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一个人要改变,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jpg|thumb|350px|right|[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b9aa2998e67447c9e53b56cc723b831 原图链接][ht…”
[[File:一个人要改变,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jpg|thumb|350px|right|[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b9aa2998e67447c9e53b56cc723b831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344c67a0102yplr.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一个人要改变,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很多事情,师父就是再努力,你自己的心不动,我怎么办?我只是个助缘,重要的还是你这颗心。处理问题,就害怕对佛法没有坚定信心、信念,这样处理起来最费劲。就像一个人掉到坑里了,你用绳子使劲往上拔,拔不出来,他往下坠啊,两个人像拔河一样,那能上来吗?
== 原文 ==
某善士生病四处求医不治,无奈寻求佛法帮助,但其对佛法大医王将信将疑,来寺后见到师父问道:“做佛事,我的病会好不会?”
师父说:“其实你这句话一出来,就是抱着一种怀疑的心态。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会保证百分百治好吗?你对事情抱着怀疑的心态,就出问题了。举个例子,那些精神病、忧郁症或者身体方面出问题的善士,来寺院做佛事,有的一场下来就有很大的改观,有的一场就好了,有的十场也做不好。
没办法,他的心就不跟你往一处使,不去真心忏悔,不能与佛菩萨、主法师的磁场相通相融,颠倒邪念还是存在。他自己都不想好,你非得让他好,就好不了。
“经典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大智度论》)
“很多事情,师父就是再努力,你自己的心不动,我怎么办?我只是个助缘,重要的还是你这颗心。处理问题,就害怕对佛法没有坚定信心、信念,这样处理起来最费劲。就像一个人掉到坑里了,你用绳子使劲往上拔,拔不出来,他往下坠啊,两个人像拔河一样,那能上来吗?
“所以说,一个人要改变,一定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这样的情况下,内因一转变,外缘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99179.html 一个人要改变,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一个人要改变,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很多事情,师父就是再努力,你自己的心不动,我怎么办?我只是个助缘,重要的还是你这颗心。处理问题,就害怕对佛法没有坚定信心、信念,这样处理起来最费劲。就像一个人掉到坑里了,你用绳子使劲往上拔,拔不出来,他往下坠啊,两个人像拔河一样,那能上来吗?
== 原文 ==
某善士生病四处求医不治,无奈寻求佛法帮助,但其对佛法大医王将信将疑,来寺后见到师父问道:“做佛事,我的病会好不会?”
师父说:“其实你这句话一出来,就是抱着一种怀疑的心态。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会保证百分百治好吗?你对事情抱着怀疑的心态,就出问题了。举个例子,那些精神病、忧郁症或者身体方面出问题的善士,来寺院做佛事,有的一场下来就有很大的改观,有的一场就好了,有的十场也做不好。
没办法,他的心就不跟你往一处使,不去真心忏悔,不能与佛菩萨、主法师的磁场相通相融,颠倒邪念还是存在。他自己都不想好,你非得让他好,就好不了。
“经典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大智度论》)
“很多事情,师父就是再努力,你自己的心不动,我怎么办?我只是个助缘,重要的还是你这颗心。处理问题,就害怕对佛法没有坚定信心、信念,这样处理起来最费劲。就像一个人掉到坑里了,你用绳子使劲往上拔,拔不出来,他往下坠啊,两个人像拔河一样,那能上来吗?
“所以说,一个人要改变,一定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这样的情况下,内因一转变,外缘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99179.html 一个人要改变,得从心态意识上转变]</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