式來執行,兼顧飛安的安全跟社區的安全!<ref>[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C%AC%E5%9C%9F%E7%96%AB%E6%83%85%E7%A0%B4%E5%8F%A3%E6%98%AF%E3%80%8C-311-%E3%80%8D%EF%BC%9F%E9%99%B3%E6%99%82%E4%B8%AD%E9%A6%96%E6%AC%A1%E5%9B%9E%E6%87%89%EF%BC%9A%E4%B8%8D%E6%98%AF%EF%BC%81%E5%8E%9F%E5%9B%A0%E5%BE%85%E6%9F%A5%EF%BC%81-050529620.html
本土疫情破口是「3+11」?陳時中首次回應:不是!原因待查!]</ref>

==台灣衝擊最大破口在苗栗移工?==
[[File:台灣疫情最大破口找到了?二.jpg|thumb|左|
[https://s.newtalk.tw/album/news/584/60b847dbcf140.jpg 原圖連結]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6-03/583936「圖片來源 」] ]]

苗栗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在一週內不斷上升,如今已來到全國第四高,染疫者更有八成是移工。兩大原因,造成苗栗疫情在短期內快速擴散。

苗栗京元電爆發群聚感染,之後封測廠[[超豐電]]子與[[智邦]]也陸續傳出移工確診,累計至6月8日已有243人確診。深怕這把火燒到竹科,[[竹科]]企業主致電新竹市長林智堅協助快篩,林市長也快速調度,防衛台灣半導體產業重鎮。<ref>[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065 遠見 - 大廠染疫、停工頻傳!台灣經濟將面對「斷鏈」與「砍單 ...]</ref>

==確診者八成是移工==
苗栗縣爆發大規模的外籍移工群聚感染,截至6月6日累積180名外籍移工確診。<ref>[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0606/38801788.html  新浪新聞 - 新增75/苗栗263確診八成移工徐耀昌籲中央加速 ...]</ref>

由於移工的管理不比本國民眾,有許多難以估計的變因,語言隔閡、環境陌生以及特有的社交圈,都增添疫調上的困難;也因此,指揮中心不敢等閒視之,已成立前進指揮所進駐苗栗,全力防堵疫情擴大。

眼見移工感染鏈開始蔓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在4日成立前進指揮所,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苗栗的事件不能等閒視之,苗栗工廠移工的群聚,後續還牽涉到桃竹苗是否有相關移工傳染的問題,之後防疫醫師將依風險啟動篩檢作業,範圍擴及桃竹苗地區移工。

==針對移工提出相關防疫措施==
[[File:台灣疫情最大破口找到了?一.jpg|thumb|right|
[https://imgs.gvm.com.tw/upload/gallery/20210606/80035_01.jpg 原圖連結]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80035「圖片來源 」] ]]

一、所有外籍移工停止上班,居家隔離,薪資照付。

二、高風險區移工安排入住集中檢疫所;中低風險區就地居家隔離,並進行健康監控。

三、本國籍員工確診者立即進行疫調,匡列接觸者,依規定進行隔離。其餘員工,加強健康監控。

四、所有確診者皆已完成就醫安置。

五、經工業局、防疫醫師及廠方進行會勘,依防疫計畫有條件降載復工。

==5.2萬失聯者恐成防疫黑數==
全台移工近72萬 5.2萬失聯成防疫破口。<ref>[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6-03/583936 新頭殼Newtalk - 吳瑟致觀點》漏洞大了!企業工廠是最大群聚 移工染疫敲響警鐘]</ref>

由於台灣給外籍勞工的薪資在亞洲名列前茅,加上健保福利,在亞洲勞動力市場相當有競爭力,因此吸引不少移工來台。但在合法來台後,移工常因雇主不當對待、或是對薪資不滿等原因,在約滿前便逕自離開,導致台灣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逃逸、失聯外勞。據移民署統計,每年都有約5.2萬人失聯。

失聯移工才是令人擔憂的「隱形」防疫破口。<ref>[https://city.gvm.com.tw/article/80035  城市學- 京元電群聚感染外籍移工急停班!5.2萬失聯者恐成防疫黑數 ...]</ref>

==移工群聚染疫怎麼辦?新加坡前車之鑑可借鏡==
面對嚴峻的移工群聚感染問題,新加坡政府透過「普篩分流、改善環境」兩大手段處理,才成功控制染疫問題。

首先,透過普篩,把已確診或是有高染疫風險的移工與健康移工分開,分別另尋場域安置,讓防疫人員能明確知道「敵人在哪裡」。

而篩檢、分流、隔離、加強消毒工作等,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過程中,一度成功清零的宿舍又再度爆發感染,讓新加坡政府意識到,長期而言,要根治感染問題,仍從硬體面著手或許才是唯一辦法,設法改善移工的生活環境,先從基本「住」開始,提高移工宿舍品質,才能避免移工再度發生群聚感染。

==防疫情破口==
===做快篩是最簡單的方法===
早在5月中新一波疫情爆發後不久,醫生出身,曾擔任台南副縣長與前台南副市長的顏純左,5月22日起就開始幫南部多家製造業員工快篩。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人嚴禁企業自己幫員工普篩,因此顏純左幫企業篩檢時,還找了媒體記者跟拍,之後還「自己投案」給台南市衛生局,詢問是否要開罰?在罰不罰還未有結論前,由於疫情愈燒愈嚴重,5月30日指揮中心終於順勢推出企業快篩四原則,讓不少公衛界人士笑說,「不願意『順時中』的顏純左,反而讓指揮中心不得不『向左轉』。」

顏純左說森鉅快篩是5月22日,他們是大廠,移工數目不少,很擔心如果員工染疫,會影響整體作業。因此,就建議森鉅要了解員工是否染疫,做快篩是最簡單的方法。

==南科設篩檢站==
為防外籍移工成為防疫「破口」,[[台南]]市衛生局朝科學園區快篩,以及移工宿舍稽查著手。衛生局表示,南科管理局今天會將去過新北、[[苗栗]]等高風險地區的員工先造冊列出,週二會進駐5組人員協助快篩,每天可篩1500人。其他[[工業區]]移工則由經濟發展局工業區科會同衛生局建立相關篩檢量能。
<ref>[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106070043.aspx 防疫情破口南科篩檢站量能每日1500人| 地方| 中央社CNA]</ref>

==參考資料==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