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波普尔

增加 65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卡尔·波普尔'''
| 圖像 = [[File:666484.jpg|缩略图|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0.so.qhmsg.com/bdr/_240_/t01f17b74dd18c63bf5.jp 原图链接] [http://m.reader8.cn/show-2641962.html 图片来自读书人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02年7月28日
}}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 。1928  1928 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 ,1930  1930 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 。1937  1937 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 。1946  1946 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 ,1949  949 年获得教授职衔 。1965  1965 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 ,1976  1976 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 。1969  1969 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 。1994  1994 年9月17日逝世。
===='''目录'''====
'''1=== 简介=== '''
'''2=== 成就==='''
'''3=== 外界误解==='''
'''4=== 知识分类==='''
'''5=== 主要思想==='''
'''6=== 政治哲学==='''
'''7=== 主要著作==='''
=='''简介'''==
'''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   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50  50 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
===生平===
'''波普尔'''的一生是一个化绚烂于平淡的故事。   这位犹太裔思想家于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 ,10  10 岁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 ,17  17 岁时曾为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工作过。   早年崇拜的这些思想大师都成为波普尔后来怀疑与批判的对象,唯有爱因斯坦是一个例外 。1919  1919 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对他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波普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与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 1932年完成[[《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手稿在维也纳小组中传阅。 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荐下,手稿的压缩版[[《研究的逻辑》]]以德文出版。 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罗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玻尔]]。 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计划离开奥地利。 1936年末,他向英国学术资助委员会提出申请,希望在英联邦地区的学术机构获得工作。 他推荐人当中有[[爱因斯坦]],玻尔,李约瑟,[[罗素]],卡尔纳普和[[摩尔]]。 委员会批准了他的申请,在剑桥大学为他安排了一个临时教职,但波普尔同时获得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一个永久职位。 1938年到新西兰任教,开始写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前者在1944年哈耶克主编的《经济学》上发表,后者1945年在英国出版,使他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授]]予波普尔高级讲师的职务。 他1946年初抵达英国就职,教授"逻辑与科学方法"。 1950年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期间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 1959年出版英文版[[《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25年前德文版著作的扩充。 1963年出版《猜想与反驳》。 1969年波普尔放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全职工作,专注于研究和写作。 1972年发表《客观的知识》。 1974年,由[[谢尔普]](Schilpp)主编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发表两卷本的"波普尔及其思想"(上卷为自传,后来以[[《无穷的探索》]]单独出版)
'''波普尔'''1928 1977 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 发表 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1932年完成[[《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手稿在维也纳小组中传阅。1934年在石 艾克 克的推荐下,手稿的压缩版[[《研究的逻辑》]]以德文 斯(John Eccles)合作 出版 。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罗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玻尔]]。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计划离开奥地利。1936年末,他向英国学术资助委员会提出申请,希望在英联邦地区的学术机构获得工作。他推荐人当中有[[爱因斯坦]],玻尔,李约瑟,[[罗素]],卡尔纳普和[[摩尔]]。委员会批准了他的申请,在剑桥大学为他安排了一个临时教职,但波普尔同时获得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一个永久职位。1938年到新西兰任教,开始写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 开放社会 自我 及其 敌人 大脑 》]] ,前者在1944年哈耶克主编的《经济学》上发表,后者1945年在英国出版,使他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授]]予波普尔高级讲师的职务。他1946年初抵达英国就职,教授"逻辑与科学方法"。1950年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期间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1959年出版英文版[[《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25年前德文版著作的扩充。1963年出版《猜想与反驳》。1969年波普尔放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全职工作,专注于研究和写作。1972年发表《客观的知识》。1974年,由[[谢尔普]](Schilpp)主编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发表两卷本的"波普尔及其思想"(上卷为自传,后来以[[《无穷的探索》]]单独出版)。1977年发表与艾克里斯(John Eccles)合作出版[[《自我及其大脑》]]。1980 1980 年代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开放的宇宙》和《量子理论与物理学的分裂》。
===风格===
[[File:666483.jpg|缩略图|左|350px|[ 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0c8fa90940ef78d4.jpg 原图链接] [https://img.alicdn.com/imgextra/i4/TB11dAIIVXXXXb6XXXXXXXXXXXX_!!0-item_pic.jpg来自www.xiawu.com]]]
'''通俗易懂'''
=='''成就'''==
[[File:666482.jpg|缩略图|右|350px|[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0154035aeea61d12.jpg 原图链接] [http://p2.so.qhimgs1.com/bdr/300_115_/t010154035aeea61d12.jpg 来自]
'''波普尔'''作为[[思想家]]的意义也许还比较容易澄清,但对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则有非常多的争议。虽然波普尔本人倾向于将自己看作哲学家,但在专业哲学领域中他的声誉是相当可疑的。许多人轻视他的工作,也有人根本不承认他的哲学家资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以下的分析将着重于指出,对波普尔哲学成就的评价是困难的,这与他的研究领域和个人风格的独特性有关。
=='''外界误解'''==
[[File:666481.jpg|缩略图|居中|500px|[http://p3.so.qhimgs1.com/bdr/_240_/t018d403f5d1cd98523 .jpg 原图链接] [http://p3.so.qhimgs1.com/bdr/300_115_/t018d403f5d1cd98523.jpg 来自]
对'''波普尔'''的思想有两个流行的误解,似乎又必要予以澄清。
1,4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