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锅庄舞

增加 8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文名称''' :锅庄舞
''' 文学家遗产编号''' : 赵壹Ⅲ-20
''' 年 代地理标志''' : 汉代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等
''' 文学体裁非遗级别'''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big>锅庄舞</big>''',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 [[ 四川 ]] 阿坝、甘孜, [[ 云南 ]] 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历史渊源 ==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成熟发展 ==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据传,人们在修建桑耶寺时,白天人们辛辛苦苦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坏。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了寺庙。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藏区,尤其是 [[ 西藏 ]] 工布地区,也被多个权威性史籍记录在册,赤松德赞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协》中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庆典时,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卓舞'。"从此"卓"作为吉祥的标志,在藏区广泛流传,不但在寺庙大型仪式中使用,民间也开始盛行。到明清时期,舞蹈艺术有很大发展,各种民间舞蹈如《卓舞》(亦称锅庄舞)、《果谐》、《堆谐》等形式仍在群众中流传发展。卓舞的汉文记载多见于清代或清代以后的史籍、志书和游记中。清 [[ 乾隆 ]] 五十七年(1792年)刊印的《卫藏图识》载:"俗有跳歌妆(即锅庄舞)之戏,盖以妇女十余人,首戴白布围帽,如箭鹄,著五色彩衣,携手成圈,腾足于空,团栾歌舞。度曲亦靡靡可听。"这里描写的是甘孜州康定妇女跳卓舞之情景。《皇清职贡图》则记述了藏民男女舞卓的风俗:"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庄舞。"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中亦有藏民"俗喜跳锅庄舞嘉会","男女纷沓,连臂踏歌"的记载。"锅庄舞"一词也就是在这时才出现的。
== 舞蹈内容 ==
6,7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