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
次編輯
變更
公鼐
,→明史记载
<p style="text-indent:2em;">明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焦竑评公鼐</p><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才识独出,综鉴复富。故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能牢笼载籍之菁华,不为靡曼剥夺之语。盖直取独见,上媚千古。犹烟云之出没,忽乎满前,不可以为方,卒其所为法者,丙丙如丹。噫,可谓异已!”</p><p style="text-indent:2em;">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评公鼐</p><p style="text-indent:2em;">“言诗于万历,则三齐之彦,吾必以文介为巨擘焉。”对此评价,公鼐是当之无愧的。</p><p style="text-indent:2em;">清朝一代诗宗、刑部尚书王士禛评公鼐</p><p style="text-indent:2em;">吾乡公文介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p><p style="text-indent:2em;">-王士禛《池北偶谈》</p><p style="text-indent:2em;">明代著名政治家杨涟评公鼐</p><p style="text-indent:2em;">杨涟是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谏官、东林党人、政治家</p><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同时代人的杨涟极为钦慕公鼐,认为公鼐</p><p style="text-indent:2em;">“有古大臣之风……心丹识卓,骨劲力沉,范希文(范仲淹)、司马君(司马光)实伯仲间者。”-杨涟《与秦贞予刺史书》</p><p style="text-indent:2em;">明·杨涟小传</p><p style="text-indent:2em;">杨涟(1571-1625),字文孺,号大洪,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谏官、东林党人、政治家,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p><p style="text-indent:2em;">天启五年(公元1625 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动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惨死狱中;后平反昭雪,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p><p style="text-indent:2em;">杨涟终生致力于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p><p style="text-indent:2em;">崇祯初年,诛灭魏忠贤阉党之后,杨涟冤案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p><p style="text-indent:2em;">杨涟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p><p style="text-indent:2em;">历史余音</p><p style="text-indent:2em;">在明后期的历史舞台上,公鼐、杨涟等人就像一颗闪烁而耀眼的彗星,轻轻划过明朝后期动荡不安的历史天空,公鼐以其当朝文学鸿儒的身份保持着自己应有的士大夫尊严,而像公鼐这一批人的存在不仅是中华正气文明的继承者也是捍卫者,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谱写千年来的昂扬起伏的"激浊扬清、为民请命"的正气旋律又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亦增加了一节悲剧美的音符……</p>
==明史记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